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 ma,UPSC)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特殊组织类型,与普通的 子宫内膜癌相比,无论是在肿瘤的发生、病理学改变,还是临床表现和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近年来引起 人们的关注。
  尽管,早在1947年,Navak等人就报道了具有乳头状结构的子宫内膜癌,但UPCS的正式命名是在1982年,由Hendrickson等人提出。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UPSC的发生与高雌激素状态无关,患者几乎全部为绝经后的老年妇女,通常既不肥胖也无糖尿病。UPSC的组织发生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输卵管上皮化生有关。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非常相似。此类型肿瘤常与其它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混合同时存在,约30%的瘤组织中含有砂粒体。UPSC虽然少见,仅占子宫内膜癌总数的1·6%-10%,但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具有向子宫深肌层浸润,淋巴转移,脉管间隙受浸润及子宫外播散的倾向。确诊时常为晚期,并可发生上腹部转移,形成大网膜饼及肝、肺的远处转移。UPSC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子宫外转移三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较早的淋巴转移和脉管间隙受浸润是UPSC最重要的生物学行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表明:UPSC中80%的病例有深肌层浸润,而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仅为24%;UPSC淋巴转移率达50%,而普通子宫内膜癌仅为5%。Goff等人研究表明,病变局限在子宫体的UPSC,子宫体外转移率可高达72%,腹腔内转移可达43%,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为50%。
  UPSC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5~72岁之间,比普通子宫内膜癌患者大8~10岁。绝经后出血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占70%~80%,其次为盆腔包块、腹疼或盆腔疼痛等。UPSC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诊断性刮宫获取子宫内膜标本,行病理检查确诊。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采用1988年ISGP推荐的由Hendcicksin提出的组织学诊断及病理分级标准。为了除外卵巢乳头状浆液性腺癌子宫转移,UPSC
的诊断还应具备2个条件:①肿瘤主要位于子宫;②卵巢无病变或病变很轻,病变必须局限在卵巢门处的淋巴管受浸润或卵巢皮质局部镜下受浸润。
  手术是UPSC的首选治疗方法,它即能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又能进行准确的分期,准确的分期对指导UPSC术后治疗十分重要。手术方式基本延用卵巢上皮癌的手术方式,即肿瘤细胞减灭术,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盆腹腔可疑灶活检及腹腔冲洗液查找病细胞。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化疗和放疗,哪种方法较好,目前尚无定论。化疗的效果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尽管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和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在病理学表面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对卵巢上皮癌有效的联合化疗对UPSC的疗效有限。Levenback应用顺铂、阿霉素及环磷酰胺(PAC)方案治疗UPSC,结果5年存活率为23%,平均生存期为8·9个月。Price等人也应用PAC方案治疗UPSC 30例结果表明,PAC方案对无转移的UPSC患者治疗有效,对复发和转移者无效。泰素加顺铂或卡铂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病例有疗效。放疗是普通子宫内膜癌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但对UPSC放疗的效果很令人失望。Ward等人对20例UPSC进行术后辅助盆腔放疗,有6例发生放射野外复发,总的3年存活率为34%。
  建议进行全腹放射治疗和应用化疗。Mallipeddi应用全腹放疗治疗UPSC,效果也不理想。由于UPSC缺乏激素受体,故激素治疗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UPSC的预后较差,Ⅰ期患者复发率为31%~50%,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38个月,46%的病例复发部位在腹腔。Ⅰ、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35%~50%,而Ⅲ、Ⅳ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0%~15%。如何改善UPSC患者的预后,提高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是日后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