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德医学会不久前作出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医生患抑郁症的几率为25%~30%,为普通人群的4倍多。因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患抑郁症的医生自杀风险性更大,男医生为普通人群的3.4倍,女医生则高达5.7倍。
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妇人门》曾有云:“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清·萧埙《女科经论》云:“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女尤为甚。”《锡塘医话》中也云:“妇人善怀而多郁。
”从古人的记载来看,女性情绪不稳定,易郁易怒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对于女医生来说,固有的生理特征加上职业压力和照顾家庭的责任,导致抑郁、自杀等心理危机高于男性也就不为怪了。在“三八”到来之际,有心理专家呼吁,医院以及相关部门应为医生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重视并保障医生尤其是女医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种职业的选择,女医生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与其他行业相比,从医女性成就一番事业的几率较高;但就女医生在现实环境中面临的种种压力而言,她们又是让人同情的。在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希望能给女医生这一特定人群予以关注、支持,希望她们在从医路上坚持并快乐着。
抑郁医者
“周五一个家属和我们闲聊,说上周末某医院心内科比我们高一届的一个女硕士自杀了,跳楼,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我听了,甚至不敢打电话去问老同学,害怕这是一个我认识的人。身边又有年纪轻轻的生命消失,让我瞬间万念俱灰,承受不了。”于莉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内科医生,自从听闻校友自杀的消息,便觉得寝食难安,心情很差,甚至影响了工作。她在某医学论坛上感慨,或许当一个人发觉生活完全失控,未来难以把握,幸福遥不可及,痛苦漫溢的时候,会冲动之下决定生命的去留。
有一位外科女医生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关于医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状况,发现抑郁的不只是自己或者周围的同事。国外有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第3个月、第6个月的医生,有超过38%的人符合抑郁诊断标准;毕业1年后有29%的人处于抑郁状态,而毕业2年和3年出现此状况的比例依次为22%和10%。
2007年来自丹麦的一项有关55种职业与自杀的调查结果显示,医生行业和护士行业的自杀相对危险度分别位于第一位(2.73)和第三位(2.04),明显高于小学教师等职业。而女医生更易患抑郁症,这是因为女性不仅承担职业责任,还须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因而感受到更大压力,继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包括负面情绪。
“我想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有负面情绪的女医生。今年的春节才刚过完,患者就像疯了似地涌进医院,每天的大小手术不断,向你诉苦的也不断。自己心情很差,还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还得忍受患者或家属的呻吟、抱怨甚至指责,然后遇到素质很差的领导,没鼻子没脸地训斥你,还有在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缠着你,让你陪着他领着他满院跑,给他找个好大夫看病等等等等。在别人都在消遣取乐时,你却不得不忍受这些折磨,患者有病找医生,我们生病了又该找谁?”这位女医生说。
循环效应
武汉工业学院医学院教授黄万琪等曾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女医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医生。医护人员总体上在上述方面的得分高于普通人群。其中急诊科及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医护人员可谓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其心理问题往往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
另外,患者的心理问题也可能给医生很大压力。广州市晴朗天心理咨询公司心理专家刘玉斌表示,患者如遭遇下岗、转制、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可产生焦虑、浮躁等潜伏心理,再加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对医疗费用的焦虑等,稍有不如意即会对医院产生负面评价,迁怒于医院和医生。患者亲属在患者病情恶化、手术失败甚至死亡时往往会出现精神崩溃、悲痛欲绝的现象,接着容易转化为愤怒,迁怒于医护人员或医院,同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如辱骂、威胁或攻击医护人员。
“许多医疗纠纷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医患双方不良心理造成的,如医护人员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患方对医院不切实际的要求及医患双方本身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位卫生部门的官员表示。
医疗纠纷的频繁发生使医务人员尤其是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形成了循环效应。“根本原因还是医疗体制和医院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刘玉斌指出。
刘玉斌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成功,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如医院为追求利益公益以致性淡化,医生收受红包、回扣等,大大损害了医院医生应有的形象,加深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另外,许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僵化,对医生只有惩罚、没有鼓励的纪检措施也加重了医生的心理危机。
据了解,许多医院纪检部门数十条制度中,全是惩罚医生而没有奖励的条款。患者投诉、休假期间手机关机等,医院不作调查统统给予惩罚,甚至出现过女医生被诬告受惩而自杀的案例。
“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关键还是在医院管理制度上,管理的人性化对医生很重要。”刘玉斌表示。
用心呵护
那么,作为女医生或女护士,应如何自我调适,保障自己的心理健康?医院和社会又应给予怎样的支持?
刘玉斌认为,女医生首先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加上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才能拯救、庇护更多的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进行超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来融洽医患关系。与患者沟通时掌握其心理反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以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经常学习和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来增加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度;工作中与同事间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另外,医生也应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出现问题如何自我疏导,提高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来减少工作中的被动局面,降低心理紧张的压力。
刘玉斌建议,医院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业务讲座和技能培训,以及提供外出学习或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来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让医生阅读更多的医学文献和参加学术会议也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医生的压力。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预防暴力的培训。许多医生未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以致在工作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不能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引发医患冲突或人际障碍。应设立维护医生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供心理咨询,及时引导负性情绪的宣泄。在企业应用效果很好的EAP,医院可以考虑为医生引入,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激励员工,增加抗打压能力。
维护女性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属和其他亲朋等。刘玉斌呼吁,作为医生丈夫和亲人,应该多一点理解,也要多承担一些家庭的责任。“要关心爱人的生活情况,作为医生的坚强后盾解决其后顾之忧。医院还应与媒体多进行交流,促使其客观报道,消除社会对医生的误解,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生、保障医生行医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