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是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的避孕方法之一。50年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使口服避孕药研制无论在药物剂量方面,还是激素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
1 口服避孕药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Russel Marker发现一种墨西哥植物可治疗妇女的痛经,这种植物的根含有高浓度的甾体皂甙。甾体皂甙后来被提取成为避孕药的一种甾体激素——孕酮,成为避孕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Russel Marker的工作对以后避孕药的研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到今天,甾体皂甙仍被用作生产避孕药原料。在发展口服避孕药的历史中,Grego~~ncus是又一位研究口服避孕药的先驱,被认为是“避孕药之父”。1956年~ncus、张觉明等对口服避孕药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于1960年第一个口服避孕药丸Enovid在美国上市。美籍华人张觉明对避孕药研究的贡献被载人了中国避孕药的研究史册。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口服避孕药已占据现代避孕方式的主要地位。已被世界 广大妇女认为是有效的、可逆的、使用方便的现代避孕方式。
我国于20世纪6o年代开始研制口服避孕药,在国家科委负责下,组织全国各地著名的化学合成、药理、药物、临床妇产科和工厂生产部门的专家,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成功研制了国产的l号(复方炔诺酮)、2号(复方甲地孕酮)避孕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产口服避孕药于1967年正式上市,当时炔雌醇的含量已为0.035 mg,孕激素剂量通过不断地减量仅为原剂量的1/4,为最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我国生产低剂量口服避孕药比国外早了7~8年。
目前,口服避孕药的开发研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种类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现在有十几种,从第1代发展到到今天的第3代。避孕效果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副反应明显降低。
2 现代口服避孕药的研制特点
口服避孕药研制成功及进入I临床以来,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直以来是避孕药发展和研制主要宗旨。围绕这个宗旨口服避孕药的主要研制趋势为三个方而:降低雌激素剂量,研制和开发新型的孕激素及发展多相性口服避孕药。
2.1 低雌激素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的研制特点 复方口服避孕药是雌、孕激素的复合剂,高剂量的雌激素对人体有许多副反应。20世纪60年代最早报道服用短效|j服避孕药发生静脉血栓,以后又发现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这些现象引起了医学家们的重视,研究认为与高剂量的雌激素有关。以后减少雌激素的含量成为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方向。上世纪60年代初首个上市的 服避孕药Enovid含雌激素——炔雌醇甲醚150f g,相当于105 g的炔雌醇的量。上世纪70年代已不再使用炔雌醇甲醚,炔雌醇的剂量也逐渐下降。至1969年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已建议不宜常规使用炔雌醇剂量在50 g以上的口服避孕药。1973年第1个含炔雌醇30 Pg的口服避孕药问世,仅数年后,口服避孕药中炔雌醇含量仅20 g。研究证明,20 g口服避孕药的Pearl指数虽略低于30~35/~g(O.07—2.1),但含20 炔雌醇的避孕药能通过抑制卵巢活性达到避孕目的;服药初期的6个月可能有点滴出血或突破性出血发生,但服药6个月以后,以上此种情况明显好转。而在安全性方面,20 g的炔雌醇降低雌激素含量,降低了风险。目前国内已上市的20 g低剂量口服避孕药有美欣乐(含炔雌醇20 g,去氧孕烯150g)。YAZ(含炔雌醇20 g,屈螺酮3 mg)正准备进行临床试验后进人临床。低剂量口服避孕药炔雌醇含量的下降,降低了由高剂量炔雌醇可能导致的心肌梗死、中风及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危险,其他副反应例如胃肠道反应,水钠潴留等也明显改善。21世纪以来,口服避孕药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目前正在寻找比炔雌醇更优越的雌激素。
