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娅莉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妇产科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高危妊娠诊治和优生学。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妇女医院,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表遗传室学习。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135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南京市行业学术带头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今年又荣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奖。

  胡娅莉说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她走上妇产科这条医学道路真是神奇而又特殊,仿佛命运时时都会把这个勤奋刻苦的幸运儿向前推一把,不知不觉中奠定了自己坚实的学术地位。胡娅莉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感谢那段苦难与机遇并存的时光和一路上为她点亮指路明灯的一位位恩师。就让我们来走近这个传奇的女人,看看她怎么从一个14岁的“小童工”到一名全国知名的妇产科专家的。15岁的妇产科“医生”

  胡娅莉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知识成了最无用的东西,学生上学也几乎成了胡闹。胡娅莉接下来的小学生活在背诵一条条的毛主席语录中度过。稀里糊涂地变成了中学生。

  初中毕业那一年,刚好胡娅莉又幸运地赶上了停止插队开始招工的年份,她被招进当地医院当工人,当时只有14岁的小娅莉又怎么也没想到从她迈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就注定她的未来与医学结缘。因为农村公社的医生很少,医院开设了“红医班”,为公社培养赤脚医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医疗行业严重缺人,当时的泰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奇缺,开了产房就要关了门诊,医院就想从“红医班”中挑选一些学员到医院妇产科帮忙做做杂事,14岁的胡娅莉被挑选进来。本来只是来做工人,可是妇产科实在是严重缺人,助产士带她们这些小孩不久,她们就被当作助产士用。

  胡娅莉现在还深切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产妇产后大出血的情形,当时只有15岁的小娅莉根本还不知道生孩子是怎么回事,仅有的可怜的一点妇产知识还是在“红医班”时从书本上看到的艰涩的理论。胡娅莉形容自己当时看到大出血的产妇的感受,她害怕得浑身发抖,觉得“生孩子怎么像杀人一样”。

  在那个特殊时期,胡娅莉被推到事业的前沿阵地,很快她就学会了用乙醚填塞阴道、在顺产情况下接生……她开始单独值班,现在的她开玩笑地称自己那个时候是在“非法行医”,一个15岁的孩子已经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为产妇接生,这是在特殊年代才有的事,也是很无奈的事,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还没有理论的胡娅莉却开始了丰富地实践。

  当时医院妇产科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叫杜彩霞,每当胡娅莉这样的“小医生”碰到难产的产妇的时候都得去叫杜彩霞医生,这位杜医生每天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一下手术台歪在哪儿都能睡着,胡娅莉心想:“要是我能学到杜医生的本领,不要一遇到急事就喊她,杜医生就能喘口气了。”一路考学“充电”

  当年全县选先进工作者,医疗系统就胡娅莉一个候选人,于是她没有悬念的变成了那一年的全县先进工作者。小娅莉好高骛远地想:“今年我是全县先进工作者,明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应该有我的份了吧。”文人父亲见到翘尾巴的胡娅莉说:“不要见到鸭毛就是鸭。”胡娅莉的一生中,父亲这句朴素的语言出现频率很高。父亲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什么都讲究一个成分,胡娅莉家的成分不好,母亲是个基层干部,父亲是个不得志的文人,舞文弄墨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危险的,经历了抄家、批斗,胡娅莉家已经相当贫困拮据。

  推荐上大学是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要读书的愿望在胡娅莉的心里一直很强烈,于是第二年她就报考了卫校。因为有过不少的实践体会,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带着问题来学习,稍经老师的点拨就通了,在学习中胡娅莉如饥似渴,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

  从卫校毕业后,胡娅莉被留校当临床科老师,临床科的老师不上课的时候就是临床医生,她在学校的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工作。因为医院人手不够,医生什么都要做,甚至胡娅莉还搬过尸体,裹尸的人没有裹好,胡娅莉和同事在搬尸的时候尸体的胳膊突然从担架上挂下来,把她吓得大叫……那个时期她接触到了各种各样复杂而又奇怪的情形,塑造了她日后良好的心理素质。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胡娅莉准备考大学,但是因为知识基础薄弱,所以数理化的学习成了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因为在特殊的年代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当是胡娅莉上的高考补习班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都是北大的高材生,胡娅莉在名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很快她觉得自己解数理化的题目已经不亚于应届毕业生了,但是老师给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数学三角题要像算1 2=3那么快”。父亲也斥“巨资”,花了30多元给她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让她跟着广播学英语……就这样经过艰难的自学,胡娅莉考上了扬州医专。

