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妇科感染性疾病谱的改变,一些病原体易感染柱状上皮细胞的感染首发部位常在宫颈管。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层薄,抵抗力弱,加上黏膜皱壁多,病原体潜藏此处,感染不易彻底清除,往往形成慢性宫颈管炎,导致宫颈管病变,如宫颈管息肉样增生、宫颈息肉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宫颈管黏膜片状增生或局灶性增生。息肉样增生的宫颈黏膜自颈管前壁或后壁突向颈管,使宫颈外口呈“U”形或“N”形,一般的物理治疗很难到位。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减少复发,已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现就该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慢性宫颈炎的局部药物治疗适用于糜烂面积相对小而表浅的病例[1]。其多采用活血化淤、清热燥湿、去腐生肌的中药及干扰素进行局部治疗[2]。
1.1 中药制剂
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中药制剂包括治糜灵栓、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但效果均不理想,治愈率较低。
1.2 西药制剂
治疗慢性宫颈炎的西药制剂包括硝酸银(将10%~20%的硝酸银涂于糜烂的宫颈面,目前已较少应用,但基层医院仍在用);爱宝疗(国外应用已有几十年历史,有效率约为90%,对健康组织无损害,且具有消炎、止血、促愈合作用,同时对真菌、滴虫有治疗作用)等。
1.3 中西医结合制剂
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中西医结合制剂包括康妇特栓等。
1.4 α干扰剂
治疗慢性宫颈炎的α干扰剂包括奥平、安达芬等。它们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活性,并可增强抗生素的作用,有效率为90%以上,并可同时治疗阴道炎。
2 物理疗法
物理治疗治疗慢性宫颈炎适用于面积小、糜烂浅的轻、中度糜烂[3],常用电熨法、激光、冷冻、微波、 波姆光及红外线凝结疗法等。
2.1 电熨法
电熨法方法简单,适于基层。它利用高温使病变组织形成凝固性坏死,1~2周焦痂脱落出现血性分泌物或少量出血,第3周新鲜肉芽创面逐渐由鳞状上皮细胞生长覆盖,6周后创面基本愈合。文献报道,该法适于未育者,治疗后无疤痕形成,但单纯电熨对感染及潜伏病原无效。
2.2 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是通过液氮形成的-196℃低温,在治疗过程中宫颈黏膜接触探头处产生-45℃左右的低温,使病变细胞脱水,病变组织微血管内血细胞凝集阻塞,冷冻处发生变性、坏死,4~6周后坏死组织脱落而肉芽创面渐由鳞状上皮细胞覆盖、修复。
2.3 激光治疗
CO2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已被国内外学者肯定。国外文献报道,CO2激光治疗慢性宫颈炎对宫颈结构无损伤,不影响宫颈腺体分泌,为原发不孕患者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3]。该法的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热效应,使组织在几毫秒时间内迅速升温,或使组织中温度达到45℃~50℃,并持续约1min,从而引起蛋白质变性凝固,细胞受损,组织坏死。该法对单纯糜烂,尤其是较表浅的糜烂效果佳[4],一次性治愈率为73.4%~83.9%[5,6]。当糜烂面深,组织增生明显时,由于CO2激光波长为10600nm,易被病变组织中较多水分吸收或被治疗出血时的血液吸收,或CO2激光在组织表面形成焦痂,影响热能向深部渗入,且不能深入宫颈管内切除病变,仅能治疗宫颈外口病变,因此疗效常不满意,而且CO2激光仅能封闭直径小于1mm的小血管[7]。宫颈区域血管丰富,特别是重度糜烂的宫颈,常伴有粗大扩张的毛细血管网,术中宫颈创面的活跃出血,是CO2激光治疗的难点。
2.4 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也是治疗宫颈糜烂的物理方法,微波频率介于高频与激光之间,是以生物组织本身作为热源的内部加热。生物组织在微波场作用下,组织内水分子随微波频率高速运动,使之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病变组织在瞬间产生小范围的高温,使蛋白质凝固,组织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法治疗宫颈糜烂的一次治愈率可达70%~100%[8],且微波组织凝固可制止出血。
该法可对直径2mm~3mm的小血管起到良好的封闭、止血作用[9]。其缺点为术后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排液,且孕妇不易应用。
2.5 红外线治疗
利用红外光辐射宫颈表面,使病变组织温度升高、变性、凝固、坏死脱落,同时可使局部血运加速,组织代谢增加,粒细胞吞噬作用加强,病变产物吸收加快,从而促使组织再生与修复,达到止血消炎的目的。波姆灯光疗仪就是利用红外光治疗宫颈糜烂的。
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更导致术中或术后出血、阴道排液、宫颈口狭窄甚至闭锁,所以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有文献报道[10~13],物理治疗后辅以药物治疗,可以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治愈率。
上述各种传统的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方法均不能深入宫颈管内,难以完全清除病原体,故临床治愈率为49%~90%,复发率较高[14,15]。
3 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常用于重度宫颈糜烂、糜烂面较深及、无法随访或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而且累及宫颈管者[3,16]。
3.1 Leep刀
Leep刀是治疗宫颈炎的又一新方法[17],并且被认为是目前治疗不典型增生的最好方法[18]。该法特别适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CIN患者[17]。
