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发生率为7.8%,我国每年约出生2000万新生儿,早产儿约为150万。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脑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易发生缺氧、颅内出血、感染和黄疸等疾病,使不成熟的大脑受到损伤,而导致智力低下和脑瘫等。

  据统计,早产儿智力低下发生率为6.7%,脑瘫发生率约为3%,其他还有视听障碍等,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为此,我们做了早期干预预防早产儿智力低下的全国协作研究。10个单位的早产儿按单双号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52例),常规育儿组(51例),同期设正常新生儿对照组(53例)。

  早期干预方法是从新生儿期开始,内容包括运动、认知、语言和情感交往能力。1岁以内以感知和动作训练为主,出生后开始视听刺激。在小儿觉醒时,让其看色彩鲜艳的玩具,听摇动玩具的响声,经常与小儿对视和说话,促进亲子间感情交流。

  婴儿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育儿刺激和玩耍,使小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种形状和不同声音,给一些常用物品,发展小儿嘴、眼和手的探索能力。在喂养和护理时,不断和小儿亲切交谈,逗引小儿高兴地发声。可通过和孩子交往,唱歌来促进小儿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通过各种玩耍发展小儿知觉辨别能力。1~2岁以训练语言和协调动作为主。通过讲故事和游戏等激发小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独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优良性格。

  通过以上早期干预,早产儿2岁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4.5分,比常规育儿组(89.9分)高出14.6分,完全赶上并在2岁时甚至超过正常儿98.8分。早产儿常规育儿组,智力发育指数比正常小儿低9分,其中6.7%的小儿智力低下,而早期干预组中没有一例智力低于正常。

  2001年3月~2004年12月,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资助下,全国29个医院组成协作组,进行了早产儿降低脑瘫发生率的研究。研究对象为2684例早产儿,他们被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在早期教育发展智能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结果显示,1岁时的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390);常规组为35.5‰(46/1294),其中重度脑瘫占一半,而在干预组,中到重度脑瘫仅占15%。

  早期干预方法包括按摩、体操、主动运动训练,由医生指导家长在家中实施。医生每1~2个月对患儿进行一次神经运动检查,如发现可疑脑瘫迹象,可由康复师做相应康复训练,并教给家长在家进行强化康复,这些方法安全、经济、简单易行,家长都能学会,便于推广应用。

  早期教育和按摩、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智力低下和脑瘫发生,这是因为大脑发育年龄愈小,预防的效果愈好。人出生时,脑重量约为370 g,6个月脑重量增加一倍,2岁时为出生时3倍。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出生时如同小树,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突触,6个月时比出生时增长7倍。2岁达到最高峰,每个神经细胞有15 000个突触,是成人的1.5倍。这些突触在3~4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才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因此,在小儿出生后前2年,大脑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早产儿受到的脑损伤,通过感知运动刺激、科学的早期教育和主动运动训练,使大脑功能得到代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研究如果能推广应用,仅早产儿,每年可以减少10万名智力低下,3万名脑瘫患儿。这些方法也可用于窒息等其他高危新生儿,同样可以取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提高儿童早期生命质量的适宜技术,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