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
宫缩乏力因素占术中出血的40.9%“ 。防止剖宫产出血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催产素在预防剖宫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方面应用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在剖宫产胎儿娩出后催产素的应用研究,本文对术前静滴催产素对母婴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
2催产素的使用
根据术前B超揭示的胎盘位置,合理设计子宫切口,尽量避免切入胎盘组织。有资料表明,子宫下段纵切口剖宫产术的正确使用对处理胎盘位置异常的产妇更有意义。选择好切El后,进行胎儿的分娩。待胎儿娩出头、肩后,台下立即于静脉内推注催产素IOU,台上在胎儿完全娩出后,立即用止血钳钳夹住脐带。于下方用催产素20u加生理盐水20ml注入脐带的脐静脉内,等待胎盘、胎膜自然娩出。助手按摩子宫,盐水纱块清擦宫腔后,迅速缝合子宫切口。
2.1静脉滴注法
从小剂量开始, 以最低有效浓度调节滴速,即以5%葡萄糖500ml加催产素2.5u,开始滴速为8~ lO滴/分,以后每隔l5~20分钟调节滴数至有效宫缩。潜伏期每3~5分钟一次宫缩,持续30秒,活跃期每2~3 分钟一次宫缩,持续4O~5O秒,富口近开全时,l~2分钟一次宫缩。最大剂量不超过3O滴/ 分,极量48滴/ 分, 如需再加大剂量,增加浓度,则以5%葡萄糖液中尚余的毫升数计算, 以100 ml葡萄糖中加催产素lU,将滴速减半,再行调节,这样可以避免进入水太多。如滴速至20mu/min 仍无宫缩, 则要重新检查估价。如果因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 可用5%葡萄糖液加催产素20U, 滴速为4O~80滴/分。
2.2脉冲式给药法
催产素在体内代谢迅速,呈脉冲式释放,周期性提高血浆中催产素浓度,引起子宫肌层峰电位的发放而引起子宫肌层周期性节律性收缩。临床也有脉冲式给药3~4次,间隔3分钟左右,效果较好。
2.3肌肉注射法
催产素肌肉注射危险性大,催产、引产禁用,但可用于缩短第三产程。遇有宫缩不良、胎盘滞留,亦可经腹壁直接注入子宫体部,剖宫产时,胎儿娩出后,向宫体部注射催产索20U,可促进宫缩,减少出血。
2.4鼻粘膜吸入法
因药物吸收缓慢,不易控制药量,因此只能用于宫口开全、胎头拨露、估计数次宫缩胎儿即可娩出者。可先用催产素l~2U滴湿棉签,放入一侧鼻孔内, 如宫缩过强可随时取出,如宫缩不良可增加l~2滴。
2.5合谷封闭法
在宫口开全、胎儿头拨露时可使用。即配成10%的催产素生理盐水溶液,先-N注入0.1 U,视宫缩及胎儿情况决定注射的间隔时间,必要时可双侧合谷注射。
3催产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使用催产素时应有专人监护或用胎儿监护仪,每l5分钟测量一次宫缩频率、强度、持续时间,随时注意羊水色、质、量等,并注意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情况。遇有强直宫缩、胎心异常应立即停药,仍不缓解可用硫酸镁、杜冷丁或消炎痛对抗。催产素的敏感性: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约为8.8倍。催产素在血浆内消除率个体差异为2.9倍。在个别情况下,小剂量催产素也可以造成晚期妊娠子宫强直收缩甚至破裂,所以用药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
催产素过敏:表现为胸闷、气急、寒战甚至休克,需用抗过敏药物及时对症治疗。
4剖宫产术前静滴催产素对母婴的影响
对2004年1~l2月,择期剖宫产术的初产妇4O例,术前静滴催产素(研究组),同时选择4O例择期剖宫产作为对照组,两组孕次、剖宫产术指征、妊娠时间、年龄、胎儿体重及胎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是研究组术中及术后2 h、2~24h出血量(1084-31.2 ml、91-4-53.2ml、89±60.2m1) 明显低于对照组(282±56.3 ml、184±61.8 ml、122 ±63.0 m1)‘(P<0.01),剖宫产术前术后24h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两组无显著性差
异(P>0.05),两组新生儿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如表1所示。可见术前静滴催产素起到良好的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

注:研究组在各时期的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于术前已有子宫平滑肌收缩,宫内的胎儿由于受宫腔内压力的作用挤出呼吸道的羊水, 对于减少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密切关系,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也有个体差异,一部分产妇未能奏效。本次研究就有2例与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及催产素受体的占满率有关。术前静滴催产素未发现规律宫缩, 已列入对照组研究,其术后催产素的追加应用也随之增加。
5结论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剖宫产手术的一个常见的且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孕产妇的生命“’。研究发现:术前静滴催产素无一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催产素具有应用简单、疗效可靠、易掌握、易控制、安全、不良反应小、价格低的特点,对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产妇死亡率,减少输血量,降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王谢桐,刘新民.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04.
【2】Berg,CJ,Atrash Hk,[oonin LM,et al,Pregnancyrelatenmortaln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7—199 0,0bstet Cynecol,1996,88(2):161.
【3】石光,杨鹏,姚天一,等.前置胎盘剖宫产子宫切口选择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 7(2):89.
【4】朱宏音,李学华.剖宫手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2003,2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