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59岁的李女士数年前发现阴道口处有肿物脱出,躺着时小,站立或下蹲时增大,虽然可以用手还纳,却又反反复复再现。如今这个“肿物”越来越碍事,不仅会磨破出血,还严重影响大小便。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确诊为子宫脱垂,进而入院治疗。该院莫中福副院长为患者成功实施了修复手术。经术后数天观察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现实生活中,不少中老年女性也会遇到类似的烦恼,不应羞于就医,要尽早就诊,而不是选择独自“忍耐”。

【医生详解】

  产伤是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诱因

  子宫位于盆腔中部,前方与膀胱、后方与直肠相邻,下方与阴道相连通。子宫依靠其周围的几对固定与骨盆壁的韧带,悬挂于盆腔中。此外,骨盆底的多层肌肉和筋膜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托”支撑着子宫及膀胱、直肠。

  正常分娩情况下,几斤大的胎儿在子宫和腹肌的强大收缩力推动下,通过扩张至10cm左右的宫颈口和扩张到极至的阴道娩出。此间,盆底的肌肉、筋膜和宫旁的韧带均发生了不可恢复的损伤,若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助产不当则损伤会更加严重。产伤使盆腔支撑系统遭到了破坏,这成为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基础。

  盆腔器官脱垂多于绝经后表现出来,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这则缘于卵巢功能的衰竭,雌激素水平的低落使骨盆支持组织(肌肉、筋膜、韧带)松弛无力。在曾经产伤的基础上,促发了脱垂的发生和加重。最初可能只有阴道壁膨出,进而子宫部分脱出,最严重时子宫可全部脱出阴道口外,膀胱和直肠也被牵拉膨出。

  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经常超重负荷,长时间蹲位或站立均是加重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尽量减轻分娩对盆底的损伤是减少盆腔器官脱垂的关键。应做好孕期保健,减少难产的发生机会,提倡产后坚持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以加强盆底修复,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对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的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孕期不宜过“补”,补得孩子太大,容易发生难产,对妈妈的损伤会更大。对亚洲女性来说,6斤多的宝宝最合适。不要惧怕甚至拒绝“侧切”,这个小口对孩子和妈妈都有很大的益处。

  围绝经期女性盆底的康复治疗是采用盆底肌康复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法联合的方法对女性阴道、盆底结构等进行功能恢复或维持,能显著提高女性的盆底肌肉结构强度、消除性交疼,改善阴道血液循环,增加阴道分泌物,增加阴道弹性。绝经后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对预防盆腔器官脱垂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