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Middlesex University,AcU-Herb Consultent.  439 Glossop Rd.Sheffield,S10 ZPR,UK 

  中医药在英国,以及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最近数年发展迅速。这是继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后出现的又一次中国文化热。英国社会接触的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是粤港人主厨的粤菜风味。而英国社会公认的正规中医师则是指中国大陆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 

  英国,作为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存在着对中医发展较为有利的客观环境。近十余年,中医药在这里经历了崛起,高潮,继而平稳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有热,也有冷;有峰,也有谷。了解和把握中医药在英同的发展过程以及面向廿一以纪的发展趋势,对深入研究“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这一跨世纪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过程 

  (一)针灸与西人针灸师队伍的发展: 

  针灸业在英国初始于廿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英国人赴中国北京等地进行短期参观,学习,初步掌握了针灸的基本技术。他们回国后在伦敦等地创办起么人针灸诊所;后来又开办起小规模的私人针灸学校。当时针灸队伍约有10-20人。70年代,成立了最初的针灸师行会组织:英国针灸师注册协会(British Acupuncture Association and Registion (BacAR))。80年代,有更多的英国人去中国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短期(1-3个月)或稍长期(半年以上)学习针灸。其中有些人较多地了解了一些针灸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技术;有些人还开始接触,学习中医的开方遣药。从那时起,西人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见解,组织上也开始分化,先后成立五个针灸师协会,针灸从业人员发燕尾服到近千人。90年代以来,由于中医药的参与和影响,针灸从业人员剧增。到了1995年,全英针灸从业人员人数已经发展成为在整个补充医学界仅于西式正骨疗法(Chiropractic,其已在1993年为英国国家医疗系统(NHS)所接受)从业人员人数的第二大补充医学队伍。上述五个针灸师协会也合并为一个统一的英国针灸师协会(British Acupuncture Council(BacC)),目的是以较强的阵容与政府对话,以期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现在英国针灸师协会注册的针灸师近3,000人。 

  (二)中医药的切入与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医师的出现,使中医药在短期内迅速发展: 

  针灸从来只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西人避繁求简,只基本掌握了针灸这部分,故数十年来虽有发展,却十分有限。而当来自中国大陆的正规中医师把开方遣药和针灸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使整个中医的疗效清楚地显现出来。 

  80年代以前,在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唐人街有少数中医诊所。开业者为港台地区来英的没有经过系统正规训练的中医从业人员。他们主要为居英的华裔和华人服务。 

  80年代以后,开始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正规中医师在英国悬壶。正是由于有一批高水平的正规中医师在英从诊,故86-93年中医英国获得迅速发展。 

  以英国中医药学会名誉主席罗鼎辉医生为例:罗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出国前为广东省中医医院儿科医生,罗83年来英在伦敦行医。其云:86年以前基本无西人就诊,其后西人患者逐渐增多。由于罗在治疗英国常见皮肤病湿疹上疗效突出,遂引起英国西医皮科专家的关注。就诊的西人患者与日俱增,每日可达70-80人,甚至上百。最盛时曾出现由警察出面维持排队就诊秩序的局面。 

  英国新闻界对罗治疗湿疹确有疗效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1993年4月26日,英国电视台BBC1最高收视率节目EQD在黄金播放时段用整整半小时全面报道了罗鼎辉医生成功治疗湿疹的消息。英国皮科专家的《中医药治疗变异性皮炎49例》等科研论文也在《英国皮肤病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sis)和《柳叶刀》杂志(Lancet)上发表,NHS专家认可,传播媒介的宣传,使传统中医药家喻户晓。西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去投诊中医。不仅罗医生的诊所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其他各诊所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不仅皮肤病的患者投诊中医,其他疑难杂症的患者也蜂拥而至。中医在诊治其他一些英国常见病方面也显露出某些优势:像对病毒感染,免疫病变,不孕(育)症等。中医药确有疗效很快为西方人认可,这是在西方正规西医之外又一套系统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通过来自中国大陆正规中医师的临床实践,加上针灸和中医药的联合运用,使西人大开眼界,看到了整个中医药的长处,中医药的疗效和与西医相比具有的某些优势,是使中医在英国成为热点的根本原因。当然西医本身在理论上和临床上的某些弱点与局限性,也给中医的发展创造了合适的机会,西方现行的其他补充医学疗法,如:顺势疗法(Homeopathy),西式草药(Medical Herbs),芳香疗法(Aromatherapy)等均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广泛疗效,难以处理繁多复杂的各种器质性病变,故不能引起西医和公众更多的注意和兴趣。 

