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盆腔炎已逐渐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趋势,因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治疗易引起集体菌群失调,故中医药因其自身特点而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中医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腹膜发生炎症。本病多发于已婚育龄妇女,近年来由于意识观念的改变及计划生育手术的增多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慢性盆腔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本病会导致不规则阴道出血、不孕、流产、反复发作的盆腔痛及性交困难等症状,给病人生活、工作带来诸多影响。因此本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疾病简析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中属“崩漏”“带下”“痛经”“癥瘕”“不孕”“妇人腹痛”等范畴[1,2]。认为本病由于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血室正开,邪毒乘虚内侵胞宫、胞脉、胞络,湿浊邪毒损伤冲任督带,与气血搏结,致气血瘀滞而发病。其病理特点为邪实;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则湿热瘀滞遏伏不去。临床常表现:下腹痛、性交痛、不规则阴道出血、白带多、不孕、痛经,甚者伴全身疲惫、失眠、精神不振等。目前治疗趋向于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NextPage}

    中医药治疗

    目前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分型主要有湿热型互结型、瘀血阻滞型和正虚血瘀型。

    清热解毒除湿:陈卓[3]采用逐瘀清热化湿法。方组:三棱9g,莪术9g,红花12g,川芎12g,制乳香9g,地龙9g,牡丹皮9g,芍药12g,柴胡12g,元胡9g,蒲公英20g,泽泻12g,水煎服日1剂。治疗85例,总有效率92.9%。李芳英[4]等运用六神丸和桃仁承气汤治疗慢性盆腔炎26例,疗效满意。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许润三教授[5]认为慢性盆腔炎不是“炎”,瘀血阻滞冲任为根本病机,目前在中医药治疗上主张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法来配制的处方往往邪不去而真元损伤,反易助邪,因此主张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治则。孙维峰[6]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当归、桂心各10g,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元胡各10g,干姜6g)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至月经来潮,治疗36例取效佳。

    扶正驱邪:黄亚军[7]用胚宝胶囊配以清热化瘀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得出扶正并化瘀治疗有效率更高的结论。陈芸芸[8]用安盆汤加川段、杜仲、茯苓、白术、山萸肉、山药、白芍等健脾除湿,培补肾源,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857%。

    中西医结合治疗

    武志霞[9]用红藤、败酱草、地丁各30g,元胡15g,湿热甚者加鸭趾草、蒲公英;阴虚加黄芪,腹痛重用元胡,1剂/日,水煎取汁100ml,温药保留灌肠,每次30分钟。同时口服甲硝唑0.4g每日2次,克林胶囊0.3g,每日3次;α-糜蛋白酶5g,2天1次肌注,治疗126例,痊愈98例,显效20例,有效8例。何小玲[10]治疗本病用凉血消瘀、宁血补血中药,同时配青霉素钠,每日静滴,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提高疗效。{NextPage}

    综合治疗

    中药口服加灌肠:张娟[11]采用当归芍药散(当归、茯苓各9g,白芍6g,苍术、泽泻12g)随症加减,水煎口服,并配以清热解毒除湿中药煎汁100ml保留灌肠治疗本病86例,总有效率9884%。江伟华用自拟山腊梅灌肠剂(重要成分:山腊梅叶60g,败酱草、白花蛇草、延胡索各50g,三棱、赤芍各20g,柴胡15g),水煎取汁1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10天1个疗程,治疗74例,取得满意疗效。

    中药内服配外敷:刘娟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组方煎汁口服同时用纱布裹包,冷水浸透后蒸25分钟热敷少腹,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本病93例,痊愈68例,显效21例,有效4例。

    中药口服配合理疗:赵瑰丽用活血化瘀药组方随症加减,并配合微波理疗治疗本病,得出比单纯一种治疗显效快的结论。

    讨  论

    总之,从文献报道分析,慢性盆腔炎往往反复发作,证型多为正虚血瘀,治疗应“因势利导”、“通因通用”。同时适时选择经期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中药口服配合灌肠理疗等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文献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明显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优势;或中西医结合,西药针对病因合理用药,中药因势利导、扶正祛邪为原则。但这些方法还有待于在临床严格按循证医学的原则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