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经子宫全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行子宫全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122例,从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护理。结果:122例均治愈出院,未出现并发症,住院天数6~13 d,平均9.5 d.结论: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表现为月经量增多、腹部包块、继发性贫血、月经紊乱、压迫症状(如排尿困难和排便困难等),是30~50岁女性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目前,子宫全切除术或行肌瘤剜除术是治疗肌瘤的常用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行子宫全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122例,进行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2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行子宫全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 23~56岁,平均43.8岁。根据解剖部位分为:肌壁间肌瘤68例,浆膜下肌瘤 35例,黏膜下肌瘤18例。合并症:合并糖尿病4例,脑梗死1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6例。患者入院后均做常规妇科检查及 B 超检查,术后均经病理学证实为子宫肌瘤。
    1.2 护理方法:122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子宫全切术,其护理措施为:
    1.2.1 术前护理:手术之前,患者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对治疗丧失信心,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状况,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情况,认真讲解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并明确指出切除子宫不会损害女性形象,不会影响性生活,并消除思想顾虑,同时介绍子宫全切除术的过程以及患者的配合方法,在交谈时,护士要温柔、耐心,真诚相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不必要的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康复信心,让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工作,使患者安心地接受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手术,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1-2].术前 1 d让患者食用半流质食物,术前 6 h禁食、4 h 禁饮,同时做好手术野的准备、备皮,用1∶20碘伏液500 ml 行阴道冲洗,2 次/d,连续 3 d,以防止逆行感染等护理工作。
    1.2.2 术后护理
    1.2.2.1 一般护理:患者术后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因舌后坠而发生窒息,或呕吐时发生误吸。术后6 h应去枕平卧,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并记录引流量。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及尿量,若发现少尿、无尿及血尿应立即报告医师。嘱咐患者及家属术日禁食、禁饮,肛门排气、排便后进食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或糖较多的果汁,然后慢慢过度到普通饮食。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取半坐卧位,可减轻伤口缝合张力,减轻疼痛,在床上适当活动,也利于呼吸及排痰,防止感染。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预防或减轻术后腹胀[3],同时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2.2 疼痛的护理: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会感到切口疼痛,通常术后 24 h内最明显[4],48 h后逐渐减轻。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更加焦虑不安、失眠,应根据情况及时给予止痛。使用镇痛泵者仔细观察镇痛泵的连接、运行情况和镇痛效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作好护理记录;未使用镇痛泵者可根据疼痛情况按医嘱给予哌替啶、强痛定或曲马多等止痛药物。若术后72 h后仍有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或疼痛缓解后又加剧,应警惕切口感染的发生。
    1.2.3 出院指导:术后患者禁房事和盆浴3个月,需要休息3个月,保持良好心情。2周内应避免骑马、骑脚踏车,并严密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流血量一般不超过月经量,若超过月经量或有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来院就诊。8周内避免剧烈活动或重体力活,适当参加锻炼,避免受凉感冒。满 8 周后,再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加大运动量。饮食上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多饮食素肉及新鲜水果、蔬菜,若出现下腹疼痛,发热等症状,随时来院就诊。嘱咐患者1个月复查。
    2 结果
    122例均治愈出院,未出现并发症,住院天数6~13 d,平均9.5 d.
    3 讨论
    腹式子宫全切术具有手术视野充分、难度低、易操作等特点,适用于所有需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是基层医院常用的术式之一。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的常用治疗方法,但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6].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如期康复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体会是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有效缓解伤口疼痛,积极防止阴道残端感染、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患者如期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