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发性痛经是发病率较高的妇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不断深入,现从现代医学方面就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痛经;发病机制;治疗;新进展
痛经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1〕。痛经可分为2大类:一种是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另一种是由明确的疾病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 %,其中原发性者占53.2 %,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 %。因此,重视痛经的治疗十分必要〔3〕。
1 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痛经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关系密切。
1.1 前列腺素(PG)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与子宫内膜的PG关系密切。前列腺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极微,而活性极强。所有的PG都是含有2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羟基脂肪酸,由1个五元环及2个脂肪族侧链组成。目前研究较多并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的前列腺素有前列腺素E2 (PGE2)、前列腺素F2α (PGF2α)等〔2〕。子宫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与其他组织相似,首先是在磷酯酶A2的作用下将磷脂转化为花生四烯酸,又继续在环氧合酶的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变为中间体前列腺素H2,进而转化成不同的PG,如前列环素(PGI2)、PGE2、PGF2α、血栓素A2(TXA2)等。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显示,PG合成酶和磷酯酶A2主要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胞浆和溶酶体内,生化测定也表明腺上皮细胞内合成PGE2和PGF2α的含量明显高于间质细胞。有研究表明,子宫肌细胞不仅是PG的靶细胞,其自身亦可在激素和某些介质的特定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前列腺素物质,参与调节子宫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在非妊娠子宫,子宫内膜主要合成PGE2和PGF2α, PGE2可抑制子宫平滑肌的自发活动,而PGF2α则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在子宫螺旋动脉壁上存在PGF2α受体, PGF2α与受体结合后局部血管收缩,子宫血流量减低,肌肉缺血,引起疼痛。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内膜中PGE2与PGF2α含量呈周期性变化 ,在黄体期PGE2的含量比PGF2α高,而月经期则相反。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且PGF2α/ PGE2的比值更是明显升高〔4〕,PGF2α/ PGE2比值的升高导致子宫过度收缩。痛经越严重的妇女,其经血中PGF2α水平就越高,在月经开始的最初2天症状最严重时, PGF2α水平亦达到最高峰。
1.2 加压素(AVP)
子宫肌层小血管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大于粗大的血管,AVP作用于子宫V1加压素受体,引起子宫肌层活力增强和子宫收缩,尤其子宫肌层小血管收缩,引起子宫局部缺血和疼痛。痛经患者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较高,AVP分泌可增加子宫收缩活性,加重痛经症状。许多研究证实血管加压素是一种比催产素更强烈的子宫收缩剂,对非孕子宫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尤其在孕激素效果存在时作用明显〔5〕。
1.3 催产素(OT)
OT不仅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细胞引起子宫收缩,而且还同时刺激内膜细胞释放PG。痛经患者体内OT含量较正常非妊娠妇女高。
1.4 β-内啡肽
β- 内啡肽(β- EP) 目前被认为是与疼痛有关的神经激素。李继俊〔6〕认为子宫是β- EP的靶器官,其参与子宫功能活动的调节。黄体期β- EP水平的降低致子宫功能活动失常,成为疼痛的原因之一。 Marchini〔2〕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分别在第一个月经周期的第26天,第2个周期第1、3天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β-内啡肽含量,发现在第二个周期第3天时β-内啡肽含量痛经患者明显高于正常组。β-内啡肽的作用目前尚不能肯定。另外,其他肽类及自主神经系统: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也可造成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收缩,而导致痛经〔7〕。{NextPage}
1.5 钙
目前已知Ca2+在卵母细胞成熟中起重要作用,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痛经,如尼卡地平,收效较好,副作用小。Ca2+与原发性痛经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6 遗传
随着遗传基因研究的发展,发现母亲染色体中有特定的基因传递信息至第二代的个别女性,使其性情不稳定,易受刺激或子宫痛阈降低而患痛经。
1.7 其他
有人调查研究后示:对机体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40 %~60 %,高湿环境下作业可使机体的体温调节发生障碍,且可通过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引发月经异常及痛经〔8〕。李京龙等认为Mg2+不足可能为痛经的原因之一〔9〕。此外,运动、经济因素等心理、社会因素亦可导致或加重本病的发生。
2 治疗
2.1 现代医学治疗
2.1.1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根据不同报道,大约有64 %~100 %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后主观症状减轻。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PG的生物合成,从而缓解PG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与其他镇痉止痛药联合运用可增强止痛效果〔10〕。如阿斯匹林、芬必得、奈普生、氟甲灭酸、消炎痛等,有效率30 %~80 %,但副作用较多,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杨氏采用炎痛喜康治疗痛经,利用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系,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分泌而达到止痛效果,有效率达80.8 %〔11〕。
2.1.2 避孕药
多用于需节育的妇女,被认为是痛经患者应用的二类药物。有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效率高达90 %,此类药物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排卵,降低血中雌激素的含量,使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及催产素水平降低,从而起到抑制子宫活动的作用〔12〕。但此类药物对机体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具有更多的不良反应〔13〕。
2.2 中医药治疗
祖国医学对其治疗有独特的优势。目前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方面,治疗上大法不离“通则不痛”的准绳,临床研究不断创新,研制出一批疗效可靠、价廉、服用方便的新剂型。
2.2.1 专方验方治疗
逐淤温宫汤对15-甲基前列腺素F2α(MPGF2α)所致动物子宫痉挛的解痉及人造大白鼠痛经模型的镇痛效果明显。催产素能造成大白鼠宫缩而发生歪扭反应,说明子宫活动增加是功能性痛经产生的原因,用此方可使歪扭发生率降低,从而提高痛阈而止痛〔14〕。痛经片可以降低功能性痛经患者经血中的PGF2α含量,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且优于止痛片,可降低人离体子宫肌外源性15MPGF2α浓度,从而抑制由PGF2α引起的子宫肌痉挛性收缩,改善由于宫缩压迫子宫血管引起的子宫血流量下降,子宫平滑肌缺血缺氧,缓解痛经患者症状。
妇乐冲剂:由《伤寒论》抵挡汤化裁而成,动物实验表明该品对催产素引起的大鼠类痛经性疼痛,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并能降低血中PGF2α水平〔14〕。
2.2.2 单味药
单味药的药理研究证实,其对痛经的现代病理生理特点颇有针对性。实验研究证明:当归、白芍、肉桂等有效成分能抑制醋酸刺激动物致疼痛而发生的扭体反应;吴茱萸、细辛等能提高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痛阈,当归的挥发性成分和白芍、香附等有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此外,当归、川芎、丹参、木香、蒲黄等许多种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或血流状态,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缓解痛经症状。
2.3 辅助治疗
痛经除药物治疗外,辅助治疗也有重要的意义。痛经患者应注意多休息,进行下腹部和背部理疗,注意营养调节和有氧体育运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B6、维生素E,多饮水,均可改善痛经的症状〔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