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由于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厌氧菌和阴道加德菌过盛生长,兼性厌氧性乳杆菌受抑制所引起的一种无阴道粘膜炎症性表现的综合症。患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内乳杆菌的数量比用药前低1000倍以上或完全消失。应用抗生素治疗,虽然可使BV的症状得到暂时缓解,但也进一步地杀死本已少得可怜的乳杆菌,加重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程度,从而使BV反复复发。由于BV的主要病理生态改变的是阴道菌群失调,因此恢复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保持阴道的正常微生态环境的生态制剂,成为治愈BV的关键所在。

  正常的阴道菌群及微生态平衡

  女性阴道从生理学角度上讲是一个闭合的体腔,其内寄生着许多细菌。由于阴道的深部几乎没有空气,所以寄生菌以氧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株为主。自100多年前Doderlei(1892)发现阴道乳杆菌以来,对阴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本世纪60年代Morris研究从219名正常育龄期妇女的阴道排泄物中分离出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球杆菌和肠球菌。现以确定定植于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群主要有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它们主要栖居于阴道四周的侧壁粘膜皱褶中,其次是穹窿,部分在宫颈。在阴道菌群各类组成菌中兼性厌氧乳杆菌是青春期正常阴道的优势菌、分离率最高(80%-90%),含菌数也最多(107-108CFU/ml阴道分泌物)。从健康妇女阴道内能分离出16种乳杆菌,能产过氧化氢的卷曲乳杆菌(L.crispatus)詹森乳杆菌(L.jensenii)、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在阴道乳杆菌株占绝对优势,而其他乳杆菌株只占10%左右,而不是传统认为嗜酸乳杆菌以外,健康妇女阴道菌群中常驻菌除乳酸杆菌外,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B族链球菌、粪链球菌。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消化球菌和类杆菌。在阴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为5:1。但从整体阴道细菌组成看,专性厌氧菌含菌数比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总和要高10倍。
 
  阴道内微生物群与宿生、环境构成平衡系统。雌激素水平、月经、妊娠、年龄等因素,会使阴道微生物群随之改变;它们在生理范围内波动有利于适生适应环境。月经开始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活菌数不断减少,直至下次月经前约比以前少100倍而专性厌氧菌却始终保持不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衰老的出现,阴道乳杆菌的分离率不断减少导致PH值随之升高,阴道的酸性环境被破坏,白色念珠菌、棒状杆菌和丙酸杆菌,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相反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阴道各种微生物菌群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立统一,它们之间或是共生关系或是拮抗关系,共处于阴道的微生态环境中,保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乳杆菌与其他微生物一起存在于阴道,处于微生态平衡状态,一旦前者失去优势、后者过度生长易引发疾病,造成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能引起阴道菌群失衡的因素很多,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阴道的灌洗不当、全身性疾病、性交(精液的PH值远高于阴道PH值)、性激素的变化、避孕药具等都可以引起阴道内的菌群紊乱,造成优势菌被抑制或大量死亡,对其他微生物抑制力减弱,引起其过盛生长,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菌性阴道病与微生态失衡

 1984年在瑞典召开的国际专题会议上,把非特异性阴道炎、棒状杆菌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厌氧性阴道炎。加德菌性阴道炎等统一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早在1914年就对BV进行了微生物学描述。一个划时代事件是1955年Gardnel和Dukes给BV这个临床疾病下了定义,建议阴道分泌物的PH>5,其颜色为均一灰色,含有线索细胞(clue cell)的妇女,最大可能性是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并认为阴道嗜血杆菌(又称加德菌)是非特异性阴道病的原因菌。目前认为阴道加德菌不是BV的唯一致病因素,BV患者阴道分泌物未分离出特定的病原菌。BV既不是滴虫又不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病因是多种细菌的复合感染。BV是以阴道乳杆菌数目减少或缺失,而其他阴道微生物群数量增加、乳杆菌优势地位被大量的加德菌或混合性厌氧菌群所代替引起的。厌氧菌可增加上千倍、厌氧菌与需氧菌之比可达100:1到1000:1,其中上述许多厌氧菌、需氧菌是阴道正常菌群成员。乳现菌在数量上明显减少或消失,即使数量不减少,其菌株和微生物特征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兼性厌氧乳杆菌变成专性厌氧乳杆菌,长度也会发生变化,正常阴道乳杆菌长度为5-15um, 而发生BV时,乳杆菌一些菌株长度变为40-75um, 失去正常发生过氧化氢的功能,这种长度的改变往往是在抗生素作用下发生的。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具有抑制另一种或一些细菌生长的作用,过氧化氢是细菌间发生拮抗作用的自净物质,其机制是过氧化氢的直接杀菌或通过过氧化物酶作用的结果。过氧化物酶是阴道分泌物中含有的成份,它在一种卤素离子存在情况下能使过氧化氢的杀菌能力大为增强。Ecchanbach 等报道,对67名BV患者和28名健康妇女阴道乳杆菌进行比较,显示在健康妇女中阴道的96%的乳杆菌为产过氧化氢的菌株,而从BV患者中分离的乳杆菌绝大多数是不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其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只占6%。Hillier 等报道,通过长期研究显示缺乏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的妇女易发生BV,经常复发BV的阴道内往往缺乏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的存在。
 在BV发生时,阴道内PH值明显升高。酸性阴道环境(PH值为3.8-4.2)有利于乳杆菌的吸附和生长,限制了加德杆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吸附。在性交后8h、月经期、绝经后阴道液的PH值升高易发生BV;性伴的改变、吸烟、阴道的冲洗、用宫内节育器、妊娠是BV发生的危险因素。BV发生时阴道内粘蛋白酶、唾液酸水解酶浓度升高,它们有很强的溶解阴道保护性粘蛋白的作用,促进条件致病菌在阴道内吸附。
  BV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加德菌和厌氧菌过盛生长、表现高浓度(108-1011CFU/g);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微生物的浓度是在正常阴道存在的浓度100~1000 倍。在正常阴道分泌物的浓度为105-106 /g而BV为109-1011/g。表皮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茵、加德纳类杆菌在正常阴道内普遍存在,只是浓度很低(102-105CFU/g)。从微生态的角度出发,阴道上皮细胞由许多不同排列的微生物覆盖,菌群成份与许多因素相关,许多所谓致病性微生物可定植在非感染的妇女,而同一种微生物可再感染其它的妇女,说明定植和感染是不一样的。例如在BV阴道内可发现加德纳类杆菌,但也可以在健康妇女阴道菌群中发现,所以定植未必意味着感染。BV是阴道菌群失调而不是特异性感染,因而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重要,当怀疑BV时应作相应的菌群分析,因为单一种类细菌的分离培养、在BV的诊断检测中意义不大。从微生态的角度出发研究乳酸杆菌与一些病因菌的相互关系,可了解BV发病机制,即引起阴道菌群变化的因素可能是BV发病的致病机理。

