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收治的产科急性DIC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均有诱发DIC的高危因素,抢救成功21例,死亡5例,死亡率19.23%。结论:产科DIC发病急,强调早期诊断,重视临床特点,动态观察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治疗要及时,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祛除病因,防止DIC的发展。
【关键词】 产科学 急性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资料与方法
1987年~2008年收治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6例,均有诱发DIC的高危因素,其中产后大出血12例,羊水栓塞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5例,重症肝炎1例,再障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临床表现:26例急性DIC全部表现为不同部位出血及休克,其中20例表现阴道出血,8例伤口及针眼渗血,4例消化道出血,2例血尿。出血量1000~5000ml,平均出血量2500ml。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26例均<100×109/L,其中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血小板<20×109/L;纤维蛋白原含量均下降至1.5g/L以下;3P试验18例阳性;D-二聚体试验阳性16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0例。
诊断:根据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结 果
3例再障病人及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由血液科及妇产科医师共同组织抢救,经输新鲜血、血浆,输注血小板等对因治疗后4例好转,1例死亡。其余病人经采用输血、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肝素应用及抗纤溶治疗,抗过敏、抗休克治疗,行子宫次全切除10例。抢救成功17例,死亡4例(羊水栓塞2例、重症肝炎1例、产后出血1例)。
讨 论
产科急性DIC来势凶猛,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DIC的发病的机制与病理仍很复杂,任何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均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1]。
产科急性DIC强调早诊断,只有早期诊断才能提高治愈率。临床上遇到容易诱发DIC疾病,一旦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出血、休克且血不凝并且有全身微循环栓塞症状时应考虑本病,应立即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动态观察[2]。
本组26例均有诱发DIC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以阴道出血为主,其次是伤口及针眼渗血、消化道出血、血尿,且血液不凝。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下降<100×109/L,特别是进行性下降在急性DIC中尤为明显;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部分凝血活酶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急性DIC下降1.5g/L以下,病情越重,含量越低(本组病人均在1.5g/L以下);次三项作为DIC的筛选试验[3]。
治疗原则应该标本兼顾,因果并治。①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止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本组中10例行子宫切除均抢救成功。②改善微循环、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的灌流量是预防DIC的先决条件。首先补充血容量,保持微循环血流通畅,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抗凝治疗中肝素是常用药物之一,主张早期应用,量要足够。③补充凝血因子:输入新鲜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在消耗性低凝血期补充凝血因子最合适。④抗纤溶的应用:适于DIC晚期、继发纤溶期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考虑应用。本组10例在DIC晚期使用抗纤溶药物,7例治愈。
综上所述,产科DIC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对高危妊娠、分娩的认识和处理,防止DIC的发生。DIC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去除病因,防止DIC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