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特别是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高者可达14% ,低者仅为0.8% ,习惯性流产者染色体异常比一般人群高出10倍多. 。已证实,在孕8周前的自然流产者中,约有50%左右的胚胎有染色体异常,其中极少数发育成胎儿,生后存活者中也多有先天发育异常包括神经管缺陷,如无脑儿、脊柱裂等。染色体异常,所致流产的流产物常为空孕囊或结构异常的胚胎l2 J。
  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除因双亲染色体异常所致外,还可由于男女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受到内外致畸因素的干扰,影响了正常的细胞分裂过程,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不能正常发育,造成胚胎早期死亡而发生流产此外,病毒感染诱发染色体突变导致胎儿畸形也是流产的又一重要原因。
  染色体异常一般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1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是由于细胞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染色体后期延迟。不分离是指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体)未发生分离,以致一个子细胞多一条染色体,另一个子细胞少一条染色体。后期延迟为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后向两极移动时,一条染色体移动延迟,而被排斥在  子细胞核外,以致该细胞缺少一条染色体。
  1.1 非整倍体人类染色体为46条,称整倍体。染色体数目超过或少于46条时称非整倍体,前者称超二倍体,后者称亚二倍体。
  三体,即多一条染色体,共47条染色体。是最常见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的存活者中,以21三体和x三体最常见?除l号染色体外,流产胚胎中所见各号染色体均可发生三体;早期流产胚胎中最常见到的染色体三体是16三体,占全部流产染色体异常的15% ,在活婴中则极为罕见。具有一条额外x染色体的胚胎生存率低,仅45%的47,XXY和70%的47,xxx胚胎可发育至足月。单体。即缺少一条染色体,只有45条染色体。x单体也是常见的非整倍体妊娠初3个月发生的流产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x单体型或Turner综合征(核型为45,XO),发生率近20%。X单体流产中约2/3有胚胎,孕8周内流产的胚胎短小,孕8周后流产的胚胎可见到颈部淋巴囊肿,囊内液体吸收后形成蹼颈。
  1.2 多倍体较正常染色体多出1—2倍,69~92条。以三倍体(3n=69)最常见。妊娠初3个月,习惯性流产中第二类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多倍体或单倍体的完全复制,近25%的流产胚胎中可见到多倍体,其中以三倍体常见。常导致空孕囊及早早期胚胎丢失。若额外一条染色体来自父亲,则常有胚胎发育不良;若来自母亲通常表现为胎盘形成不良。导致三倍体最常见的机制是双精细胞受孕或卵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未排出第二极体。流产的胚胎中可见部分或全部胚胎水肿变性或浸软的小胚胎,胎盘中可见绒毛轻度肿胀,但无滋养叶细胞增生。
  流产者中,四倍体较少见,若有,主要是92,xXxx或92,XXYY。流产物常为空虚的孕囊,病理检查可见绒毛水肿、滋养细胞发育不良。其发生机制可能由于合子在卵裂早期,第一次分裂时细胞尚未完成分裂而染色体已复制所致。
  1.3 嵌合体 一个个体同时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核型的细胞系,称为嵌合体。若遗传来源相同,为同源嵌合体,多数是由于同一受精卵发育成的早早期胚胎有丝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结构畸变所致。来源不同为异源嵌合体,是指细胞系来自不同的合子(受精卵),此不同的合子后来发生融合,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2 染色体结构异常
  在致畸因子的作用下,染色体发生结构异常,均可导致流产。习惯性流产中D/D易位约占一半。较大的染色体间发生易位(A到c组),易位的配子形成合子,着丝粒融合易位的携带者均易发生流产。
   2.1 缺失常为染色体末端断裂,断片丢失,因着丝粒未受影响,故细胞可以存活并能分裂。丢失分为末端丢失和中间丢失两种。
  2.2 倒位染色体上两处发生断裂,片段旋转180。后再愈合,称为倒位。发生在长臂和短臂之间者称为臂间倒位,发生在一臂之内称为臂内倒位。其可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1/4正常,1/4携带者,2/4异常往往表现为婚后多年不孕或早期流产2.3 易位两条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断裂后相互交换了片段并且愈合,形成两条衍生染色体,称为相互易位(recipfocaltranslocation):易位后导致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但一般未引起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基因)增加或减少,通常不引起明显的遗传效应,故称为平衡易位。
