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不同年龄段因子宫不规则流血患者的诊刮比例和病理结果,分析子宫内膜增生性和肿瘤性病变的发病趋势。方法:456 例因子宫不规则流血而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依据年龄大小分为1组和2组,比较两组患者进行宫腔诊刮的比例和病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进行宫腔诊刮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的病理结果中子宫内膜增生性和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在处理子宫不规则出血的患者时,年龄可能不是进行宫腔诊刮的主要依据,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
【关键词】 子宫不规则出血;诊刮;年龄
临床上处理子宫不规则流血时,大都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决定采取何种处置方法。但是近年来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甚至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我们统计分析了2005年3月-2005年5月妇科门诊不同年龄段的子宫不规则流血患者行宫腔诊刮的比例及病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6 例为2005年3月—2005年5月因子宫不规则流血而在我院首次就诊的患者,年龄22~61 岁,排除了妊娠和子宫肌瘤以及卵巢肿瘤。
1.2 研究方法
病例分组:按就诊时的周岁年龄分为两组,1组年龄≤35 岁,2组年龄≥35 岁。病例统计:从我科门诊登记簿上统计2005年3月-2005年5月就诊的首诊病例,依据门诊统计的病例统计宫腔诊刮患者的病理结果。用统计分析软件SSPS10.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总病例数为456 例,1组125 例,2组331 例,进行诊刮者355 例,具体结果见表1、表2。表1 不同年龄组子宫不规则流血患者诊刮率表2 不同年龄组子宫不规则出血患者诊刮病理结果比较
3 讨 论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在我国某些地方,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的首位,研究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一般经过子宫内膜增生到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成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认为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有1%~2%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3%~5%复杂性增生和23%不典型增生,经过几年或十几年,会进展成子宫内膜癌[1]。
这几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子宫不规则出血,在绝经前妇女表现为月经紊乱、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而在绝经后妇女主要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主要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子宫内膜诊刮病理。以往临床上在处理女性子宫不规则流血时,主要依据患者发病时的年龄,一般大于35 岁的子宫不规则流血患者首选子宫内膜诊刮,而对于小于35 岁的患者,首选药物治疗,只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才考虑进行宫腔诊刮[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减肥、丰乳、养颜保健品、化妆品和很多水果、蔬菜,特别是反季节蔬菜中含有大量雌激素,另外环境污染、无正常婚育、结婚晚、生育晚、生育率低、哺乳期短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都使女性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少女的初潮年龄已经从过去的14 岁提前到11 岁,这与使用含有雌激素产品过多有关。子宫内膜受到长期的雌激素刺激,有可能发生增生性甚至肿瘤性病变,表现为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的提前。从在我院就诊的患者来看,两组患者其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病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两个年龄组的患者在处理时决定是否进行宫腔诊刮有很大的差异。子宫不规则流血患者年龄相对较小是很少考虑进行宫腔诊刮的。因而在处理子宫不规则出血患者时,如果单纯依据患者的年龄来决定处理方法,可能会漏诊一些子宫内膜增生性或肿瘤性疾病,因此我们考虑,在处理子宫不规则出血的患者时,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更多的要考虑到患者是否有长期使用或接触含有雌激素类产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