  大专毕业,胡娅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考研究生,其实当时根本不知道研究生为何物。她报考了武汉医学院,在复试之前她收到了日后她导师的信,信里说:“来报考的学生有26位,你的成绩排名不错,不需要来复试了……”得到这个消息,胡娅莉欢欣鼓舞,这时父亲又来“打击”她“不要见到鸭毛就是鸭”,胡娅莉的心情又开始变得跌宕起伏,到了快要发通知书的日子,她已经紧张得不行,元旦同学结婚喊她去吃饺子,她也吃不到两个就吃不下了,回宿舍躺在床上,突然下午4点钟,学校收发室通知她去拿武汉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得知自己有机会再学习,胡娅莉很兴奋。

  来到武汉,班上有36名同学,胡娅莉知道自己底子不扎实,所以很用功,当时家里条件很艰难,她带去学校的是一盆猪油,准备每天猪油加盐泡饭,她一双皮鞋也没有,同学送给她一双塑料底的布鞋……虽然条件这么艰苦,但是胡娅莉却感觉热血沸腾,看到那些“从青工到教授”的报道文学很受鼓舞。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全班榜首,导师都说:“没有看过像胡娅莉这么刻苦的学生。”

  当时试验条件很差,胡娅莉要早上3点钟去武昌屠宰场取小牛血,6点钟要赶回学校实验室,常常实验一做就到晚上八九点,一整天没空吃饭是常事。武汉是个火炉城市,夏天的时候早上7点太阳就开始发威,一直到晚上8点还不能落下,胡娅莉“奢侈”地花了五块钱买了个桶,装上水把脚泡在里面学习。导师看了都心疼她,常常煮几个鸡蛋,炖点藕吊牌骨汤给她补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胡娅莉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了。工作中显实力

  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她来南京,进入南京鼓楼医院工作,虽然自己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历,但是她还是在这个新环境里很谦虚,非常地尊重一起工作的护士和助产士,她们也很喜欢平易近人的她,告诉她应该在哪里洗手这类的细小又很重要的问题。毕竟刚来,同事对她都不了解,有人怀疑地说:“又来一个高学历的,怕又是个眼高手低,不会做事的。”在初到医院的时候,胡娅莉也有自己的委屈,她做什么事别人好像都不放心,非常用心写的病历到了上级医生那里也会被改成“满江红”,但是胡娅莉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让大家都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两三个月后,医院上上下下都对她的工作能力非常信任。

  有一次一个产妇出现了危机情况,别的医生检查过没看出什么情况,胡娅莉细心地发现下面有可以拨动的东西,她果断地判断是脐带脱水(孩子没生出来,脐带就露出来),上级医生根据她的判断抢救了产妇和婴儿。

  1995年未满35岁的胡娅莉被任命为妇产科的主任,可她当时自己还不愿意,还跟领导建议让留德的一名医生来担当这个职务,她认为这样对整个妇产科的发展更好,但是院领导执意让她担任。就这样她成了年轻的妇产科主任,上任不久她就获得了一个去澳大利亚进修的机会,这时候妇产科不能没有人来领导,院长找到原本被胡娅莉接替的已经退休的老主任在胡娅莉进修期间领导妇产科的工作,让胡娅莉没想到的是,老主任二话没说,挑起重担,在这个期间鼓楼医院的妇产科代表江苏省18家医院接受国家的爱婴检查,老主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胡娅莉自己也是这样本着良心做医生的。一次炼油厂医院的一个产妇剖宫产后16天出现了大出血,引起了医疗纠纷,当时本来是请胡娅莉作为专家去鉴定一下事故责任的,胡娅莉去了后详细地询问了病人的病史,得知产妇在分娩后短时间内也出现了大量出血,医院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后来病人自动止血了,这个情况也就没引起医院和病人的重视,但是胡娅莉从这个细节意识到病人的大出血可能还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她建议病人先不要管什么医疗纠纷,先转院到鼓楼医院,生命要紧。当时病人还不同意,医疗纠纷还没解决,她不愿意离开炼油厂医院,经过胡娅莉耐心的劝说,她才转来鼓楼医院,下午四点多住进病房,晚上8点钟值班医生打电话给胡娅莉说:“病人开始出血了,出血量有变大的可能,如果情况进一步加重的话再给你打电话。”,胡娅莉说:“我现在就立即到医院。”扔下电话,10分钟赶到医院,病人已经躺在血泊里了……胡娅莉赶紧让医务处的同事帮忙把病人抱上手术推车,推着车朝手术室飞奔,当时病人的家属还没赶到,胡娅莉只能征得病人自己的同意———子宫肯定保不住了,要拿掉子宫。手术完第十六天病人开始紧张了,因为上一次大出血也是在术后的第十六天,哪知这次的第十六天病人真的又出现大出血的情况了,病人的情绪很激动,子宫拿了情况还是一样,胡娅莉的压力非常大。病人情况甚至比上次还严重,阴道一拉开血就溢满了,都来不及止,其实是因为第一次手术,病人的阴道已经留下严重的内伤,血栓很难形成,困难重重下,胡娅莉顶住了压力,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发生在胡娅莉工作中的这样惊心动魄的事太多了,温馨的事情也非常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