2.2 研制和开发新型的孕激素提高孕激素活性,保持避孕效果,减少孕激素对健康的不利因素,是目前避孕药研究的又一方向。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成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孕酮衍生物,一类为睾酮衍生物。甲地孕酮、甲孕酮、环丙孕酮等属于17.a羟孕酮衍生物,呈孕烷结构。1967年我国首创的低剂量口服2号避孕药,属于此类避孕药。由于此类孕激素不具有雄激素活性,因此易发生突破性出血。目前孕烷结构孕激素已较少用于避孕药中。
通过不断研究孕激素的生物活性和对雄激素受体的亲和力不同,显示了孕激素研制的发展过程。19.去甲基睾酮类衍生物为甾烷结构,有较强的孕激素活性和较弱的雄激素活性,国产1号避孕药中的炔诺酮为第1代l9.去甲基睾酮类孕激素。第2代左炔诺孕酮孕激素活性是炔诺酮的5~10倍,而雄激素活性明显减弱。以地索高诺酮、孕二烯酮和炔孕酯为代表的第3代孕激素显示了更强的孕激素活性,几乎无雄激素作用,从而使避孕效果更好,不良反应降低。
天然孕酮除了孕激素的作用以外,具有促进水钠排泄的作用。近年来不断研制和开发新型的孕激素,又一种新型口服避孕药——屈螺酮炔雌醇片(商品名优思明)问世。屈螺酮炔雌醇片内含有新型孕激素— — 屈螺酮(drospirenone),其化学结构类似于安体舒通,属于l7一a螺甾内酯类衍生物。屈螺酮与传统避孕药中的孕激素由于结构不同,不仅孕酮活性强,还具有天然孕激素的抗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体内水钠潴留减少,从而减少由于水钠潴留引起的副反应。而传统避孕药中的合成孕激素无此作用,因而屈螺酮更接近于天然孕激素。服药后其消极情绪如焦躁、情绪激动、烦躁等症状减轻,乳房胀痛、头痛等水钠潴留的症状也显著减轻。另外屈螺酮还有抗雄激素的活性,使用后皮肤、痤疮也会有明显好转。屈螺酮的避孕效果与其他口服避孕药相同,Pe 指数0.09,在其他低剂量复方口服避孕药Pear1指数范围内。屈螺酮炔雌醇片的独特抗盐皮质激素及微弱的抗雄激素特性,对口服避孕药的研制与发展,又获得了一大进步。
2.3 多相型的口服避孕药的研制 符合女性生理周期,减少口服避孕药剂量,达到避孕目的,是研制多相型口服避孕药的宗旨。1978年德国先灵公司的第1个三相口服避孕药——特居乐首先上市,内含左炔诺孕酮1.925 mg,比单相片3.15 mg下降约40%,Pead指数0.06,具有高效的避孕作用。我国1987年进行临床试验观察服用三相口服避孕药妇女527例6291个周期,共有7例妊娠,其中真正失败仅1例;控制周期良好,突破性出血及点滴出血发生率低。由于三相口服避孕片模拟正常月经周期的雌、孕激素变化,这样不但可使服药周期的总剂量下降,也可以模拟妇女正常月
经周期的雌、孕激素变化,使避孕药的使用更接近生理状态。三相口服避孕片是根据妇女月经周期的三个期(排卵前期、排卵期、排卵后期)研制的。模拟生理状态,减少对人体的不利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约有10亿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占避孕方法使用的第3位,仅次于绝育与宫内节育器。其应用情况随着国家的不同或地域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其中以西欧最为普及,约一半左右的已婚女性都使用口服避孕药,而中国、印度和日本女性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最低。美国1995年全国家庭增长调查显示,17.3%的15~44岁美国妇女为口服避孕药的使用者,82.5%的美国妇女在其一生中用过口服避孕药。在我国2000年的统计,口服避孕药的使用比例仅为2.6% ,这可能对口服避孕药缺乏了解以及一些偏见有关。随着人口的增长,避孕人群的增加,人们期望更理想的避孕药,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落实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并建立起高效的公众信息渠道,使众多育龄人口对避孕药的认识会更加清楚。相信不久的将来,避孕药将会成为我国妇女主要的避孕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