Leep刀由法国学者Carfier于1981年首创,是一种超高频电刀,通过Loop金属丝传导高频交流电,在接触组织时,因组织本身的阻抗吸收电波产生热量后快速切割组织,不影响切出组织及其切口边缘的组织特征,切除的组织完全可用于病理学检查[19,20],是一种新型的切除大块组织的电切疗法。其切除病变的范围大,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适用于切除糜烂面积大,且深及、肥大者。该法取代了传统的锥切术,具有不需麻醉、出血少、出血时间短、创伤小、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并且Leep刀切取的组织范围大,能够给病理专家提供充分的病理组织检查。因此,它治疗慢性宫颈炎优于电凝、激光、冷冻及微波,后者仅能摧毁病变,不能切除病变,仍有再发生病变的可能[21]。
据报道,Leep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不良反应较物理治疗多。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术后宫口狭窄(3.3%),肉芽增生(16.7%),而物理治疗无此并发症,并且物理治疗中度糜烂的疗效与轻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因此,Leep只适于重度糜烂的治疗。对于未生育的患者,切割深度不易过深,尤其是颈管组织,因为有学者经长期随访后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可发生宫颈管狭窄[22],虽然发生率很低,也应引起重视。另有文献报道,Leep术后早产的危险性增加,OR=1.9[23,24],如切除深度不足15mm及直径不足18mm对妊娠结局无影响[25]。
3.3 宫腔镜下宫颈电切术
宫腔镜下宫颈电切术是近年来治疗宫颈病变的另一种新型方法[28],适用于治疗CIN及宫颈管内的良性病变[26~29]。
宫腔镜技术起步较晚,发展却很快,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已由单纯的诊断过渡到复杂的手术操作[30]。宫腔镜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手术(TCRC)[26],利用高频电刀在直视下切割病变组织。术中常用的高频电流类型,主要为切割电流和凝固电流。电极通过切割电流作用于宫颈组织时,将在局部组织产生极高的电流,使局部组织迅速升温,致使细胞内物质汽化,细胞破裂,产生切割效应[31]。切割电流不能直接使血管凝固。因此,切割的同时,辅助一定的凝固电流,可有效地凝固切割部分下方的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切割组织可全部送检,虽然在组织边缘可见热效应痕迹,但不影响对病理结果的判断[32],使诊断和治疗同时完成,能及时发现病灶、及时诊断,起到诊断、治疗双重效果。该法还可对宫颈裂伤,颈管外翻、肥大等同时进行整形,达到美观、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该法对宫颈糜烂的一次性治愈达98.01%[33],明显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34],尤其对宫颈管内良性病变(宫颈管黏膜炎性增生、宫颈管内息肉、宫颈管内肌瘤等)更佳。镜下病变范围定位准确,多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不致切除过多的正常宫颈组织影响宫颈功能,对病变过硬、局部增生明显者,可反复多次切割,彻底切除病灶,且切割、止血可同时进行,减少了出血量[35]。该手术切除范围及深度容易把握,避免了盲切,加上降温、冲洗,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安全,复发率低。由于该法同时切除宫颈移行带,有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可能。
4 国内外新进展
近年的研究已证实,宫颈糜烂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的高危因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宫颈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和自我防病意识逐渐提高,开始重视既往被忽视的宫颈糜烂的治疗。在我国,由于年轻妇女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宫颈病变的发病率也在提高。因此,有效并及时治疗各种宫颈病变,是当前妇产科医师临床面临的问题。临床上针对不同种类的宫颈病变选择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疗效,同时兼顾对于生育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费用等。
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炎是近年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它是一种非侵入性局部治疗新技术[36,37]。其治疗原理是利用超声波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定位性和能量沉积性,使之透过表层组织聚焦于特定深度的靶区组织,产生的机械效应、热效应,以及空化效应等,可瞬态致病变组织损伤,在不损伤超声所经组织和邻近脏器的前提下达到治疗目的。该法操作中没有烟雾和浓重气味,没有辐射,是一种环保的治疗方式,无其他物理治疗的结痂脱落,因此组织恢复快,宫颈无瘢痕,质地柔软,保持了宫颈上皮的完整性,适用于未生育妇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6,38,39]。最近国外文献报道[40],光动学治疗(PDT)是CIN治疗的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提示,PDT对于CIN可能是一种有效而侵犯性小的治疗方法,而且PDT还具有靶向性,不导致宫颈正常细胞和间质损伤及随之可能发生的宫颈功能不全,治疗并发症也较少,但具体使用的指征还未确定。目前,对于PDT治疗CIN的相关研究尚少,而且无法得到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其真正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