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朗媚,万物生辉之际,《中华妇产科杂志》迎来了创刊60周年的喜庆日子。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耕耘发展、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传承跨越!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砥砺、沧桑更迭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始终秉承“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加速期刊国际化”的办刊宗旨,几代专家学者共同砥砺奋进,铿锵前行,使《中华妇产科杂志》成为了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权威性最高的妇产科专业学术期刊,也是目前惟一进入全球生物医学期刊最大的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的中国妇产科期刊。今天,在这里,关心和支持杂志发展的各界领导、为杂志成长无私奉献的历届编委和审稿专家、关注并积极为杂志撰稿的读者和作者以及为杂志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新老编辑们欢聚一堂,共庆《中华妇产科杂志》发展史上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共同见证杂志走过的60年辉煌历程! 

 

    2012年12月31日,中国首次公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客观、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5025种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在中国5025种科技期刊中,共评出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175种,本刊名列第88位。

 

    2012年11月2日,中华医学论文奖(妇产科领域)评选结果,在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揭晓。中华医学论文奖是我国医学论文的专属奖项。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位专家历时近1年,对2009年至2011年发表于统计源期刊(共14种)的妇产科领域近50 000篇论文进行了逐级评审,最终评出本届妇产科领域优秀论文共28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全部发表于《中华妇产科杂志》,三等奖16篇中也有8篇发表于本刊,全部获奖论文中发表于《中华妇产科杂志》的论文占71.4%(20/28)。

 

    风雨行知六十载 甲子回眸纪风华。《中华妇科杂志》在中华医学会及杂志社的正确领导和编委会的学术指导下,始终引领学科方向,忠实记录学科发展,与妇产科学并肩同行!《中华妇产科杂志》从1953年创刊,中间两次被迫停刊累计长达14年时间,截至2012年,累计出版47卷374期,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0 182篇。《中华妇产科杂志》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称号;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评选中荣获“双百期刊”称号;从2006年开始,连续6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为科技部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之一。从1953年创刊至今,《中华妇产科杂志》始终以传播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为己任;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服务临床、服务广大妇产科医师的原则;坚守精品、追求卓越!近年来,面对科技期刊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新形势,杂志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打造精品期刊的历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明确办刊定位,加强学术导向 

    国际上,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配合卫生部颁布的各项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本刊组织召开了三次“全国提高产科质量、保护母婴安全学术研讨会”,会议中除学术讨论外,还在卫生部妇幼司指导下,组织妇产科临床医师与妇幼保健人员共同讨论和修订了“全国高危妊娠管理条例”及“农村保健保偿管理条例”,会后逐渐在全国推广实施;此外,还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母乳喂养”、“产科合理用药”、“产科合并症与并发症的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治”等学术会议,同时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多个“产科临床指南”的修订和临床推广,并在杂志上组织刊出了多期重点号,在有效降低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方面发挥了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989年的94.7/10万下降至2000年的53.0/10万;最新官方报告显示, “十一五”期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12.1‰。实现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的目标。目前,正在为“到2015年全球孕产妇死亡率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75%”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

    近年来,妇产科学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在某些领域国内的研究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孕妇外周血胎儿信息鉴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决定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妇科微创理论和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本刊紧紧追随学科热点,组织相关的学术交流会多次,在杂志上刊出重点号50余期。同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妇产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回顾及成果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和组织学术会议。在2007年全国高影响力论文最多的88种医学期刊中,本刊名列榜首;在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奖中,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共有5篇论文获奖。 

 

二、积极发挥编委会作用,彰显专家办刊 

    从1953年《中华妇产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创建以来,随着学科的发展,编委会不断壮大与更新,在历届总编魏一斋、林巧稚、宋鸿钊、曹泽毅、郎景和教授的率领下,编委会从第一届的25人,发展到现在第十一届的120人,外籍编委从无到有,地域覆盖越来越广,一个更加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编委会正引领着全国妇产科学界向着更高的、国际化的学术水平迈进。最新一届的编委会中顾问14人,总编辑副总编10人,港、澳、台地区及外籍编委8人(占6.7%)。除定期召开编委换届会以外,每届编委会届中不定期召开全体编委会或总编扩大会1~3次。从2003年起,编辑部不定期地编辑并发送“《中华妇产科杂志》工作通讯”,至今已发放50余期,及时汇报杂志的工作重点,积极征求反馈意见,这一编辑部和编委沟通和交流的良好平台,不仅受到了编委们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对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期刊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恪守办刊宗旨,合理设置栏目 

    为强化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师(本刊读者群),本刊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新栏目,如:(1)专家论坛:在学科领域中邀请学术造诣深,影响力大的专家,针对学科热点问题,高屋建瓴地进行论述,指出国内学科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积极引领学科发展。(2)圆桌讨论:针对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某些误区,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使问题的精髓越辩越明。(3)国外指南解读:随着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发布的临床指南日益增多,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对国内的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但有些内容尚不适合我国国情,鉴于国内相关指南尚未成熟,也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编辑部约请有关专家对国外指南进行解读,去粗取精,同时根据国内情况完善和修订相关指南,对指导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上述实践和努力,杂志的学术导向更鲜明,版面更活跃,读者参与度更高,同时,论文的被引频次也有显著提高,在纸媒发行量全球下滑的今天,本刊发行量稳中有升,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名列前茅。 

