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价口服避孕药(OC)的使用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多态性联合作用对妇女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665例女性高血压病例和665名女性高血压对照,按照年龄(±3岁)和地区进行匹配。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多聚酶链式反应(RFLP-PCR)方法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 (1)ACE基因I/D位点和A2350G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携带ACE基因ID+DD基因型且未服用OC的妇女比较,携带ACE基因ID+DD基因型的妇女服用OC≥15年明显增高患高血压的风险0.66倍(OR=1.66,95%CI=1.11~2.48);与携带ACE基因AG+GG基因型且未服用OC的妇女比较,携带ACE基因AG+GG基因型的妇女服用OC≥15年也明显增高患高血压的风险0.66倍(OR=1.66,95%CI=1.09~2.54)。结论 携带ACE基因D等位基因或者G等位基因的妇女服用OC≥15年可以明显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口服避孕药(OC)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且有效的避孕措施之一。自OC上市以来,许多研究开始关注OC的副作用,尤其是OC的使用增加妇女患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1,3〕。血压的升高是增加心血管发病风险的重要危险因素,部分妇女在服用OC后进展为重度高血压。由OC诱导的高血压易感人群亟待鉴别。OC能够激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从而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但是其发病机制尚未确定。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妇女,在服用OC后更易发生高血压,提示不同的遗传背景对服用OC的妇女进展为高血压具有重要作用〔3〕;RAS基因对血压也具有明显影响〔4〕。本研究检测了中国汉族妇女中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2个多态性位点在高血压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评价OC暴露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联合作用对妇女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为标准,在江苏省太仓和如东地区女性人群高血压监测的基础上,选择临床诊断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的女性;或曾经被诊断为高血压,当前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女性为高血压患者,共665例进入病例组。对照组选取与病例同性别、年龄与病例相差不超过3岁,与病例居住同一地区,并有常住户口的665名非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且舒张压(DBP)<90 mmHg,无心脑血管病人群。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在27~71周岁。
1.2 方法 665例女性高血压病例与665名非高血压女性采用1∶1匹配对照研究的方法。2组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内容、时间一致。
1.3 OC暴露 高血压病例组和对照组中部分服用OC妇女的OC累积使用时间由当地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妇女避孕药发放记录和服药妇女本人提供的信息来确定。OC累积使用时间不足3个月的妇女定义为非OC使用者:OC累积使用时间≥3个月的妇女定义为OC使用者(包括既往OC使用者和OC当前使用者)。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4 基因分型 采用传统的酚-氯仿法提取DNA。ACE基因多态性位点分型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RFLP-PCR)方法检测:ACE I/D位点使用PCR方法检测〔5〕。PCR产物扩增使用PTC-200 DNA扩增仪(Bio-Rad Lab,MA,USA)。ACE A2350G位点的检测使用PIRA-PCR方法〔6〕,上游引物距离多态性位点上游-2bp处引入碱基G替换碱基A,从而构建BstUl酶切位点。引物为:5′-CTG ACG AAT GTG ATG GCCGC-3′(上游)利5′-TTG ATG AGT TCC ACG TAT TTC G-3′(下游),产物长度为122bp。突变等位基因产生103bp和99bp两个DNA片段,同时,衍生等位基因产生一个122bp DNA片段。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重复实验,并且结果1 00%符合。
1.5 统计分析 使用Epi Info 6.04软什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使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趋势检验使用Cochran-Armitage方法。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年龄、地区、体质指数、吸烟和饮酒因素进行调整,计算OR值和95%CI,应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643例高血压病例和646名非高血压对照获得完整的基因分型数据,成功率为96.9%(ACE I/D,98.4%;ACE A2350G,98.3%)。因此,具有完整基因型数据的643例高血压病例和646例对照进入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特征 高血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和地区匹配均衡(P值分别为0.7598和0.8573)。高血压病例组中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例(60.2%)明显高于对照组(35.4%,P<0.0001)。高血压病例组的平均BMI为(25.0±3.6)kg/m2,要显著高于对照组(22.7±3.0 kg/m2,P<0.0001)。高血压病例组中服用OC的妇女约占(65.9%),高于对照组的6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
2.2 ACE基因多态性和高血压风险的关联分析(表1) 表1显示,ACE基因I/D位点和A2350G位点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533和0.7381)。I/D位点和A2350G位点在对照组人群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796和P=0.825)。调整地区、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和饮酒后,ACE I/D位点DD基因型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0.27倍(调整OR=1.27,95%CI=0.90~1.80),同时,ACE A2350G位点GG基因型也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0.27倍(调整OR=1.27,95%CI=0.88~1.84)。表1 ACE基因多态性和高血压风险的关联分析
2.3 OC使用时间与ACE基因多态性位点联合作用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表2) 结果显示,携带ID+DD基因型的妇女OC累积使用时间≥5年明显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0.66倍(OR=1.66,95%CI=1.11~2.48)。同时携带AG+GG基因型的妇女OC累积使用时≥15年也明显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0.66倍(OR=1.66,95%CI=1.09~2.54)。表2 口服避孕药与ACE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基因型口服避孕药
3 讨 论
本研究未发现ACE基因I/D位点和A2350G位点与妇女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有显著性关联。但是携带ID+DD基因型和AG+GG基因型的妇女累积使用OC≥15年均明显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ACE基因可以明显影响血浆中ACE水平,并且I/D多态性位点影响约47%血浆中ACE的变化。因此,I/D位点对于血浆中ACE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之后的一些研究也未发现I/D位点与高血压发病相关〔7,8〕。此外还发现,携带D等位基因的妇女累积使用OC≥15年明显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Mulatero报道的I/D基因型分布在OC引起的高血压病例和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能和其较小的样本量有关〔9〕。
Zhu认为A2350G位点影响血浆中约19%的ACE水平的变化,但是该位点并没有与血压的上升独立相关〔10〕。本研究显示,A2350G位点基因型在高血压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没有差别。但是携带G等位基因的妇女使用OC≥15年明显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未检测血浆中ACE的水平,限制了进一步分析基因型和其表型的关联及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次,对照组中包括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这部分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会进展为高血压,从而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