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报告
患者,45岁,因腹部胀痛半天于2008年1月13日凌晨急诊收入我院f肖化科。2008年1月12日上午进食后20分钟突发腹部持续性绞痛,继发腹胀,当即在门诊予以抑酸、解痉治疗后症状无好转,腹胀逐渐加重,呕吐1次,无肛门排气、排便,于次日凌晨急诊人院。入院查体:T36.5℃,P90/min,R20/min,BP120/70mmHg。意识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稍膨隆,左上腹及脐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RBC3.62×1012/L,Hb100g/L,Plt201×l09/L,WBC
9.5×109/L,N0.75,血淀粉酶1U/L,尿淀粉酶63.6U/L。腹部立位x线片:双膈下未见游离气体,未见明显肠腔积气及液平。B超检查:肝、胆、胰、脾、泌尿系统均无异常发现,右侧附件区
实液混合性包块47mm×43mm;中等量腹、盆腔积液,最大深度50mm。入院后4小时,因腹痛转为右下腹痛及B超检查提示右侧附件区包块急请妇科会诊。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举痛(+),宫体前位,子宫正常大小,压痛(+),附件: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直径约6cm质中包块,压痛(+),左侧附件无异常。右下腹穿刺出2ml不凝血性液体。追问病史,既往有两次剖宫产史,于1995年因前置胎盘大出血和1997年瘢痕子宫分别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此次末次月经:2O07年12月20日,经量正常。尿HCG(一)。拟诊“腹腔内出血,黄体破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淡血性液体约800ml,子宫及双侧附件外观正常,右下腹手术切口处腹膜与子宫右侧表面浆膜层有一粘连束带,长25cm,回肠嵌入其中,呈紫褐色。请外科手术台上会诊,松解束带,切除坏死肠管约90cm,肠管行端端吻合术。术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术后予以抗感染、禁食、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15天痊愈出院。
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是持续剧烈腹痛,呕吐出现早而频繁,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有明显腹膜刺激征症状,呕吐物或胃肠减压抽出物有血性液体。此患者的特点为:①首发症状在消化道,腹痛、腹胀、呕吐均为典型消化道梗阻表现;②患者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均正常,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液体”,提示内出血可能性小;③本例患者行腹部x线片及B超检查是必要的,但未作出正确的诊断,临床诊断时忽略了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而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这也是当前临床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所幸患者从人院到手术仅经历6小时,及时剖腹探查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剖宫产术后粘连带形成,与剖宫产术式、腹部外科手术技术、创面腹膜化、无菌操作、止血、缝线质量以及有无产科并发症等有关。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和腹膜会导致腹腔粘连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报道已日趋增多。在此例患者中粘连带的形成可能与腹膜化不全及患者两次子宫下段剖宫产有关。因此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纱布保护好肠管,操作轻柔,尽量减少羊水及血液进入腹腔内,关闭腹腔前要予以擦净。术后要预防感染,鼓励早期离床活动、进食,促进肠蠕动,减少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
主要原因,如何控制剖宫产率成为产科讨论的关键问题。通过本资料分析,我们建议如下:加强对孕妇的产前教育和围生保健,让孕妇了解自然分娩的益处,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做好分娩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指导孕妇合理膳食,避免巨大儿的发生;及时纠正胎方位异常;在分娩过程中,应注重医患交流和沟通,创造温馨的分娩环境,开展无痛分娩、陪伴分娩、导乐分娩;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医护人员应该具有高度责任感,努力提高助产技术水平,认真观察产程进展,积极、正确处理产程异常,充分试产;正确认识胎儿脐带绕颈、羊水过少、瘢痕子宫,正确处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