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仍居妇癌之首,近年,年轻宫颈癌患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发病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国内外学者认为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增加、性因素、性传播性疾病(STD)等高危因素有关。可以说,宫颈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有一个较漫长的时间,大约10年。因此,宫颈癌是可预防、可治愈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癌前阻断至关重要,关键是要进行防癌普查,不仅可早期发现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而且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治愈率接近100%,从而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这一事实已被大量资料证明。
宫颈病变的几个概念和范畴
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宫颈癌癌前期病变和原位癌。CIN这一名词是Richart(1967)提出的新概念,它更能表达恶变连续过程和现代医学治疗的考虑。至今,国内对CIN的译名虽尚末统一,但已被许多学者接受。
2.宫颈不典型增生(Dysplasia)宫颈不典型增生是公认的宫颈癌癌前期病变。不典型增生细胞既具有异型性又有双向分化的可能性。根据其异型程度和上皮累及范围,宫颈不典型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或三级)。目前,宫颈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已逐渐被CIN所取代。
3.HPV感染分三大类:临床、亚临床(SPI)和潜伏期感染。组织学上分三类:外生型、内生型和扁平型,后者最为常见,且易误诊为CIN。80年代Coppleson将亚临床湿疣视为与CIN和宫颈癌相关的最早期病变,具有癌变的潜在危险,故也将它纳入癌前病变的范畴。
4.鳞状上皮内病变(Squomous intraepithial lesion,SIL) SIL是90年代初TBS细胞学报告中提出的宫颈病变的另一个新的名词。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包括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和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Ⅰ级)。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级)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CINⅢ级)。
CIN和SIL二个新名词的出现,这些观念上的更新是基于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互相联系的形态学基础的变化,反映了数十年来在病理学和细胞学领域研究中的新进展,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概念和临床使用上常混杂不清。
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正常宫颈上皮的生理
原始的鳞柱交界
生理性鳞柱交界
移行带
移行带形成的机制
鳞状上皮化
鳞状上皮化生
CIN是发生在癌前的病变:它的外表可以是正常的,但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有了异常增殖的改变,即CIN介于“病理医师眼下的病和病人的病”之间,既具有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又保持一定的分化能力。在某种意义上CIN有双相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其非典型增生的程度,CIN分为CIN Ⅰ、CIN Ⅱ、CIN Ⅲ。?CINⅠ级相当于极轻度和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级相当于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级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有时它们的差别可能非常微小,然而CIN总体有15%可发展为宫颈癌。我们有时很难预测每一例CIN的结果,它们都有进一步恶变发展的危险性。CIN发展为浸润癌为正常情况的7倍,这就是要对CIN予以重视和正确处理的理由。
宫颈病变的及时治疗可有效地扼制其癌变:即对CIN---早期浸润癌---浸润癌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治疗可予以阻断。从宫颈病变到癌的自然演变一般是10年左右,这将是重要的不可疏忽的时间。所谓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其关键也在于此期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
HPV感染及亚临床HPV感染具有的潜在恶变能力:此已引起高度重视,特别HPV感染患病的明显上升趋势。在西方,HPV感染的发生率可达26%,其中70%的妇女经3年随诊,HPV感染依然存在。我国的发生率虽未达如此之高,但也有报道,在专科门诊可达10%。
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同宫颈癌一样,必须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鉴于以下原因,需借助多种辅助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方能作出CIN的诊断。
临床表现:CIN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故单凭妇科检查、视诊、触诊无法诊断CIN。多数文献报道约半数的原位癌(属CINⅢ)无临床症状,近年,有作者统计172例原位癌,无症状者占72.6%,有少量阴道不规则出血占12.2%,接触性出血仅占5.2%。综合文献资料,CIN体征中临床疑癌仅占1.4%~3.6%,相反宫颈光滑者占10%~50%,部分表现为慢性宫颈炎、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和宫颈息肉等。
