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定义与命名

 
 
  剖宫产的定义,说法不一。笔者认为1978年江森倡议的“凡诊断为28周以上的妊娠而行剖腹、切开子宫,娩出胎儿者”为宜。

    查国内外资料,以往对剖宫产术的定义多涵义不明,笼统为“切开腹壁及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或以取出胎儿体重为据。而后者本身亦莫衷一是:有定为2,500克者、1,500克者及750克者。近年来,德国狄索普(D’ESOPO)建议:“凡剖腹切开子宫,取出体重达到或超过500克的胎儿者称为剖宫产术;而体重在500克以下者为子宫切开术”。以上,虽国外已有采用,但其定义仍不甚妥切。

    临床应用剖宫产术时,虽母婴的急迫情况有所差异,但主要应在保证母体安全的前提下,争取胎儿存活。故死胎及胎儿畸形一向列为剖宫产术的禁忌症(特殊情况例外)因此,单纯以“切开腹壁及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为其定义,显然不能说明其特点。而D’ESOPO提出的定义亦不符合临床实际,因以胎儿体重为准,在术前多难肯定,故冠以确切的妊娠周数较为妥当。

    为了明确一种手术的目的要求,便于临床处理,以及手术率、母婴死亡率的统计,不仅需要有较明确的定义,且需有统一的的名称,而剖宫产术亦不能例外。

    剖宫产术系有英文cesarean section一词转译而来,一般译为“剖腹产术”。据考查,cesarean section的拉丁原文是sectio caesarea,其caesarea来源于Lex caesarea(剖宫产律)之caesarea,而sectio caesarea是由两个表示切开的同义词(secare与 caedere)构成的词组,即有切开腹壁再切开子宫之意,据此,理应译为“剖腹剖宫产术”。而习惯仅译为“剖腹产术”,不能表明是否切开子宫,更不能区别是否是对妊娠子宫破裂,还是腹腔妊娠而施行手术。故译为“剖宫产术”,不仅说明了此手术式的范围,尚可省略“剖腹”一词,因剖宫必剖腹。虽尚有经阴道的剖宫术,但仅指用于流产,且现已很少应用。

    基于上述理由,为便于临床工作并防止统计上的混误,笔者同意江森的建议称此术为“剖宫产术”,亦即指一般常用的经腹剖宫产术。在说明某一种术式时,可以分别注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膜外剖宫产术、古典式剖宫产术、Stark剖宫产术或剖宫产子宫切除术(porro手术);如系妊娠子宫破裂或腹腔妊娠,则称剖腹取胎术;如不足28周妊娠者,则为剖宫流产术(如系经阴道施行者,则为经阴道剖宫流产术)。本书着重论述常用的经腹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发展简史

  在剖宫产术的发展中,从开创这种手术至种种术式的形成,以及各种术式的兴废,曾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曲折过程。

  一、国外有关剖宫产术的记载

  剖宫产术的起源虽难确定,但在所有的外科手术中,剖宫产术无疑是最早者之一。远在公元前715年~672年,古代罗马时,努马·彭皮留斯(Numa Pompilius)王朝曾颁布过一条天主教法令,即所谓“剖宫产律”,规定死亡的临产妇或孕妇,未经剖腹取出胎儿禁止埋葬,此即为尸体剖宫产术的起源。传说在公元前100年,罗马帝王恺撒(Jalius Caesar)经由剖宫产而生,其实并非事实。

  至十六世纪初,有关剖宫产术施行于活孕妇则始有记载。公元1,500年瑞士的一名阉猪者(Sowgelder)为其妻剖腹而得子,嗣后又正常生育5次。此即著名的努菲尔(Frau Nufer)夫人手术。但此并非真正的剖宫产术,系腹腔妊娠而施行的剖腹产手术(Laparotomy for abdominal Pregnancy Speert)。

  意大利的第一本产科书(Mercurio,1596)倡导以剖宫产处理狭窄骨盆。但是,关于第一次有真实可靠资料、施行于活孕妇的剖宫产术,系有两位外科医生特劳特曼和顾斯(Trautmann,Gusth)于1610年4月21日完成的。产妇在术后25天死亡,但此产妇的存活期,较以后两个世纪的大多数剖宫产妇为长。在以后的近300年里,因这种手术非常危险,很少有人施行。据迈尔和哈里斯(Meyer Harris)统计,彼时产妇手术死亡率约为52%~54%,其他资料统计多接近10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子宫切口不缝合,仅依赖子宫肌自然收缩以制止出血。不缝合切口的理由是,因对剖宫产后死者解剖时,发现子宫切口缝合处一般都有化脓。因此,当时这类产妇不殁于出血,便死于感染。

