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实录

时间:2007年8月23日  14:10——15:20     地点: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办公室

Q:首先要感谢狄文老师百忙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想问狄老师为何会在如此多科室中选择妇产科?

A:选择妇产科很偶然,从医也偶然。我考大学的时候。第一志愿都与医科无关的。重点大学第一志愿——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现在等于如愿以偿),第二志愿——一医大。普通大学第一志愿——上海科技大学普通大学第二志愿——二医大。

事实上当时北大也录取了我,但因不想到外地读书,后来就被第二志愿“上医“录取。刚考研究生时候我想考细胞分子生物学,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学科,当时曾流传21世纪是细胞生物学的世纪,可那时我听说报考细胞生物学是高手如林,我只能另辟线路。那时候正好在妇产科实习,发现妇产科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内容和当初我准备的差不多,于是就考取了应届妇产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郭泉清教授。郭泉清教授是国家二级教授,仁济医院在妇产科实力也是相当强的,所以我便在此攻读硕士学位。攻读硕士的日子,是我十分珍惜的学习时光。

Q:在我们大学本科实习过程中,请问狄老师对我们有何要求

A: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我经历的那个年代对于实习医生的要求很高,都是我们看门诊、看急诊,老师不怎么管。当然时代和大医疗环境已有所不同,现在工作压力也大,有很多同学会把实习时间浪费在找工作上面,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同学学习不认真,反而觉得现在的同学很有学习的劲头,只是有些形势逼人,只能在学习和就业中牺牲一者,于是实习就被忽略。我们当时没有这些顾虑,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实习自然比现在要扎实,学得也更多些.另外,我提出些具体要求:

1. Open Your Mind

要求学生动脑筋。我认为这是对实习同学最重要的要求。尤其是多在手术台上和病床边能有问题,而不只是死抱着书本,无论是带教医生还是实习同学,现在我要求在手术台上彼此互问5个问题,一方面达到互动,另一方面可鞭策同学课余主动看书求学。事实上很多问题问了,同学就会注意,会去主动翻书和思考。勤思考,会思考,而且要有结论性的意见并去验证。

2. Open Your Mouth

要求学生开口。很多同学不善于或者不好意思提问,总会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问出来会不会很愚蠢。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你们现在是实习医生,很多东西现在还不懂,这完全是正常现象。还有就是要学生开口读英语。

3. Open Your Hand

要求学生动手。老师指导下可以进行一些检查。比如妇科检查,完全可以主动提出让老师带你们做,可惜很多同学没有珍惜这样的机会。

什么是好的实习医生?除了按时上下班,遵守纪律外,就是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如果实习医生能在老师查房之前把病人先查一遍,这就很好。

Q:但现在我们大多数同学反映在科室里忙,忙到没有时间思考。

A: 这其实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边学习边问问题。边查房边问问题。不是说我一定要停下来。同学要问老师问题,同学不问就是老师问你,这样就很被动。事实上现在很多同学在注意培养主动性,台上也会问一些解剖问题。我读书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你要问到老师没空问你问题”。

A: 那么对我们临床医学院教学方面有哪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Q: 以前也有很多教学模式,比如PBL等。我还是强调学生要主动思考!而且要跳出上级医生诊断的大框框。我提出一个源于法律的“无病假设”教学方法。比如一个门诊卡上诊断为“子宫肌瘤”入院的患者,所有同学都会深信不疑。但有没有想过“可不可能不是子宫肌瘤呢?”或者这个人根本没病。那这个时候就要看有没有腹痛、腹胀、月经延期之类的症状,再加上相关辅助检查的“旁证”,然后可以排除A、B、C等病,确定是子宫肌瘤。那么这样一来就能把子宫肌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等等全部温故而知新了一遍。将“无病假设”应用于临床教学,则是要求学生把每个患者都视为无病健康,不盲从于患者既有的诊断和治疗,而从自我独立的角度重新考虑应该了解的相关病史和辅助检查,从结果理性分析并明确诊断,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通过这一模式打破惯性思维,在一次次地积极思索中不断磨砺,强化科学理性的诊断思路,使诊断和治疗自成体系,匠心独具。

Q: 狄文老师您在30岁时候就取得了很大成绩,当时有何感受呢?

