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后出血时常用的出血量测量方法包括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等。测量过程中对于产后2h内的产妇以及高危产妇要重点监测,对于少量持续的出血和腹部切口的渗血亦要提高警惕,以便及时有效的制订抢救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测量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病情急,来势凶险,发生率为分娩总数的2%~3%[1]。及时准确的测量失血量有助于及时诊断和制定抢救方案,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一项重要措施。
1 测量方法
1·1 称重法
1·1·1 于分娩前将产妇所用的敷料和消毒单、垫巾,一律称重,分娩后将被血浸透的敷料、单、巾收集在塑料袋中并及时密封、称重,减除初称重即为失血量,按血液比重除以1·05换算为毫升数[2]。会阴侧切的出血量用已知重量的小棉垫放在侧切处,另用称重法计算。
1·1·2 一次性计血量产妇纸 将一次性手用秤结合到高分子棉垫中,产后垫于会阴外,两头橡筋松紧带围腰固定。24h后取出,撕破包有手用秤的一角,即可直接称出血量。
1·2 容积法
1·2·1 量杯测量 胎儿娩出及羊水流尽待胎盘娩出后,将弯盘或专业的产后接血容器紧贴产妇会阴处,用量杯测量收集的血液。
1·2·2 一次性产后收集袋 胎儿娩出后,打开收集测量袋,揭开粘贴处置于产妇臀下,固定在产垫上,将收集袋口边缘软支架拉成弧形。通过袋上的指示刻度可直接观测到准确的失血量。由于刻度收集袋与臀垫层为一体,阴道流出的血可沿着臀垫层直接进入刻度收集袋。
1·3 面积法 湿透的产包敷料用此法,按事先测定好的血液浸湿敷料、单、巾的面积来计算,如10cm×10cm为10mL,15cm×15cm为15mL,受敷料吸水量不同的影响,常常只做大概估计。
1·4 目测法 即肉眼估计法,凭经验,目前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但其误差大,常可低估实际出血量达50%。因此,单用目测法结果很不可靠,根据该比例推算可立公式:实际出血量=目测法×2。
1·5 羊水压积测定法 记录分娩过程中羊水和血的混合总量,测定血液与羊水混合液中红细胞压积值HCT,通过公式计算羊水中血量:羊水中血量=总羊水和血混合液量×羊水HCT/产前血HCT。除上述直接测量的方法外,如已发生失血性休克,可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来判断失血量。如收缩压≤80mmHg或脉压差≤25mmHg表示出血超过800mL;HCT降至0·30或血红蛋白下降至50~70g/L表示失血量已超过1000mL[3]。对基层医院上转病例也可用休克指数判断失血量。
2 测量原则
妊娠后期孕妇血容量增加约30%,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可增加500mL的血容量,上述两种因素均增强了产妇对失血的代偿功能,故正常产妇失血量在1000mL以下时,无低血容量的表现[4]。即容易给人造成假象,导致失血量估计偏低。正确测量产后出血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产后2h重点监测 产后出血的发生,以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之间最多,约占24h出血量的69·27%[5]。另有研究表明,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的占80%[6]。重视产后2h内的观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首要环节。
故在产后2h内应每15~30min内按压宫底1次,及时发现宫腔积血,准确评估出血量。产妇结束分娩后须在产房严密观察2h,确认无产后出血后方可离开。
2·2 高危产妇重点观测 高危产妇的心血管系统,在孕期就发生了功能性甚至器质性的病变。产后出血一旦发生,来势将更为凶险。因此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巨大儿等高危产妇,要重点观察。必要时,指定专人专门负责测量出血量,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若条件允许,可给予心电监护直至病情平稳。
2·3 联合应用测量方法 产后阴道出血的测量方法较多,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是不够的,要在不同阶段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方法。阴道分娩则置聚血盆于产妇臀下再联合称重法相加为第三产程出血量。若为剖宫产,吸净羊水并记录羊水量,在术毕将负压瓶内液体总量除去羊水量(或羊水压积法),联合称重法为其失血量。
3 注意事项
(1)在阴道出血中,来势凶猛的出血固然危险,但小量持续不止的流血,即“细水长流”式出血的潜在危险更大,不容小觑。(2)剖宫产术后,观测阴道出血的同时,不能忽略腹部切口、子宫切口出血情况。同时查看腹部切口的渗血渗液情况,举手之劳使产妇多了一重生命保障。(3)产后出血标准定为>500mL,然而待出血已达500mL时再进行处理已为时过晚。出血量达200mL时,即应警惕产后出血的可能,查找原因并处理。产后出血处理成功的金科玉律是:诊断一定要有预判,处理永远要提早一步。
产科是一个“与血打交道的行业”,产后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健康与生命,产后出血的孕妇应尽全力避免死亡,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需行子宫切除。测量产后出血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及时细致的观察产后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准确评估出血量,迅速制订抢救措施,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