  17世纪著名的法国产科学家毛里修(Mauriceau)写道:“……施行剖宫产术就等于杀害产妇。”所以在18世纪末叶,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反对剖宫产术的联盟,激烈攻击此术的拥护者。

  1876年5月21日,意大利的产科医生波罗(Eduardo porro)为一患有佝偻病骨盆的孕妇行剖宫产术,其子宫切口自左至右,斜亘于子宫底部,胎儿娩出甚困难,子宫撕裂,血流如注,乃在子宫下段缠以线圈。然后自子宫内口以上2cm处,将子宫连同左侧输卵管、卵巢一并切除。后又发现右侧卵巢上有一小囊肿,也行切除。自子宫颈伸出一引流管,并将宫颈残端缝在腹壁腹膜外伤口的下角处。而腹壁切口以四根银线贯穿缝合之。此病人虽于一个月以后才能起床,但却避免了因出血与感染而造成的死亡。自那时起,产科学者便响应Porro的倡议,并对此术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因当时消毒、无菌技术以及抗感染条件的限制,所以这种Porro手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便成为处理难产的一大进展。

  1882年马克思·桑格(Max S?nger)首创子宫底纵切口及缝合法,对剖宫产术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由于子宫切口的精细缝合,不仅减少了出血,促进愈合,而且还保存了子宫,成为剖宫产术发展的转折点。随着无菌技术的进展,这种手术逐渐变得相当安全。此手术被称为“保守性剖宫产术”或“古典式剖宫产术”,与Porro的“彻底性剖宫产术”先后辉映。

  但是,产科工作者并未停止改进剖宫产术的探索。1896年杜森(Dhrssen)提出了阴道式剖宫产术式,其目的在于不通过腹腔,经阴道推离膀胱,于腹膜外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然而,此术式不能代替腹式剖宫产术,尤其不适用于骨盆狭小及胎儿较大的病例。一般仅可施行于妊娠28周之前须终止妊娠者。虽然在1905年~1912年不少国家曾采用过这种术式,但后来终被废弃。

  1907年弗兰克(Frank)倡行腹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在耻骨上横行切开腹壁,暴露腹膜。于膀胱上部将壁层腹膜也横行切开,再于膀胱子宫腹膜反折处作横切口。将壁层腹膜切口之上缘,与脏层腹膜切口之上缘缝合,而关闭腹腔,然后切开子宫下段,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即所谓经腹腔式腹膜外剖宫产术。此术式既能保存感染性病例的子宫,又可避免宫腔内感染物溢入腹腔,减少并发腹膜炎的机会。

  1908年雨果·塞海恩(Hugo Sellhein)详细剖析了子宫下段及其周围的组织关系,指出利用此非收缩部分具有易于缝合、出血少、愈合快等优点.从而对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同年拉兹科(Latzko)设计了从膀胱侧窝进入子宫下段的途径,后经诺顿(Norton)等人改进及描述,成为目前常用的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至1940年沃特斯(Waters)又从膀胱顶找到了进入子宫下段的途径,于是又产生了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1980年程志厚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并分析了侧入式及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膀胱顶~侧联合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发表于全国第二届妇产科学术会议。其术式的特点是避免了分离左侧窝和过度推离膀胱,而是从左上方将膀胱向右下方稍行推离剖宫取儿。

  腹膜外剖宫产术,虽在防止感染上起了显著的作用,但操作技术比古典式实为烦琐难行。克罗尼格(Kr?nig)分析了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特点是:在于利用非收缩性的子宫下段,和利用腹膜遮盖子宫切口。如果联合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防止恶露进入腹腔,减少术后感染。于是他在1912年提出切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暴露子宫下段而剖宫取儿的术式,即1926年Ken所描述的子宫下段横切口技术,也就是近代广泛应用的“子宫下段式剖宫产术” 。

  1988年以色列的Stark又对子宫下段剖宫产进行了改进,采用Joel-Cohen的开腹方法及独具风格的关腹操作。开腹时对皮下脂肪进行撕拉,使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保存下来,既减少了出血,也避免了因结扎血管造成的局部异物刺激。缩短了开腹时间,尤其适合于紧急剖宫产;另一点,子宫肌层一层缝合,不缝合腹膜。皮肤及脂肪层一层宽针距(2针~3针)缝合,使手术简单、省时,而且利于愈合,是剖宫产史上的又一突破。然而,它不能全部代替其他术式的剖宫产,因不同术式为不同病例所用,如腹膜外剖宫产用于产时感染、古典式剖宫产用于腹腔粘连、Porro手术用于子宫大出血或子宫复杂裂伤等,尽管其他术式也可选用Stark手术的某些优点。

