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达3.3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显示,全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达200万。以往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更多关注的是老年人群,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更多人罹患高血压,包括女性。女性高血压患者具有其特殊性,高血压与其生理特点及疾病存在相关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高血压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全科医生的责任不言而喻。因此,除了要关注老年人群高血压外,全科医生还应了解女性特殊类型高血压诊治的知识。本期专题邀请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梅颜教授组稿,从哺乳期高血压、更年期高血压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高血压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本版介绍哺乳期女性高血压治疗的注意事项。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26岁,首次妊娠,妊娠34周时出现头痛、眼花,无呕吐,无意识丧失,有高血压家族史。

  查体 血压180/100 mmHg,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眼底动静脉比例为1︰2,视网膜水肿,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尿蛋白(++),血肌酐80 mmol/L,白细胞 6.2×109/L,血红蛋白 13.5 g/dl,血糖5.2 mmol/L,总胆固醇4.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 mmol/L , 血钾4.3 mmol/L,尿素氮(BUN)4.6 mmol/L。

  诊治经过 予以拉贝洛尔100 mg,3次/天;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2次/天;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产后停用药1周后,再次出现头晕,血压为160/104 mmHg,继续上述治疗,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心率70次/分,继续哺乳。

  概述

  一项纳入2363名育龄女性高血压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确诊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1%,临界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43%,总患病率7.53%。

  育龄女性35岁后,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而哺乳期女性中,高血压已成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育龄女性工作强度大、睡眠少、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过多摄入食盐等)因素均可引起高血压。统计资料显示,患有高血压的女性,初次妊娠平均年龄为28岁,第2次及以上妊娠平均年龄为35岁。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妊娠高血压与基因突变有关。这是科学家首次从分子水平阐述妊娠高血压的病因。

  研究显示,人体内控制一种盐皮质激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将使盐皮质激素受体对黄体酮敏感性增加。黄体酮是女性在妊娠期间大量产生的一种激素。当盐皮质激素受体被黄体酮的正常结合体醛固酮触发后,将导致肾脏细胞吸收更多盐分,从而使血压升高。研究发现,盐皮质激素受体变异的女性黄体酮分泌量可上升数百倍,黄体酮过度刺激受体,结果导致盐滞留、血浆量增多,进而引起血压急速升高。

  哺乳期女性高血压治疗注意事项

  Ⅰ期高血压女性若希望母乳喂养,可在密切关注血压情况下短期哺乳。如前述病例,对必须用药者,可考虑使用钙拮抗剂[CCB(例如硝苯地平)]或β受体阻滞剂(拉贝洛尔或美托洛尔缓释剂,不推荐选用普萘洛尔或阿替洛尔)。

  不提倡应用甲基多巴及利尿剂,因为前者可能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而后者从理论上讲会造成妊娠女性血容量不足,并导致电解质紊乱。

  哺乳期女性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由于ACEI分子一般较小,故可能会转移到乳汁中。除卡托普利外,ACEI的活性代谢物均有较长的半衰期,但这些活性代谢产物口服很少被吸收。目前尚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哺乳期使用的相关数据,此类药物分子较小,可转移到乳汁中。一些未公布的研究表明,在泌乳大鼠乳汁中可发现这些药物。大多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母体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从而可限制药物进入乳汁中,但乳儿暴露于药物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尚未知晓。妊娠高血压后子痫前期患者,一般产后6周内停用降压药,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则须继续服用妊娠期使用的降压药。

  哺乳期用药应注意:① 用药应有充分指征,尽量选用进入乳汁少、对乳儿影响小、对乳母疗效高的药物;② 根据药物半衰期调整药物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一般用药时间选在刚哺乳结束时或距下次哺乳相隔4小时以上,避免在乳母血浆中药物浓度最高峰时哺乳;③ 当乳母用药剂量较大或时间较长时,须定期检查乳儿血药浓度,超过乳儿耐受浓度时应及时停止哺乳;④ 若不能证实用药对乳儿是否安全时,应果断停止哺乳或更换药物;⑤ 乳母服用可用于乳儿的药物时不必考虑对乳儿的影响。


  

  链接

  影响乳汁中药物浓度的因素

  血-乳屏障 应选用不能通过血-乳屏障的药物;

  血液和乳汁间药物浓度 当血浆中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的药物又会返向转回血浆中,故有些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可根据其在乳汁中的浓度安排哺乳时间;

  药物分子量 分子量小的药物易于进入乳汁中;

  与蛋白质结合的亲和力 亲和力低的药物易进入乳汁中;

  溶解性 脂溶性高的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高;

  离子化程度 非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易于进入乳汁中。

关键词:哺乳期 妊娠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