A:还没有做出成绩,要继续努力,并要做得更好,

Q: 作为博导,您对研究生的要求又怎样呢?

A: 我强调因人而异。我也是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基础,“量体裁衣,因人施教”。以米和饭做比,有些人我给他米让他自己煮饭吃饱;有些人我直接给他现成的饭吃饱;有些人我不给米也不给饭但给钱,让他自己买种子,买肥料种植,收获再煮饭吃饱;有些人则什么都不给让他都靠自己去打工挣钱,再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米,煮饭吃饱。其实这些都是我在要求学生在为同一目标奋斗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取得成功,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我教学的真正的目的。本科生要学会学习,硕士生要学会研究,博士生要学会创造。

至于科研精神,我提出几点:

超前意识: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清楚了解国际,国内最新动态,认清科研的主攻方向,从而使自己的科研课题总能永葆先进,具有较高的研究推广价值,能瞄准科技最前沿。

攻关意识:"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攻克科研中的难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执着毅力,要敢于逆境而上,轻易不言弃。

创新意识:要充分相信和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传统,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科研方法上形成自己的新思路,新风格,而不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更不要人云亦云。

精品意识:课题要精心选择,科研程序,方法路径要精心设计,科研报告,论文要精心撰写,做到精益求精,以质取胜,力争多出科研精品。

协作意识:"众人拾柴火更高".在医学科研之路上,良好的协作意识,是极其重要的.既要讲分工又要讲合作,既能当主角又能当配角,当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排除私心杂念,这也将为搞好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条件。

竞争意识:当今社会,只有敢于与"狼"共舞,你才能成为所谓的”领头羊”.敢于与你的同行竞争,敢于挑战科研的最高水平,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进步的源泉.竞争意识是保持旺盛科研斗志,与时俱进,勇攀科技高峰的巨大精神力量。

法律意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人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也有的人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剽窃,而没有用法律的手段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做到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事科研工作。

奉献意识:这并不等同于一味地付出,而是克服那种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坚信只要对社会发展有利,就应当毫不犹豫的去干,这样的作为才更有其社会价值,有些人搞研究只是为了经费和职称,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应该摒弃。

Q: 妇产科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科室,集内科和外科为一体。您觉得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不仅仅开好刀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A: 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除了具备自己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备人文精神。比如外科15岁的阑尾炎和25岁的阑尾炎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但在妇产科,比如25岁的子宫肌瘤和55岁的子宫肌瘤处理方法就完全不一样。妇产科的女病人有她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有个病人子宫肌瘤很大,相信一定有医生会劝病人“你已经生过小孩了,子宫就拿掉吧”,其实细想一下这样的劝告是否真是理所当然呢?如果人家是离异的,再婚后丈夫希望要小孩那怎么办?此外,女性器官的丧失对女性心理的影响你考虑过么?所以,妇产科医生是比较特殊的,除了医病,医药医心,要同时具备相当的人文和哲理思想,多站在病人角度考虑。

和病人交流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比如一个年轻女孩腹痛你怀疑是宫外孕,如何问她涉及隐私方面的病史?难怪我的导师曾说“妇产科医生是杂家”。

Q: 对于女性生道肿瘤现在发病率逐升,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A: 确实现在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卵巢癌发生和生育、环境污染、饮食结构改变等都有一定关系。子宫内膜癌和饮食结构、生育都有一定关系。宫颈癌和HPV感染有严密关系。而后者又与当今性的开放有一定关系。所以体检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建议自己的病人每年至少1次妇科检查。而不是要等出现明显症状了才来看病。

Q: 那您觉得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那在这个方面应要有哪些更好的作为?

A:以前是有病治病,现在是无病防病。我们应该要大力做好宣教工作。呼吁女士们加强发现自己微小的症状,及时就诊。好的医生不光是有好的技能,更要有好的素质。对于不同的病人,要有自己最合适的方案。并非检查越多,用药越贵就越好。

“没有一个病人是相同的!”这就是我喜欢医生的原因。好的医生要有长期的临床经验,再加上动脑筋,就会有很多新发现新进步。

Q: 狄文老师您出访交流国很多国家,请问国外医学教育对于中国医学教育的差异在哪里?

A: 国外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随意”、“快乐”,灌得少!而我们上课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