 

四、精心策划重点号栏目和学术会议选题 

    期刊的学术导向很重要地体现在报道重点和学术会议选题上。可以通过在杂志上组织重点号和相关的学会研讨会,将该领域最新的进展及时报道出来。编辑部通过与编委会专家商议,每年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2~3个,在杂志上组织刊出重点号8~10期。编辑部还通过“词频法”对近年来中国妇产科学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并在《科技导报》上发表相关文章,力争更加准确地捕捉学科热点,更好地发挥期刊对学科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五、参与制定并及时报道临床指南,促进学科发展 

   临床诊治指南对规范医师的诊治行为和保护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在紧跟国际学科发展的同时,结合我国临床发展实际需要,及时刊登相关疾病诊治规范、指南、草案或专家共识,同时积极参与规范的制定、推广和巡讲,以指导临床工作。截至2013年2月,杂志共刊出各种指南或规范共32个,其中近5年刊出的就达19个。2010年9月底,将杂志近10年发表的14个“临床指南”汇集成册,共印刷12 000册,临床医师爱不释手。近期,应读者的要求,在总编辑郎景和教授的指挥下,本刊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指南荟萃》,涉及妇科、产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感染、盆底疾病等各个方面,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临床医师的工作需要。 

 

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期刊知名度 

   《中华妇产科杂志》是目前国内学术权威性最高、学术影响力最大的妇产科专业期刊。我们利用纸质媒体这一阵地,积极与专科分会合作,通过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及其他合作等,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此外,积极为医疗单位和医药企业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动先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通过项目合作和有奖征文活动等,在为杂志赢得重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中国现有注册妇产科医师19万,其中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医师仅占53%,针对这一现状,从1994年开始,我们在杂志上开辟了“如何撰写医学科技论文”栏目,连续刊出相关文章多篇;此后,就“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如何撰写医学科技论文”、“妇产科杂志投稿中的常见问题”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题讲座百余场,在培养人才、提高读者和作者水平、扩大杂志宣传、提升杂志影响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妇产科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编辑部的积极沟通和协调下,还成功承办了中国科协第128次和22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学科的发展浸透着期刊的努力,期刊的精品化进程也离不开学科的发展。 

 

七、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 

    编辑部在始终保持《中华妇产科杂志》国内领先水平的同时,努力寻求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本刊的国际化进程。编辑部利用各种机会,派送编辑参加国际妇产科和编辑学交流,在会上与国际知名期刊如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国际妇产科杂志)、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国际妇产科超声杂志)等主编会面,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与可能的合作进行交流,邀请国际著名杂志主编来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访问,确定双方互荐优秀论文,以扩大海外影响的意向。2009年、2011年本刊与香港中文大学连续两次合作,共同主办了香港、内地妇产科学术交流会,与会代表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内地多位专家应邀在大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充分展示了内地妇产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试图通过港澳台进军全世界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2011年初,国际妇产科联盟在澳门举办的妇产科培训及学术会议上,本刊应邀向参会的国际妇产科联盟成员和国际妇产科同行介绍了本刊,进一步扩大了本刊的国际影响。会后,在与国际妇产科联盟官员的亲切交谈中,他说,他从来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本优秀的妇产科期刊,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近期,我们正在筹划召开本刊编委中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的专家座谈会,试图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国际期刊的审稿和运营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积极促成更多的与国际期刊的合作,以加快《中华妇产科杂志》的国际化进程! 

 

八、加速期刊数字化发展进程 \

   新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传统纸媒的运作主体,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抢占网络媒体这个‘制高点’。2009年全面启用网络投稿和网络审稿系统,2011年杂志投入专门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了网站的建设。2012年1月1日《中华妇产科杂志》的官方网站正式上线,本网站最大的特点突出在“最新发表”栏目中,它提供了最近一期杂志发表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外,在“下载专区”提供了过刊的全文免费下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快速查找、快速游览、快速下载的需求,弥补了纸版期刊发行周期长、发行渠道窄、阅读受限的不足。截止2012年2月底,上线1年多的《中华妇产科杂志》官网点击量已经达到150万次,同时,本刊的被引频次也呈现大幅度提高。现今的网络时代已经进入了第四代,与第一代的网站建设、第二代的搜索引擎、第三代的电子商务不同的是,第四代互联网将结合移动通信技术,让沟通与交流变得没有空间障碍。网站和移动终端的建立是传统纸媒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洽谈和开发移动终端版的杂志,这必将成为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播科技信息、记录学科发展的首要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引导舆论、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的社会责任。目前,国内学术机构的评价系统中存在严重的“重SCI”倾向,导致国内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严重外流。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锲而不舍地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请有关专家就SCI、影响因子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等进行专题讲座,澄清认识。我刊还联合国内妇产科界最有影响力的6种期刊同时发表评论性文章——妇产科工作者的科学责任,号召妇产科工作者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012年,本刊编委、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丁岩教授荣幸地参加了党的“十八大”,作为参加“十八大”的妇产科医师的代表,得到了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的亲切接见,这是我们全体妇产科医师的光荣,也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妇产科学发展的重视和期望。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杂志在当期封二显著位置上发表了题为“擎祥云火炬 扬奥运精神”的文章,以本刊总编辑郎景和院士担任奥运火炬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契机,鼓励学界同仁发扬奥运精神,立足本职、精益求精。在SARS期间,杂志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致全国妇产科医师的一封信”,对战斗在抗击SARS第一线的妇产科医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号召全体妇产科医师时刻准备着,积极投身到全民抗击SARS的工作中。5.12汶川大地震后,本刊编委,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熊庆教授率领救援队奔赴灾区,舍生忘死救护灾区群众……在我们的编委和审稿专家中,还有多位担任着国家和省市的人大和政协代表,在各级决策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杂志和杂志的编委们在传播医学知识的同时,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 

