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术中大出血的处理方法,即比较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子宫动脉结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9年3月发生前置胎盘术中大出血者病例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组使用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处理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子宫动脉结扎处理方法。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1.43分钟,产后平均出血量759.27ml;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79.36分钟,平均出血量1262.14ml。结论: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处理前置胎盘手术大出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前置胎盘手术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子宫动脉结扎

    资料与方法
   
  2000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前置胎盘手术出血的患者80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60例,均有人工流产史,其中13例有多次人工流产史,8例有剖宫产术史。孕晚期有无痛性阴道出血,术前经B型超声检查及术中证实完全性前置胎盘,新生儿出生体重2700~3500g。其中,50例使用了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处理方法为观察组,30例使用常规的动脉结扎术处理方法为对照组。经查证,两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性,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行局部“8”字缝扎并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观察组除采用传统术式行局部活动性出血处“8”字缝扎外,主要以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具体操作如下:将子宫托出腹腔,双手托住并加压按摩宫体,出血减少。子宫两侧切缘各缝合一针止血;以一号薇乔可吸收线从子宫左侧中、外1/3分界处,膀胱腹膜反折距子宫切口3cm处进针,穿过肌层,然后从切口上缘对应部位出针,依次穿过肌层,浆膜层,均部穿透内膜层;沿子宫纵形缝合,每针相隔2cm,绕宫底达子宫后壁至子宫骶骨韧带上端处缝1针,转向对侧(右侧)子宫骶骨韧带处同法自后壁至前壁缝合,最后于切口右侧中、外1/3交界处的切缘下方3cm处出针,血管钳固定线尾;手术者与助手同时从子宫后壁骶韧带缝线处开始逐一拉紧缝线,两端后打结,使子宫呈纵向压缩状,建立后大致将子宫纵向分为3等份;缝合子宫切口;观察子宫出血情况,无出血或出血基本停止后关腹。
   
  疗效判断标准[1]:①有效:阴道流血量50ml/时,子宫收缩良好,质硬,出血逐渐减少或停止,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②无效:阴道流血量>50ml/小时,子宫收缩不良或顽固性子宫收缩乏力。质软,出血不能控制,生命体征恶化,尿量<30ml/小时或无尿。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内合组外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算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NextPage}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对比(略)
   
  疗效观察:观察组中的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后9例接受输血治疗(18%),输血量400~800ml,但没有因血液循环不良或术后再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或行子宫切除的情况出现;对照组术中及术后18例接受输血治疗(60.0%),输血量600~2500ml,其中1例因胎盘植入大出血,输血量2500ml,血浆800ml,冷沉淀20u,因症状不缓解,而行子宫全切除术。随访时,两组术后常规使用肌内注射宫缩剂和抗生素防治感染时,观察组产褥病率6.00%;对照组产褥病率16.7%,观察组的有效率、产褥病率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产褥病率比较,效果较大差异。
   
  讨  论
   
  近年来,我院对产后出血特别是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处理,使用改良式B-lynch缝合式,即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英国MilfonKeynes医院最先使用的一种新的外科缝合术,尤适用于剖宫产中经一般处理无效的产后出血(如前置胎盘的剖宫产术),可以减少切除子宫而造成无再生育能力等遗憾。术中应注意先下推膀胱适度,以便打结时能压迫宫颈渗血处及误伤膀胱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处理产后大出血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盆腔动脉压。通过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平滑肌,有效地挤压子宫壁的弓状血管,使血流明显减少减缓;而局部加压后促使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的目的。同时,因血流减缓,子宫机层缺血,导致子宫收缩而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而持续止血[2]。与常规的止血方法对比,操作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宫体损伤小、恢复快及子宫完整等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