  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因其自身遗传物质无丢失,故表型、智力正常,但其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会产生l8种配子,其中只有1/18正常、1/18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其余均为不平衡的配子。这些配子与正常的配子结合后即可导致流产、死胎、智力低下和发生畸形的遗传效应:若断裂发生在着丝粒部位,相互交换了染色体臂并于着丝粒部愈合,称为着丝粒融合,又称罗伯逊易位,常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其存在与否常不引起表型异常,而被忽略,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只有45条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又分为同源和异源易位两种,前者指同一序号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发生罗伯逊易位,后者指两条不同序号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发生罗伯逊易位。
  2.4 环形染色体染色体的长臂及短臂断裂,断裂处相互连接形成
  2.5 双着丝粒染色体两条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带着丝粒的两条染色体的断端相互连接,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
  2.6 重复染色体的某一区段增加一份甚至多份相同的片段。
  2.7 等臂染色体若一条染色体的两臂在形态和结构上完全相同,称为等臂染色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着丝点断裂,使染色体分为长臂和短臂,长、短臂各自分别复制成一条染色体。
  综上所述,在流产的胚胎中有三种染色体异常最常见:①非整倍体占70% ,其中单体、三体及x单体较多;② 多倍体约为26% ;即三倍体或四倍体;③染色体重复及缺失。
  3 习惯性流产与性别
  习惯性流产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与男女性别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一精子多,正常精子优先于异常精子受孕,而女性卵子数量有限,选择机会少,所以在自然流产夫妇中女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男性如夫妇双方染色体正常,而胎儿染色体异常,偶尔发生一次流产与习惯性流产者不同,多数是随机事件。
  晚期流产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多数是正常的,流产的原因多为胎儿以外的因素所致。
  4 监测及预防
  4.1 寻找病因 对于染色体异常,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其中仅一部分患者可以找到发病原因,如由药物所致、饮食污染、电磁波污染,故应当尽力避免暴露于上述危险因素中。杜绝近亲结婚。如系男性内分泌异常所致,应进行系统检查,找出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据报道,由内分泌原因引起的流产,治疗后妊娠的成功率可达60% ~70%,而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流产,妊娠成功率只有32%。
  4.2 染色体核型检查对习惯性流产患者,首先确定前次流产胚胎核型是否正常非常重要。如发现染色体异常,尽管有正常妊娠的可能,但再次流产的机率也同时增加。
  母亲年龄越大,胎儿核型异常越多,流产的发生率也越高,所以,主张妇女在35岁以前妊娠分娩。若年龄大于35岁欲生育,孕前应行遗传学检查。应重视询问有无习惯性流产家族史,家族成员中如有多次流产、生育先天畸形儿、智力低下儿、胎儿染色体异常者,应检查染色体核型。家族性染色体易位常表现为正常妊娠与习惯性流产混杂出现的现象。
  4.3 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 如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很高,难以降低再次发生流产的机率,应采取避孕措施,一旦妊娠,即应进行胎儿检查,如绒毛染色体检查,血AFP检测,或超声及羊水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及时终止妊娠。
  高危染色体异常夫妇,目前可以采用供体精子或卵子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并应进行种植前遗传学诊断,一般于体外授精后第三天6~8细胞期检取细胞进行遗传学诊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综合上述,若一对夫妇连续2次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应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原因不明的流产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不仅能对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诊断,更重要的是对筛查出的携带者及时进行孕前诊断,为优生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和指导,防止染色体异常儿的出生,从而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