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生殖生理上的不同,表现在阴阳禀赋、身体发育、气血等生理功能及病理方面,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对此古代医家作了较多的研究论述。通过分析探讨男女生理(特别是生殖生理)方面的异同,对更深入理解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突出和保持中医妇科学的传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男女阴阳禀赋相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男子禀阳,女子禀阴,男子阳中有阴,女子阴中有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男子以阳用事,从乎火而主动,动则诸阳生。女子以阴用事,从乎水而主静,静则众阴集。”(《广嗣纪要·男女服药论》)。女子属阴,主静,血亦属阴,妇女以血为主,以血为用,应月,故气血满则溢泻,此阴中有阳也。男子属阳,故主动,精属阴,男子以精为主,以精为用,气血周流不息,故精宜藏而不泻,此阳中含阴也。正如《外经微言·救母篇》所云:“女子阴有余,阳不足,故满而必泄;男子阳有余,阴不足,故守而不溢也。”《伤寒论本义》也指出:“妇人与男子,同此六经,同此脏腑,似乎无所分别其治法矣。独是妇人阴体,在天应月之盈亏,在地应潮之往来,经血行止有定时,与男子不同。”对于男女阴阳先天禀赋的差异,《弄丸心法·妇科》精辟地总结为三个方面,其指出:“盖妇人之体,其不同于男子者有三:一曰男子外阳而内阴,女子内阳而外阴,此阴阳之不同也。男子之气血,为荣为卫,行流不息;女人之气血,盈则必亏,此荣卫之不同也。男子以阴气为本,女子以阳气为根,此根本之不同也。”这一论述也正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理论相合。上述理论高度概括了男女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互依、互根、互用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上男女间的差别。
不仅如此,由于男女阴阳之不同,外在的脉象表现上也有着显著差别。如《难经·十九难》指出:“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对男女的这种脉象差别《类证活人书·卷二》又进一步从阴阳互根互生角度解释说:“三阳从地长,故男子尺脉常沉;三阴从天生,故女子尺脉常浮。男子阳多而阴少,其脉在关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故寸沉而尺盛。”在正常情况下,男脉关上盛而尺脉弱,女脉关上弱而尺脉盛,究其因总由男女之阴阳不同所致。男子生于寅,寅为东方木,少阳生,属阳,性升发,轻清向上,故其脉上盛下弱;女子生于申,申为西方金,太阴收,属阴,性沉降,重浊向下,故其脉下盛上弱。这些认识的正确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凝形殊禀章》提出的“禀赋论”,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指出:“元气孕毓,皆始于子。自子推之,男左旋,积岁三十而至巳;女右旋,积岁二十而至巳,巳为正阳,阴实从之。自巳怀妊,男左旋,十月而生于寅;女右旋,十月而生于申。申为三阴,寅为三阳,而生育之时著矣。其禀赋也,体有刚柔,脉有强弱,气有多寡,血有盛衰,皆一定而不易也。”从禀赋相异角度指出了形成人与人,男与女之间不同的机理。总的来说,这种阴阳禀赋的差异,是男女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基础。
二、男女生、长、壮、老发展的阶段不同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这一对后世妇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奠定了妇科学生殖生理基础的论述,明确指出了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少、长、壮、老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基本相符,诸如女子二七初潮,后即可以有子、七七绝经,形坏而无子,男子二八精气溢泻等等论述,均蕴含颇深的科学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对男女这种生长发育上的差异,《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而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合作,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此说颇有一定道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人也不能例外,故亦是阳中涵阴,阴中涵阳。
男女由于生理上发育阶段的不同,所以与此直接相关的男女能够婚嫁年龄也有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导夫妇优生优育。《女科百问》云:“天以刚阳为尊,地以柔阴而卑,则乾坤之体定矣。……夫乾道成男,男自子位左旋,积三十岁而至巳,所以男及三十而娶,当是之时,天阳已刚也。坤道成女,自子位右旋,积二十岁而至巳,所以女二十而嫁,至斯之际,地阴以顺也。故其时得子皆强,所谓乾坤之体定矣。不及其时而嫁娶者,则阳刚阴柔必有所亏也。”男当以三十而娶,女当以二十而嫁。因为男子虽十六而精通,女子虽十四而经至,但此时阴阳气血尚未充实,过早结婚必伤身体。只有发育到相应年龄,才能达到阳气刚健,阴气柔顺,气血充实,故此时结婚,男女交合,必得子强健。此论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传统中医学提倡晚婚晚育及优生优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男以精为主,女以血为主、以血为用,生殖生理的基础不同
《女科百问·卷上》指出:“男子以精为本,女子以血为源。”《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也云:“盖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主。男子精盛则思室,妇人血盛则怀胎。”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的主要生理特点是生精、排精,而精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肾关系最密切。女子的生理特点是经、带、胎、产,多涉及到血,而肝主藏血,故女子与肝关系密切。正如《孟河费氏医案·妇人》所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盖缘肝为血海,又当冲脉,故尤为女科所重。”古人认识到男女有精血的不同,故治男性疾病重在保精护肾,治女性疾病重在调血疏肝。
四、男女气血强弱及升降变化不同
《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这一女子气有余血不足论述为后世众多医家所遵循,已成为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因此男女气血强弱有所不同,“男则气血俱足,女则气有余而血不足也。”(《万氏妇人科·立科大概》)。究其原因,在于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现象,常使阴血亏损所致。男子主气,血从水化为精;女子主血,气从血化为月经。但精中蕴血,血中有气,二者又有内在联系。男女气血强弱及升降变化的不同,使男女在外在体貌上也有明显的差别,正如《血证论·男女异同论》所云:“男子以气为主,气主阳而上行,故血不从下泄而随气上行,循冲、任脉上绕唇颐,生为髭须,是髭须者,即所以泄血之余也。所以女人有月信,上遂无髭须;男子有髭须,下遂无月信。所主不同,升降各异,只此分别而已矣。”妇女的月经现象,也是男女气血不同的外在表现之一,“乾道成男,而坤道成女,故男为阳而女为阴也。气属乎阳,而血属乎阴,故男多气而多血也。阳轻清而阴重浊,故气无形而血有形也。气惟无形,故充满于中而不露;血惟有形,故流溢于外而可见也”(《丹台玉案·妇人科》)。故男子精以藏为顺,女子血以通降为顺。
五、男女的病理特点不同
由于妇女有生理上经、孕、产、乳的特殊生理现象,故更易受到内外邪气的侵扰,在病理上易于出现经、带、胎、产、杂病等特殊病变。病变复杂,治疗亦难于男子,故古人专设妇产科以治妇人之病。《备急千金要方·求子》指出:“夫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是以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然而妇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由于女子以血为主,以血为用,故在疾病治疗上,尤重于肝;男子以精为主,以精为用,故尤重于肾。“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盖缘肝为血海,又当冲脉,故尤为女科所重。”(《孟河费氏医案·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