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器官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为患者保留完整的器官,而且术后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殖功能,能够维持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和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针对子宫肌瘤、子宫肉瘤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病理学诊断,如何根据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采取合适手术方案,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潘凌亚教授与广大参会者进行了探讨。
肿瘤的病理学分类:
子宫平滑肌瘤是临床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它的病理学特征表现为:核分裂象低<5/10HPF,细胞核没有异型性,细胞没有坏死,细胞大小均匀一致,呈纺绣锤状,没有血管类组织,边界清楚。子宫肉瘤是与子宫平滑肌瘤相对应的一个恶性肿瘤,病理学诊断标准为:有丰富的核分裂≥5/10HPF;细胞有显着异型性;有凝固性肿瘤坏死区域。随着病理技术的发展,发现在子宫平滑肌瘤与肉瘤之间存在一组变异性平滑肌肿瘤,包括良性组织学变异型平滑肌瘤、伴有子宫外病变的良性变异型子宫平滑肌瘤、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临床上发现这组肿瘤的部分患者有晚期复发的倾向。但至今对这组平滑肌瘤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的认识未形成共识。
对界于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之间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处理潘教授进行了经验分享。
(一)良性组织学变异型平滑肌瘤 是生长在子宫上,具有子宫肉瘤三项诊断标准中的任何一项,或虽不具备子宫肉瘤的诊断标准但组织学形态与子宫平滑肌瘤不一致。它与子宫肌瘤具有相同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特征。其处理方法与子宫肌瘤相同。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可分为:
不典型平滑肌瘤 其特点是核分裂象正常,没有凝固性坏死,但细胞具有异型性。目前临床资料表明不典型性平滑肌瘤复发率较低,临床愈后较好。{NextPage}
核分裂活跃的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没有核异型性和凝固性坏死,只出现核分裂活跃(核分裂象<15/10HPF)的表现。目前临床资料表明此类平滑肌瘤复发率也较低。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 和周围平滑肌组织相比,具有显着增多的平滑肌细胞,临床上常表现为肿瘤质地较软,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基因图谱表明肿瘤细胞1号染色体长臂有丢失,与平滑肌肉瘤更相似。因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虽不属恶性肿瘤,但建议做临床随访。
粘液性平滑肌瘤 是细胞的粘液性变性,属良性肿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临床极为少见。
(二)伴有子宫外病变的良性变异型平滑肌瘤 是常见的类型,病理上属于良性,但临床行为上长在子宫外组织。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妇,临床表现为良性,降雌激素治疗有效。
腹膜播散型平滑肌瘤临床较少见,呈腹膜播散型,表现为盆腔、腹腔表面多发性结节,表现类似转移性的卵巢癌或腹膜癌,但属于良性病变,不到5%的患者向恶性转化,无症状患者可予以保守治疗。结节较大有症状的患者可以手术切除,有子宫症状时考虑予以子宫切除。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非常罕见,被认为是一种子宫良性平滑肌瘤发生子宫外转移,大多见于肺部转移。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患者通常有子宫肌瘤切除病史。患者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这类病人的治疗,如无明显症状建议保守治疗。
(三)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 病理学上具备平滑肌肉瘤的两项指征,但不能完全满足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标准。目前大多观点认为肿瘤的凝固性坏死是预测肿瘤恶性行为的最高指标。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子宫肉瘤没有明显差异,主要以病理诊断为主。对于此类病人的处理如果是剔除术需要病人知情同意,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需严密临床随诊,对于已生育患者可以考虑子宫切除。
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