BV的治疗

 1 灭滴灵   灭滴灵能有效地对抗厌氧菌,但不能杀灭加德纳菌,可使95%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然而灭滴灵的毒性反应不容忽视,短期应用可使10%~25%的患者出现恶心、口腔感觉不适。长期应用可引起严重副作用,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精神紊乱等中枢神经症状;有致畸作用,它在妊娠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且有5%~22%继发酵母菌性阴道炎。30%~40%妇女在治疗后3个内复发,而且阴道的正常优势菌群乳酸杆菌群不能建立。
  2 克林达霉素   克林达霉素对厌氧菌、支原体、加德纳类杆菌有效,有94%的治愈率,但有12%用药后出现恶心症状;8.5%~24%发生酵母菌性阴道炎;6.3%发生稀便或腹泻,并有减低避孕套的避孕作用,也有发生假膜性结肠炎的报道,妊娠期间BV患者用克林达霉素软膏治疗效果调查,治疗1周后4%复发,8周后10%复发,复发率随时间推移而升高,36周后复发率为20%。
  3 茶树油   茶树油有抗细菌和真菌的特性。据报道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用饱和的茶树油棉塞在阴道放置24h,用茶树油液每日冲洗,取得良好疗效。有报道显示,茶树油对BV相关的微生物敏感而对共生的乳酸杆菌有相对的耐受性;这种敏感性的差异会选择性杀伤和抑制与BV相关的微生物的生长,而对共生的乳酸杆菌影响很小。目前对其真正疗效及作用机制缺乏科学依据,乳酸杆菌的优势能否重建还是未知的。
  目前临床治疗BV仍是口服或局部放置抗生素药物以及阴道冲洗剂冲洗,短期疗效满意,但停药后易复发。抗生素治疗BV复发在于没有建立起正常的阴道菌群。健康的乳酸杆菌优势在防止尿道、阴道感染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报道,不管初次用抗生素治疗BV有多么成功,治疗后9个月内复发率为80%。有报道应用冲洗剂和口服或局部治疗BV,治疗前阴道乳酸杆菌数少于正常人,治疗后明显减少,乳酸杆菌数量接近零,而肠球菌,杆菌却明显增加。正常人用抗生素剂冲洗,同样能使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造成阴道微生态环境处于空白不能抵抗状态,很容易发生BV。抗生素治疗BV造成阴道菌群失调,也是BV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克服抗生素的弊端,提高BV的疗效,迫切的需要用调整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生态制剂对BV进行治疗。
  4 乳杆菌活菌制剂   乳杆菌治疗BV作为一种生态疗法,早在1933年就有人报道。对21名阴道炎患者治疗中有6人因给Doderlerin杆菌而治愈。目前认为BV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阴道的菌群失调,阴道内益生菌(乳杆菌)数量减少。应用益生菌治疗BV以达到恢复阴道乳酸杆菌优势和正常的阴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的目的,这也是治愈BV防止复发的关键所在。Hallen等报道,用产H2O2的乳酸杆菌的活菌制剂治疗28例BV患者,有57%的患者阴道分泌物涂片恢复正常,而安慰剂组无例一恢复正常。Reid等在观察乳酸杆菌阻止复发感染的试验中,用抗生素治疗尿道感染后防止尿道复发感染,分别用乳酸杆菌栓剂和脱脂牛奶治疗,用乳杆菌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为21(3/14),而对照组为47%(8/17);尽管研究集中尿道感染而不是阴道感染,但效果是显著的。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