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指客观存在的非自主的尿液排出,属于尿液潴留障碍,是一种症状性的诊断,分类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是妇女经尿道尿失禁的最常见形式,在绝经后妇女的发生率约为17.1%。压力性尿失禁的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也称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张力性尿失禁或应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根据病因可分为盆底组织松弛造成的解剖型SUI,约占90%,另有10%左右为先天缺陷造成的内括约肌障碍型SUI。SUI的主观分度如下:轻度为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和打喷嚏时,至少每周发作2次;中度为尿失禁发生在快步行走等日常活动时;重度为在站立位时即发生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肉锻炼、盆底电刺激、膀胱训练、止尿器、子宫托、药物(肾上腺能激动剂、三环抗抑郁药物和雌激素替代)治疗等。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治疗种类繁多逾百种,可归纳为四类:泌尿生殖隔修复术、耻骨后膀胱尿道固定术、尿道中段悬吊术、膀胱颈周围填充物注射术。手术治疗多用于中-重度尿失禁,非手术治疗失败者。手术治疗策略为结构重建、恢复解剖与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1. 泌尿生殖隔修复术:包括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尿道折叠术(Kelly)等。复发率高,远期疗效下降明显。

  2. 耻骨后膀胱尿道固定术:包括Stamey术、Burch 术、MMK术等。术式很多,基本原则:缝合尿道旁阴道或阴道周围组织,缝合至相对持久牢固的结构上,如Cooper韧带,以恢复膀胱尿道后角。近年来还开展了腹腔镜下进行了耻骨后膀胱尿道固定术如Cooper韧带悬吊术,腹腔镜的优点有放大作用,使分离更为精细,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3. 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早年的尿道中段悬吊带是应用自身组织如腹直肌、园韧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尿失禁手术出现了颠覆性变化,采用复合医用材料(多为聚丙烯材料)的微创手术相继出现,如前路IVS、TVT, TOT、TVT-O、SPARC等,手术路径主要分为耻骨后路径和闭孔路径。由于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使许多麻醉风险大、糖尿病、过度肥胖者都能接受手术,扩大了手术适应症。

  ①前路IVS术:由澳大利亚的Petros医生首先提出,手术微创,自阴道切口在中段尿道下置入吊带,经耻骨后在耻骨联合上两侧分别穿出,恢复尿道的吊床支持。
  ②TVT手术:由瑞典Ulmsten医生首先报道,该术式与IVS一样,吊带自阴道切口置入,经耻骨联合上两侧分别穿出,加强尿道中段支撑。
  ③SPARC术:采用合成的聚丙烯吊带加强中段尿道支持,但穿刺方向与前两者相反,系从耻骨联合上的小切口向阴道方向穿刺。
以上三种穿刺均为耻骨后路径,术中并发症风险主要为膀胱或尿道损伤,术中需膀胱镜检查。其他可能的近期并发症有耻骨后血肿、泌尿系感染、术后新发OAB等。
  ④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包括TOT与TVT-O两种术式。完全经外阴阴道完成,其穿刺路径经闭孔的耻骨降支,将吊带同样置于尿道中段下形成支撑,无腹部切口。较以上3种穿刺术,减少了膀胱损伤的风险,无需术中膀胱镜检查。。但一样存在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吊带侵蚀。 TVT-secur长度小于耻骨后和经闭孔路径的吊带,被称为第3代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4. 膀胱颈周围填充物注射术:主要治疗尿道内括约肌缺陷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目的使膀胱颈粘膜隆起,以提高腹压升高时尿道的稳定性,增加尿道的闭合作用。常用填充物有胶原牛蛋白、碳珠等,还有研究用肌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等。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选择适应证, 根据不同的疾病评估状况采用选择适宜的术式,充分体现治疗的个体化原则。进行各类微创穿刺术时,要充分掌握盆底解剖,遵循正确的穿刺路径。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