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京华时报讯 北京医疗服务需求量大、面广、层次多,其医疗资源不仅要满足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还要面向全国提供服务。据了解,北京三级医院门诊量外地患者约占三成,住院量约占四成。目前,本市部分公立医院存在“鼓励创收、以药养医、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等问题,如何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新医改也指明了方向。
政府补偿医院公益性诊疗
【原文】 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投入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评价制度。
【解读】 目前,本市医院都是靠政府和市场两条线,离开市场活不了,光靠政府拨款也活不了,而且囿于国家财政投入机制,不会对医院全额拨款,医院要自己解决投入和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有对医院公益性的正确认识。
基本上,公益性服务既然完全由政府买单,就不应该再有市场化的营利方面的追求;准公益性是保证政府要求的公益性需求之外,在市场机制中发展业务,扩展收入。但建立纯公益性医院在本市尚不现实,大部分还是准公益性,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之外,可以开展特需服务,以及为外商机构、驻京使节等提供服务,这些就是公益性之外的服务。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不是所有公立医院都要补,而是对完全承担公益性诊疗任务的医院,或对医院承担公益性诊疗的部分,进行合理补偿;对VIP门诊、美容门诊等营利性服务项目,则要划分为经营部分,不给予补偿;对于部分有专科品牌优势的公立医疗机构,政府也许将退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NextPage}
设机构管理医院国有资产
【原文】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市属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解读】 首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现状和管理体制复杂,医疗资源分属于卫生部、教育部(高校)、部队、企业和市属及区县等管理,因此以一个形式组合起来是很难的,此次提出的医院管理机构旨在对市属医院进行有机管理,具有可行性,其将负责市属医院的人、财、物,类似规划委,目前是做前期工作,具体的职责范围还需进一步商榷。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对公立医院进行管理也可以算作对公立医院改革的一种推进。
其他措施
财政补助解决“以药养医”
【原文】 改革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等多种有效途径,推进医药分开,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推进项目成本核算与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
【解读】 切断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药直接的联系,需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特别是现在在全成本核算基础上,一些政策性亏损,合理的则由政府投入,这样把医院的负担减轻。如基建、大型设备购置等投入,政府应该包下来,不要让医院靠挣钱去盖楼、买设备,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药养医的问题。{NextPage}
20家医院双休日全天门诊
【原文】 2010年,在20家综合医院实施双休日全天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服务,并逐步推开,满足群众节假日就医需求。
【解读】 目前已有部分医院做到双休日全天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服务,这次将在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力的前提下,选择20家公立医院试点延长门诊时间。但本市大医院多存在编制不足问题,某些科室医务人员的工作已超负荷,所以还需做调整。同时,部分医院会自行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诊疗的起止时间,此次提出的将双休日全天门诊和节假日门诊,也是把零散自发的门诊时间变成有组织且常态的服务。
降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用
【原文】 有升有降地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结构,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合理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逐步扩大分级定价范围,合理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服务价格,拉开价格差距,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控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外单独收费的医疗器械范围,对单独收费的品种进行目录管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解读】 现在的医疗价格确实不合理,一方面,老百姓反映药价很高,另一方面,医疗服务的价格没有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对此,一是要逐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如诊疗费用等;二是要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服务水平,分类制定价格,而且要逐步拉开价格的差距,没有差距就起不到引导和分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