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手术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感染是其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全子宫切除术涉及阴道切开,致阴道与腹腔相近,阴道内细菌带入盆腔,手术野即可被污染,此术式属干净的污染手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为术后热病率、盆腔感染、伤口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感染率在3%~9%。尽管这些并发症一般并不严重,但使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增加患者的痛苦。为减少和预防该术后感染并发症,已有不少临床研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即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指术前无临床感染征象,但有可能发生感染而应用抗生素。目前认为,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需使用治疗性抗生素者和平均住院日均减少,效果肯定。然而,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预防性用药尚有不同意见。我院曾报告腹式子宫全切除术于术前后短期应用青霉素及庆大霉素取得明显的预防效果。基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效果,不少作者还建议对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常规给予抗生素。然而,也有作者认为应当在感染危险性大或可能发生感染的病例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或者仅对已有感染的子宫进行子宫切除术时应用抗生素。也有报告预防性用药未能明显降低术后感染,而不赞成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常规预防性用药。此外,还有认为普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是否对医院内环境有所影响而带来院内感染的后果。尽管对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有不同意见,但阴道内存在大量各种菌群,其中除乳酸杆菌外,还有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多种条件致病菌及多种厌氧菌,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各种菌群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施行子宫全切除术,需切开阴道,因而可能破坏阴道的内环境,导致菌群生长失调,其中某些条件致病菌可迅速增殖并转化为致病菌,加以出血、组织损伤等因素降低机体防御能力,从而导致术后感染,这就为预防性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有短期、中期、长期三种不同的用法,短期指用药不超过24h;中期为3~4日;长期即用药超过4日。目前,不少医院是从术后开始给药直至伤口拆线为止。据众多报告,认为术后开始给药已失去预防意义。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预防性用药在手术前2h内使用最有效,抗生素静脉给药,30min左右出现最高血浆和组织浓度,为避免耐药以及因广泛应用预防性抗生素而产生的其他副反应,用药不宜超过48h,这种围手术期短期预防性用药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预防性药物的选用应以毒性和副反应小、易于用药、价格较低、并能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抑菌浓度的药物为宜。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优立新);头孢菌类:先锋霉素V、头孢拉啶、头孢噻吩;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及抗厌氧菌类:甲硝唑、替硝唑。抗厌氧菌类药物常与以上药物合并应用。短期预防性用药的方法,一般常采用术前30min静脉快速滴注一剂抗生素,然后术后2h再静脉滴注一剂,即停止应用。若手术时间较长可在手术2h时增加一剂抗生素。
  一旦预防用药失败,即出现术后热病率,血常规中白细胞及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相关感染征象时,应酌情更换抗生素进行治疗。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目前采用以下短期预防性用药方案:术前30min静脉快速滴入优立新1.5g,手术结束后再给1.5g静脉滴入,共应用两次。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氧氟沙星0.2g,在术前30min及手术结束后各静脉滴注1次。此外,在手术缝合阴道残端后,常规用甲硝唑加生理盐水冲洗盆腔以减少术后感染。通过短期预防性用药,既达到预防,又节省用药,减少药物副反应,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但是,造成全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原因较多,不能仅仅靠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来降低其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生外科技术,加强术前术后的处理,坚持严格无菌操作等,才能更好地控制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