细胞学捡查:国外不同作者报道的细胞学检查诊断CIN和早期宫颈癌的准确率差异很大(67%~92.6%),而细胞学检出CIN的假阴性10%~35%,甚至达50%。单一细胞学约有30%的CIN被漏诊。
联合检查:早在60-70年代不少作者报道应用细胞学和阴道镜联合诊断早期宫颈癌的准确率达98%-99.4%。细胞学+阴道镜+颈管刮术三者联合诊断CIN的阳性率为100%。90年代以来CIN和早期宫颈癌的诊断技术方面有较大进展。
诊断方法
1.宫颈细胞学检查
2.阴道镜检查
3.宫颈活检(Cervical biopsy)和颈管内膜刮取术(ECC)
4.宫颈锥形切除术(简称锥切)
5.肿瘤固有荧光诊断法
6.HPV检测
宫颈细胞学检查:
60年的实践证明细胞学诊断早期宫颈癌和CIN的价值肯定无疑,目前已成为妇科常规检查内容之一,为防癌普查首选的初筛工具。除细胞学取材工具,染色技术等的不断改进外,突破性进展有以下几方面。
1)TBS回报方式
1988年美国Bethesda会议上讨论宫颈/阴道细胞学诊断报告方式,即TBS,其核心是采用描述性诊断,强调涂片质量,并提出了宫颈癌前病变的新术语 —.鳞状上皮内病变(SIL)。90年代后TBS报告方式已逐渐被接受,并替代延用至今的“巴氏五级分类法”传统回报方式。
2)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系统
1995年美国FDA批准PAPNET CCT作为细胞学质控工具,CCT采用人工智能高科技,自动读片上的重大革新,具有快速、敏感性高的优点,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97%~100%。
3)新柏式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法
为1996年美国FDA批准新柏式薄层涂片法(TCT)用于临床,完全可以代替常规细胞学。通过负压滤过薄层制片,涂片清晰、细胞分布均匀、阅片容易,提高了CIN和早期宫颈癌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TCT的推出是细胞学制片方面的重要创新。
4)Autocyte prep全自动薄片细胞制片机
属于液基细胞学一种。涂片由电脑自动扫描图像分析设备进行电脑阅片及初筛。此制片机的使用也是细胞学制片方面的重要革新。
从临床角度就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5)取材是影响细胞学涂片质量和诊断的关键。应在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取材,绝经后妇女或局部治疗后的患者,要重视宫颈管部位的取材,如临床怀疑者,可重复涂片,
6)加强与细胞病理室的勾通。如有疑问应与细胞、病理学大夫联系,提供有关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细胞病理学诊断。
7)细胞学检查结果不是宫颈病变的最后诊断,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如有问题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宫颈锥形切除术(简称锥切)
宫颈锥形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诊治方法,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阴道镜广泛应用前,多数细胞学异常者均采用锥切术,以明确诊断排除浸润癌。60年代后阴道镜普遍使用,锥切术应用逐渐减少,又因锥切术后残存病灶及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因此,对锥切的指征作了修订,强调要严格掌握锥切术的适应证。
HPV检测
HPV感染引起的临床和亚临床病变通过妇检和上述诊断方法可以检出,而潜伏期HPV感染临床无症状和体征,临床检测方法无法诊断,只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DNA诊断,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是目前最新的HPV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同时检测13种高危HPV(16、18、31、33、35、39、45、51、56、58、59和68)。
治疗
CIN治疗的选择主要取决于①CIN的级别、病变范围。②年龄、对生育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③是否合并持续、高危HPV感染。④随诊条件等。近年,对CIN的治疗趋于保守,使CIN的治疗规范化、个体化。
CIN的治疗方法分二大类:①物理治疗②手术治疗
1.物理治疗
包括冷冻、激光、电凝等各有其优缺点。物理治疗主要用于病变小、级别低的CINⅠ、CINⅡ级。不同物理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有一个共同缺点即不能保留组织标本。
2.宫颈锥切术
宫颈锥切术目前包括三种①冷刀锥切(Cold knife conization,CKC);②宫颈环状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③激光锥切(Laser conization)。
过去因锥切术有较多并发症残存病灶及复发率较高,多数学者主张严格掌握锥切的适应症,对原位癌锥切治疗一直有争议。近年,随着CIN发生率的上升和宫颈癌患者的年轻化,对锥切术的指征、禁忌证、治愈率及并发症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在强调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更新了观念,重新认识了锥切术在CIN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推测锥切术可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原位癌患者。
3.全子宫切术
全子宫切术是已完成生育、中老年CINⅢ患者彻底的治疗方法,至今对宫颈原位癌是否切除部分阴道仍持不同意见,有主张行筋膜外全宫切除或扩大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以减少阴道残端复发。
对CIN的处理总结如下:
CINⅠ级病灶局限、HPV(-),患者拒绝治疗、有随诊条件→定期检查,密切追踪,除上述外CINⅠ级可采用物理治疗。
CINⅡ级首选物理治疗,如病灶较广,病变伸入颈管→冷刀锥切或LEEP,如合并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年龄较大自愿作全宫切除也可考虑。
CINⅢ级首选手术治疗,年轻有生育要求或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病灶较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