 

十、 科技期刊品牌延伸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中,与期刊资源相关的附加产品的再生产和再利用程度极其有限,致使期刊品牌的延伸产品和其他收入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另外,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纸版期刊的发行量逐年降低,自然招致商家广告投入的下降,发行和广告这两项支撑杂志发展的主收入渠道的萎缩,似乎把杂志逼进了死胡同。近年来,我们积极尝试期刊品牌的二次利用(广告、品牌合作)和期刊发表文献的三次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延伸品牌效应。将近10年在本刊发表的同一主题(内异症)的相关论文检索并汇编成册,作为内异症学术会议的资料发给参会者,代表们说“这是杂志为医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将杂志发表的“临床指南”汇编为“口袋书”,深受临床医生的欢迎;利用品牌优势,与专科学会及学组合作,开展临床指南的巡讲;与医疗机构合作召开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与广告公司合作,不断发掘新的广告客户;与医药企业合作,组织有奖征文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等。此外,我们还尝试了出版合订本、特刊、图书或光盘;建立数据库和网站;开展品牌授权等,在出版形式上,除纸板外还出版网络版。所有这些,不仅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提高了本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是对科技期刊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延伸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尝试。我们了解到,国外的科技期刊除传统的功能外,还涵盖研究咨询、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展览会议、广告策划、资本运营、评估监测、受众引导、人才培养、教育传授和学科建设等不断衍生出来的社会功能,这些都将是今后期刊发展可以尝试的领域。 

 

十一、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出版质量精益求精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期刊,毫无疑问地隶属于知识经济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商品的属性,因而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读者)的检验。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一直有着学术气氛浓厚、工作作风严谨的光荣传统,几代老编辑如刘维栋、赵小丽、田翠华、冯淑萍、钱越、李力、姜民慧等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使编辑部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新入编的年轻人更是发挥了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为杂志和编辑部的发展出谋划策。然而,作为办刊主体的编辑,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了解期刊市场,才能编出受市场欢迎的精品期刊。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博士毕业后如果16个月内不再接受继续教育,则其知识已经落伍。相比之下,我们的编辑日常工作琐碎繁忙,很难有完整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编辑部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编辑参加国际和国内妇产科学和编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每年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编辑业务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编辑脱产学习,鼓励编辑撰写编辑学论文,参与编辑沙龙的竞赛,积极参加编辑相关专业的资格考试等。近几年来,本刊编辑共发表编辑学论文20余篇,一人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被评为“优秀编辑”,同时获得2009-2010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编辑人才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必将使期刊的发展更有后劲。 与此同时,编辑部对杂志的编校、出版质量一直狠抓不放松。由于几代老编辑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本刊编辑素质好,基本功扎实。编辑部树立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扎实进步、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同时有发稿齐清定、流程严把关、刊后必检查等一整套的制度加以保障,确保了杂志的编辑质量精益求精。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比中(125种期刊),本刊综合质量和学术质量均排名前10位以内,本刊编辑部也多次被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评为先进集体。

 

    六十年宏图伟业,一甲子续写华章。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妇产科专家学者的精心呵护下,《中华妇产科杂志》已经发展成拥有精英组成的编委会、成熟的作者队伍和数十万专业读者的高影响力精品期刊。但我们也深知,妇产科学和科技期刊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当今,重SCI的导向使优秀稿源外流的情况非常严重;此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传统纸媒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第三,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期刊国际化势在必行;第四,随着国家出版行业转制部署的落实和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重地压在期刊人的肩上。尽管压力山大、挑战无穷,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中华妇产科杂志》有60年光荣发展历史的奠基,有中华医学会会的正确领导,有编委会的率领和全体妇产科同仁的支持,有编辑部的齐心努力,一定会不辱使命,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值此《中华妇产科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谨向为《中华妇产科杂志》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的各级领导、历届编委、审稿专家、读者和作者,以及60年来默默无闻的编辑同道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时代在前进,杂志在发展,回顾过去以激励前行、展望未来以昂扬斗志。未来杂志的竞争,拼的是创意、耐力和执行力,我们将与全国妇产科医师一道,携手共进,在出版行业转制和科技期刊市场化发展进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争取百尺竿头,再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