在第五届中-美妇科泌尿、盆腔重建妇外科学术研讨会上,解放军总院泌尿外科主任廖利民教授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进行了详细报告。廖教授提出:OAB是一个独立的症候群,其诊断和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流程,避免产生误诊和漏诊及治疗偏差。
  
  2010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进行了OAB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人群OAB总体患病率为5.9%,且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步增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
  
  下尿路症状应包含储尿期症状即尿急、尿急、夜尿、急迫性尿失禁;排尿期症状即排尿等待、费力、不尽等;排尿后症状即排尿后滴沥等。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的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机型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OAB可伴发在以下病症中(如图)

  
  
  OAB发病原因不是很清晰,与以下因素有关:神经源性因素, 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感觉过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等。
  
  诊断过程中病史诊断很重要,首先进行排尿日记的评估,诊断工具OABSS量表、OAB-q量表等量化指标。其次进行相关症状诊断,包括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排便状况等。实验室尿常规检查以及特殊检查如病原学、尿动力检查等。
  
  OAB是症状性诊断,一般可根据症状即可诊断,但是应遵循一定的诊断流程,避免误诊和漏诊。从筛选性诊断到特异性诊断,辨别伴发OAB症状的疾病。
  
  OAB的治疗原则,首选是行为训练,包括:强化教育、延迟排尿、生物反馈、定时排尿、液体饮食管理、排尿表格等。

  膀胱训练,进行排尿时刻表管理。盆底肌训练可加强盆底肌肉锻炼,从而有力的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收缩,为OAB患者提供一线治疗的机会。

  药物治疗原则是通过拮抗M受体,抑制储尿期比尿急无抑制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神经调节治疗是S3骶神经电调节,胫神经调节。针灸(有资料显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针刺有助缓解症状)。

  外科手术,仅使用与严重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较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部分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建议膀胱训练+药物治疗,在一线药物基础上,联合用药。
  
  OAB是一个独立的症候群,临床上很多疾病也可以出现OAB症状,这些症状可以是继发性的,也可能与原发病伴存。其他疾病OAB的治疗原则均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抗OAB的药物,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