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主要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不正常,它与肿瘤、外伤所引起的子宫出血不同。功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排卵月经所引起,称为无排卵功血,另一种是因排卵后黄体素分泌不足引起,称为有排卵功血。青春期常因为卵巢不排卵,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严重的可造成经期延长,血量多而不停,这种情况,往往会影响女孩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做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我们对辖区内自2007-2008年调查统计的14-18岁月经紊乱的198例女学生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18岁月经紊乱的198例女学生,均经医院妇科、CT、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做出诊断。严重者29例,其中1例是卵巢囊肿(16岁),有2例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6例青春期功血。
1.2 临床表现
29例严重者患者中,14岁5例、15岁7例、16岁5例、17岁5例、18岁7例。其中,13例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包括卵巢囊肿1例),13例为2~6个月以上闭经或长期闭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有3例闭经长达1年之久,来月经后经期长达十几天,流血不止,无疼痛,影响学习及生活,最后休学治疗。
1.3 诊断标准
主要以阴道分泌物做细胞学检查为诊断依据,16例做阴道涂片测定雌激素水平,治疗前测基础体温16例,为单相体温,至于诊断性刮官,要根据病情决定,对一般患者是很少做这种手术的,特别是未婚女性。
1.4 病理检查
病理报告:卵巢内无黄体形成,内有多数囊状或锁卵泡,故卵巢呈囊肿性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腺上皮细胞有核分裂象,腺腔大小不一,数目增多,间质也增生并有充血及坏死。
1.5 治疗方法
(1)子宫内膜脱落法:常用制剂为肌肉注射用黄体酮,20mg/支,通常用法为每日1次,连用3d。但临床中因孕激素作用时间短,子宫内膜分泌期转化不完全,撤退出血量较多,需同时加用雄激素(例如丙酸睾丸酮25mg,每日1次,连用3d)。笔者经验可延长至5-7d,因使用孕激素后,患者很快出血明显减少或完全止血,使用时间稍长,可使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减少失血带来的问题。但孕激素不能长时间使用,否则可能会引起再次出血。如需长期使用,则要数倍增加孕激素剂量,效果同内膜萎缩法。另外,可以选用口服制剂,如临床中常用的醋酸甲羟孕酮(商品名为安宫黄体酮)6-8mg/d,连续使用7-10d,或天然孕激素达芙通10mg,每日2次,连续7-10d,其他口服制剂类似。
(2)子宫内膜修复法:常用雌激素制剂为苯甲酸雌二醇,肌肉注射用,1mg/支,起始剂量从2mg开始,应用后4h内观察出血量,一般雌激素在给药2h后起效,如果4h出血减少但未完全止血则再给予2mg苯甲酸雌二醇;如果4h完全止血,可以观察至6h或8h,直至有再次出血的征象,再给予第二次药物2mg,并采用同样方法观察出血情况,至满24h计算总的用药量,而后按实际观察到的情况给予苯甲酸雌二醇2mg,每4h1次(24h总量12mg)或每6h1次,每8h1次等不同剂量,通常要求止血后,维持该剂量3d,后再减量,例女112mg,每4hi次,可以减到2mg,每6h1次,但最多1次减量不能超过24h总用药量的1/3,再维持3d,依此类推,直至血红蛋白100g/L,可加用孕激素5-7d撤退出血。没有必要减量至1mg/d或维持至多长时间再停药。
有时为方便临床应用,可经验性给予苯甲酸雌二醇2mg,每4h1次或每6hi次,能够在24h内达到止血目的即可。
雌二醇1mg/片等均可使用,方法同上。因口服药物方便,患者较易接受,某些地区由于无法获得苯甲酸雌二醇针剂,只能用口服药物替代,但鉴于口服雌激素的药物代谢特点,血药浓度不能像肌肉注射那样维持稳定,因此止血效果稍差。可以在临床中应用的口服制剂如倍美力片剂,0.625mg/片,起始剂量从2-4片开始,同样可4、6或8h给药1次,待止血后,计算24h总量,维持3d后减量,每次减量不超过前次用量的1/3,等血红蛋白水平升至100g/L,用孕激索撤退出血。其他天然雌激素制剂如戊酸雌二醇(商品名补加乐1mg/片)。
2 结果
1例卵巢囊肿,经一段时间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最终采取手术,术后情况良好,25例在药物调整下,基本恢复正常,2例在治疗痊愈1年后,病情复发,5例没有坚持用药治疗。
3 讨论
多数中学女学生因学习压力大,加上环境与精神的因素,有35%的经常痛经,经期紊乱,经过中西药物的治疗和经期调整,多数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