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愈的肿瘤,是一种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疾病,有较长的癌前病变过程,其诊治的关键在于筛查和正确处理癌前病变。宫颈病变诊断的三阶梯为:细胞学--初筛;阴道镜--评估;组织学--确诊。

  宫颈病变组织学诊断的几种标本来源:1、肉眼检查下直接钳夹活检;2、阴道镜指导下的多点活检;3、宫颈切除活检方式为宫颈锥切--圆锥形是切除一部分宫颈,完整切除容易发生病变的鳞柱移行带,连续切片后病理诊断。

  针对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在宫颈病变的诊断中,阴道镜不能代替宫颈锥切术的原因主要为:第一,阴道镜无法取得宫颈管内病变;第二,宫颈病变多为多中心,阴道镜取材有限,易漏诊。第三,阴道镜准确性不够高,尤其对宫颈浸润癌易造成过低诊断而延误治疗;第四,锥切对宫颈浸润癌的阴性预测值可达95.3%。

  宫颈锥切在宫颈病变中的价值与阴道镜多点活检比较,其广度是面与点的区别;其深度的区别在于火检深度有可能不够。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的诊断指征是:1、细胞学检查阳性,阴道镜检阴性或不满意;2、ECC阳性或不满意;3、细胞学、阴道镜检和活体组织检查三者不符合或不能解释其原因;4、病变面积较大,阴道镜无法看到病变的边界;5、老年妇女鳞柱交界在颈管内或病变延及颈管;6、怀疑宫颈腺鳞癌;7、宫颈活检为微小浸润癌;8、怀疑或不能除外浸润癌。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的治疗指征是:1、CIN2-3和某些Ⅰa1期宫颈癌的最终治疗,大多数CIN1和非CIN疾患不能锥切;2、切除标本必需行12点连续病理切片,Ⅰa期宫颈锥切预后取决于切缘是否干净,宫颈腺体是否受累,宫旁脉管间隙是否受累以及病变是否多中心。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的范围主要有:切除宽度为病灶外0.5cm以上;倾斜角度为30-40度;锥体高度为2-2.5cm,但是这个范围指征在临床上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也要因人而异。例如老年妇女的鳞柱交界应向宫颈管内移动,锥切应深,而妊娠妇女则相反,锥切应浅。再比如对于病变主要累及宫颈表面的情况,锥切应宽而浅;而若病变主要累及宫颈管内,则应狭而深。

  目前,做锥切手术时应规范使用的是复方碘溶液(5%碘),其使用目的是识别碘染色阳性与阴性的上皮;原理为正常/成熟分化的鳞状上皮的中、表层细胞浆内富含糖元,可被复方碘溶液染为褐色或黑色;其配置方法是10%碘化钾+100ml蒸馏水+5g碘;;其使用方法是用棉棒蘸取复方碘溶液,清触压涂抹子宫颈。

  对于宫颈锥切的常见并发症及对策:1、如若出血,术中主要的措施为药物、电凝、缝合、填塞、压迫“五部曲”--药物:宫颈筋膜内注射稀释肾上腺素盐水收缩血管;电凝:对锥切后的宫颈端创面采取电凝处理,6点及12点;缝合:间断缝合/Stumdorf法/“8”字缝合;填塞:在成型后的宫颈口中放入碘仿纱布条;压迫:阴道填塞凡士林油沙卷压迫宫颈。对于术后,以适当的减少活动为主。2、对于防治感染的问题,最好选择在月经周期前半期手术,且术前治疗潜在炎症及阴道冲洗。若出现宫颈管粘连,应在宫颈管放置碘仿纱条,注意术后第一次月经是否{NextPage}通畅,必要时行宫颈扩张术。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赵卫红教授指出,目前对于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天坛医院选用的是宫腔镜下电凝止血方法。

  关于宫颈锥切后的子宫切除的必要性和恰当性,赵教授强调,年龄大、多象限CIN和切缘阳性是锥切后宫颈存在持续性病变的高危因素,故对于年龄大、无生育要求或合并上生殖道病患的CIN3/CIS,最好行全子宫切除;对于Ⅰa1无生育要求者,全子宫切除足够。

  对于锥切后子宫切除方式,应首选腹腔镜子宫切除,其适用于子宫体积通常不大的患者。

  对于锥切后子宫切除的手术时机,赵教授提示,国外一般选择48小时内进行;国内北京协和医院一般选择在手术后72小时内或6周以后进行;北京天坛医院一般选择在手术一个月以后再进行。

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宫腔镜网编辑部

                                                         2011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