  二、国内有关剖宫产术的记载

  我国有关剖宫产术的记载,是在公元前2400年。至于在活人身上的剖宫产似在公元224年就有,这些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的记载。但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又经过长期孔子思想的禁锢,特别是我国出色的外科医生华陀被曹操杀害之后,很少有外科医生再做大手术,无疑影响了外科手术的发展。直至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外科手术才活跃起来,剖宫产术也是如此,据考查,我国的记载要比罗马恺撒大帝出生的100年前为早。但古代所用的解剖和手术名称可能与今不同,影响了考证的准确性。以下摘列几处以供参考。

  (一)女嬇氏坼剖、启胁产的记载

  有关女嬇氏坼剖启胁而生六子的记载有多处可查,例如史记楚世家第十卷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即陆终的妻子女嬇氏是坼剖而生六子的。帝誉是吴氏的子孙,在位十七年,他的元年是公元前2436年,依次推论,这应是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距今已有四千三百余年。

  (二)简狄胸剖生契修已背坼生禹的记载

  有关契和禹是用手术剖产的记载更多,例如黄甫谧所撰帝王世纪第二,在武帝章内载“简狄胸剖生契”。第三夏纪内载“修已背坼而生禹于石纽”。帝誉是高辛氏之子,契是商朝的祖先,契的出生年代当于女嬇氏的启胁而生的年代相距不远,大约也是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禹是夏家第一朝的天子,他的出生当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这两个记载如属实,也是我国最早的剖宫产记载。

  (三)三国时汝南屈雍妻王氏生产的记载

  三国志魏书所载:“黄初六年三月魏郡太守孔羡表黎阳令程放书言,据汝南屈雍妻王氏以去年十月十二日在章,生男儿,从右腋出,水腹下而出,其母自若无他异痛,今疮已愈合,母子平安无灾无害也”。按黄初是曹丕的年号,黄初五年为公元224年,这个有姓名、年、月、日,而又有地点的记载,应当属实。那时正当我国外科手术发达的时候,华陀用“麻沸汤”开腹又有可靠的记载,这个生产是从右腋水腹出生的,是特殊的,又最为出奇的,否则也不会有太守孔羡上表启奏的必要。但此时又都讳言外科手术,就华陀临死时,要将他所写成的手术学,送给了那个对他有恩的狱吏,那个狱吏赶快把书焚烧掉,也不敢接过来。这时虽忌言手术,但由腋腹而生,则必有剖割,自然的腹壁破裂生出小孩来,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屈雍妻王氏的分娩,属于剖宫产的可能性极大,这可能是我国母子都存活的第一例剖宫产。但此手术绝非华陀所做,因该时华陀被害很久了,而且在三国志魏书第二十九卷华陀传中,也未见有华陀行剖宫产的记载。

  (四)死后剖宫产的记载

  死后剖宫产的记载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虽然不如罗马法律所定的教条严格,但也是民间早有的规矩。据搜神记所载,沛国武标之妻林氏,元嘉中怀孕得病而死,俗忌含胎入柩中,须剖出,妻乳母伤痛之,乃抚尸而咒曰:“若天道有灵,天令死者被劈裂……”。查元嘉为东汉桓帝年号,桓帝在位二十一年,为公元147年~167年。上述记载,虽未做剖宫产,但说明习俗有剖宫产之事,所以我国的死后剖宫产最晚也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

  (5)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的变化

  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被封建主义抑制了几千年的剖宫产术又复活了,据考查,用近代方法所做的剖宫产术是在1892年,仅落后于马克思、桑格(Max S?nger)创行古典式剖宫产10年,手术是在广州做的。产妇29岁,第三胎,因盆腔内有软骨瘤梗阻产道而行剖宫产术,在出血处用丝线结扎三处,子宫的切口上也缝三针,而且都露在腹外以备剪去。胎女性,重四磅半、存活,但产妇则死于盆腔脓肿。第二例是因骨盆狭窄于1901年在重庆手术,母子均亡。第三例是在1902年于重庆做的Porro氏手术,术后母子均存活,且用羊肠线缝合。第四例是1904年于台湾台南市做的,母子均存活。

  综上所述,剖宫产这个全世界医学家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又在现代产科临床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现在已成为相当成熟、易于推广普及的手术,是挽救母儿生命,处理难产的重要手段。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宣称,由于剖宫产术的发展,产科进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