  二、中医药在英国的现状 

  (一)英国中医药市场的现状: 

  由于中医药在英国的正面影响,也由于西医本身在理论上和临床上的某些弱点与局限性,促使中医药在英国广有需求,发展迅速。仅在伦敦地区就有私人中医诊所数百家,甚至承现饱和局面。而在其他地区私人中医诊所分布并不均衡。有消息说在全英大约有3000家中医诊所。英国政府目前允许从中国大陆招聘中医师,伦敦地区人数相对比较集中,由于筹办一个小规模的中医诊所比比皆是;更有由非专业人士临床应诊的也屡见不鲜。中医诊所往往成为某些人赢利的手段,档次偏低,良莠不齐。 

  除了少量中知诊所自进所需药材以外,大部分中医诊所在当地中药批发公司买药。中药批发公司约有十几家,较大的不超过十家。他们三分天下:由中国大陆人,香港人和西人分别经营,各有长处,也各有服务范围。中国大陆人经营的中药批发公司以价格优势取胜,大路货草药居多。近年来供应品种有所增多。大陆人经营的诊所多是他们大宗订货的固定客户。港台人经营的公司中成药品种相对较多,货源充足。西人经营的公司中成药大部分是西制产品,包装较好,剂量较轻,疗效有限,价格较高。他们在西人中医从业人员中还有市场。 

  在英国现有的中医从业人员中,还是以从事针灸业者为主。只经过短期培训,掌握初级中医理论和技能者为多数。西人从业人员多属此类;一些半路出家以谋生为目的中国人也在些类。能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者,主要是中国大陆正规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部分“西学中”医务人员。这些人是在中国大陆接受正规中西医训练和从事过临床实践的。在他们初到海外时,相当一部分人外语不过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医疗水平的发挥。只要勤于学习和实践,一旦能够熟炼地掌握临床用语,这些医生往往是当地的中医骨干。 

  (二)英国社会舆论对中医的反映: 

  中医药可以有效地治疗皮肤病;也可以治疗许多英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已为英国社会所普遍认知,英国各地新闻媒介对当地的中医屡有正面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使求诊中医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中药多为天然植物,符合西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思维潮流;由于中医药对部分连现代西医也感棘手的疑难杂症确有疗效;也由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英国近200种注册的补充医学中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中医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框架毕竟是定位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也确有不足之处,并不可以包治百病。它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之间也缺少相通点。故西人在理论与临床上产生疑问,甚至说三道四,应该说是正常的。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世界也向中医药提出挑战。如何接受这些挑战,使中医药现代化,确实是海内外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英国和西欧为例:确有个别患者服用中药产生肝损伤,近又有报道个别患者服用含有木通,防已成分中药导致功能衰竭。英国药管局(MCA Medical Control Agency)明令禁止中医诊所出售含激素类的中药外用药等等。对上述的负面报道此起彼伏,不能不影响公众对中医药的兴趣和信心。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为时已久,这方面的矛盾尚不突出。在海外则截然相反:中医药的不足之处暴露得格外鲜明。这些问题有的是中医药本身的;有的涉及国与国之间利害关系;有的涉及中国中医药的管理问题,科研问题,生产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急需国内外的中医药界认真对待。例如中药与脏器损伤关系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中西医优势组合的新药剂型的研究;中西医如何合理互补问题的研究;中医药如何安全有效应用于西方患者的研究等等,均是值得考虑的科研选题。 



  值得国内有关方面警觉的是目前从大陆出来在海外行医的人员中,尚有一批缺乏专业训练的“门外汉”,他们行医完全是出于谋生的目的。加之国内在文凭管理上不严格,仅从文凭上很难识别孰真孰假。这些冒牌中医师极大地损害了大陆中医的声誉。在中药界问题也很突出,海外中药公司配备专业中药师的很少;大陆出口的中草药在品种质量上和出口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等均不适应海外市场的要求。 

  (三)英国政府对中医药所持的态度: 

  英国政府对中医药一直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西欧,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比较快,水平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1995年底,当欧盟各国开始实施欧盟禁用草药工业制品的法令时,英国政府却接受了英国草药医和广大民众的要求,决定在英国展缓执行欧盟上述禁令。其结果除了促进英国中医药业的发展,也使英国成为欧盟事实上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