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调查
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盆底损伤和机能退化造成的盆腔器官脱垂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定义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ur dysfunction,FPFD)是以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以及慢性盆腔疼痛 (CP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问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
女性盆底支持组织解剖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和直肠则经此贯穿而出。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其互相作用和支持,承托并保持子宫、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
浅层有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
中层又称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薄层肌肉组成。
内层又称盆膈,是骨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提肛肌组成,提肛肌又分为耻尾肌、骼尾肌和坐尾肌
现代盆底结构解剖学提出了盆底整体理论的新概念,认为女性盆底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相互联系的、动态的解剖学整体。附着于盆壁与器官的韧带、肌肉和筋膜共同形成盆底支撑,肌肉收缩牵拉筋膜和韧带,维持盆腔功能。任一结构的损伤都可能引起盆底支持缺陷。从解剖的功能划分,骨盆分为前中后盆腔。
前盆腔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
中骨盆包括阴道顶部、子宫;
后骨盆包括阴道后壁、直肠。
1993年,Delancy更加完善了整体理论,将盆底分为3个层面
第一层面为阴道顶端支持,由子宫骶韧带复合支持子宫和阴道上1/3,是 盆底最强韧的支持结构;
第二层面由耻骨宫颈筋膜附着于两侧腱弓形成白线和直肠筋膜肛提肌中线,水平支持膀胱、阴道上2/3和直肠;
第三层面为远端支持,即筋膜体和直肠阴道筋膜远端延伸融合于会阴体,支持远端阴道。
病因
1) 妊娠和分娩
妊娠期间,支撑盆底的肌肉要长时间承受胎儿日益增加的体重,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使得盆腔内的韧带松弛和肌张力下降;分娩时盆腔的软组织如肌肉和神经等易受到损伤。这些损伤在产后早期表现为卵巢功能恢复不良,少数妇女甚至在妊娠期就会因咳嗽、打喷嚏时漏尿,有的还会便秘。如不及早治疗,多数妇女会在产后1 ~ 5年内出现尿失禁、尿频、夜尿增多、性交失禁、阴道前后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2)长期便秘
大便时经常需要憋气用力,使腹腔压力增高。长此以往,消弱肌肉的支撑力量。
3)提重物
提过重的物品时,为保证上肢的力量会提住丹田,造成腹压增高压迫盆底肌肉。
4)肥胖
腹部过多的脂肪组织堆积会削弱盆底肌肉的力量。
5)长期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或吸烟会导致严重的咳嗽,促使腹腔压力骤然增高,降低肌肉强度
6)雌性激素水平改变
雌性激素具有保持骨盆组织功能的作用,35岁以后,人体雌性激素开始下降,加速盆底组织松弛,这种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剧。
7)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个部位的组织器官都会老化,当然也包括盆底肌肉。
8)大运动量锻炼
每一次跑步或其他高强度的运动会使体内约9千克重的器官压迫盆腔
妊娠与分娩的病因机制
妊娠本身对盆底的影响:
1.妊娠期间,整个妊娠期,子宫的重量随妊娠期的进展而逐渐增加,子宫在盆、腹腔的位置也逐渐变垂直,到怀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一个垂直的器官,从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压向盆底的支持组织。随着子宫的长大,脊柱的向前弯曲,盆腔逐渐承受到向前下方向的压力,加之妊娠晚期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韧带松弛,宫颈环受到的合力虽仍然是向后下的,但是以向下为主,作用于生殖裂孔,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影响有多重要。
妊娠与分娩的病因机制
2.妊娠期间,盆底胶原总量减少,使得尿道周围组织支持力减弱,损害了控尿机制,与产后尿失禁有直接联系。
3.妊娠期间,胎盘分泌了大量的孕激素、松弛素等,造成了盆底组织结构及胶原的变化,降低了下尿路支持结构的强度。
分娩对盆底的影响:
1.可以损伤盆底肌纤维和神经。分娩时会阴撕伤、会阴侧切对盆底肌纤维及神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使会阴张力下降,会阴部神经传导时间延长,从而降低盆底收缩能力。
2.减弱盆底胶原组织。妊娠后盆底胶原总量减少,使得尿道周围组织支持力减弱,损害了控尿机制,而阴道分娩的直接外伤或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了尿道和盆底功能的异常。
3.尿道支持结构受损。阴道分娩可损伤盆底的肌肉系统,导致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松弛,膀胱颈、尿道支撑结构破坏,阴道前壁脱垂,从而导致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阴道分娩可引起骨盆底神经肌肉损害和或耻骨宫颈筋膜撕裂伤,包括神经压迫与牵拉,筋膜断裂与拉长。阴道分娩引起的损伤主要发生与第二产程,当胎头遇到盆底肌阻力时,随着胎先露的下降,胎头对盆底肌和神经产生机械压迫和扩张,使这些肌肉神经被牵拉和损伤,导致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功能缺陷。在盆底肌中,肛提肌提高筋膜白线,协助耻骨宫颈筋膜支持尿道膀胱连接部。
分娩时对肛提肌产生的巨大牵拉和剪切力,将直接导致这些结构的破坏,引起尿失禁和阴道脱垂。胎头通过泌尿生殖膈间隙时的仰伸,可导致耻尾肌的高度扩张和神经肌肉软组织损伤,破坏临近的筋膜。胎头着冠可使会阴体极度扩张而损伤阴部神经。第二产程延长、器械助产和分娩巨大儿时,胎头对盆底肌和神经的机械压迫和扩张更持久,损伤作用更强烈,超出生理性改变所能适应的范围,会造成盆底组织结构的永久性损伤。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分型与诊断
盆腔器官脱垂(POP)传统根据膨出及脱垂部位与坐骨棘、处女膜缘的关系分为I、II、III度,此方法应用方便,但不能评估脱垂程度。
美国妇产科泌尿协会及美国妇科手术医师学会分别于1995年、1996年推出POP-Q分度法
[JZ]POP-Q分度法
[BHDFG1*2,WK4,WK12,WKZQW] 分度[]POP-Q分度标准[]MRI分度标准
[BHD]O[]POP-Q不能发现[] 所有盆腔器官位于MPL以上,屏气时最大<0.5c
[BHDW]I[] -3<=脱垂<-1cm[] 所有盆腔器官位于MPL以上,屏气时最大<2cm
[BH]II[]-1<=脱垂<1cm[] 屏气时最大脱垂<4cm,或盆腔器官不MPL1cm
[BH]III[]1<=脱垂<(tvl-2)cm[]屏气时最大脱垂>=4cm,或盆腔器官MPL1cm
[BH]IV[]脱垂在>=(tvl-2)cm[]整个下生殖道外翻或盆腔远端达到(tvl-2)cm
MPL为耻骨中线,tvl为阴道全长
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分型与诊断
临床上将其分为4度:
I度,病人只在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偶尔有尿液溢出;
II度,在从事加腹压的日常工作时,常有尿液溢出;
III度,起床直立还是卧床,均有尿液溢出;IV度,不论直立还是卧床,均有尿液溢出。
临床上根据膀胱造影的结果将SUI分为2型:
I型,尿道后角完全消失,但尿道倾斜角正常(10—30度)或小于45度;
II型,尿道后角完全消失,尿道倾斜角大于45度。
以上统称为解剖性SUI
PFD治疗
POP治疗
非手术治疗:盆底肌肉训练、子宫托、中药补中益气汤以及针刺或电磁神经刺激疗法
1.盆底基锻炼
即自然收缩盆底肌肉,每周锻炼60分钟,持续12周。这样可以改变盆底神经、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强弱,可预防产后盆底脱落和尿失禁。
2.盆底生物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