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属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分为轻、中、重度,有细胞异型性但无间质浸润,可发展为癌。单纯增生或复合增生:孕激素保守治疗,无效者行全子宫切除。非典型增生:生育年龄者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并追踪,如无效行子宫全切;围绝经或绝经者应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高育龄及绝经后妇女,与高雌激素水平有关。病理类型主要为内膜样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恶性度高。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分段刮宫是最常用的方法,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现用FIGO(1988)手术病理分期,FIGO(1971)临床分期用于非手术、放射治疗患者。内膜癌主要以淋巴转移转移,易转移至附件。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早期行子宫双附件切除+局部淋巴活检。晚期、细胞分化差、恶性度高行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或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子宫内膜癌多为早期,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60%~70%。

  [关键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癌 手术 放疗 化疗 

一、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与长期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有关,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一组增生性病变,以腺体病变为主、伴有少量间质病变,少数内膜增生可以发展成子宫内膜癌。现用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 )分期法,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属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
  【病理特点】
  1.单纯增生(simple hyperplasia):以往称腺囊性增生,属良性病变。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腺体不规则呈囊性,无细胞异型性。
  2.复合增生(complex hyperplasia):以往称为腺瘤性增生,属良性病变。腺体高度增生,成芽状或乳头状,腺体不规则,无细胞异型性。
  单纯增生、复合增生是良性病变,绝大部分预后好,仅有少部分可在10年左右发展为癌。单纯增生,随访15年,1%可发展为癌;复合增生随访13年,3% 可发展为癌。
  3.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是癌前病变,有细胞异型性,细胞大小不一,核深染,无间质浸润。根据腺上皮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
  (1)轻度不典型增生:腺上皮细胞轻度异行型。
  (2)中度不典型增生:腺上皮细胞异行型较明显。
  (3)重度不典型增生:腺上皮细胞异行型明显。腺体搭桥、共壁,无间质浸润。
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随访11年23%可发展为癌。轻、中、重度不典性增生的癌变率分别为15%、24%、45%。
  【临床表现】
  1.发生在任何年龄妇女。年龄轻的患者,常伴有多囊卵巢、无排卵性月经、不孕症。绝经前妇女,常伴有肥胖、子宫肌瘤、更年期症状,或有服用雌激素史。
  2.阴道不规则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良性增生可表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少数患者呈月经稀发或闭经后阴道大量出血。
  3.因内分泌功能失调,不排卵,患者常伴有不孕。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阴道不规则出血并结合年龄、妇科检查应高度警惕,特别要注意有时非典型增生与内膜癌同时存在。
  2.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
  3.分段刮宫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4.B超检查特别是阴道B超见子宫内膜明显增厚≥5mm;以及宫腔镜直视下取活体检查病理学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5.鉴别诊断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进行鉴别。
  【治疗】
  1.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或复合增生,多采取孕激素治疗,定期刮宫,检查内膜,经孕激素治疗85% 可逆转;也可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围绝经期患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全子宫切除。
  2.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应高度警惕。生育年龄者可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用药3月后应诊刮追踪,如无效,可考虑行子宫全切;围绝经或绝经者:因恶变率高,原则应手术治疗,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对高龄、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手术者用孕激素治疗,但应定期复查刮宫取内膜。

二、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恶性肿瘤20%~30%。好发年龄平均60岁左右,较子宫颈癌晚,多见于老年妇女。发病率有地区性差异,近年来有增高趋势。此病与高雌激素水平有关。
  内源性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有闭经、多囊卵巢及不排卵,不孕、少孕和晚绝经;常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外源性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较长期服用雌激素史(ERT)及乳癌患者术后长期(>5年)服用三苯氧胺史。
  【病理特点】
  1.可发生在子宫各部位,位于宫体部位较多;不同组织类型的癌肉眼无明显区别;侵肌时子宫体积增大,侵入肌层癌组织境界清楚,呈坚实灰白色结节状肿块。内膜癌呈两种方式生长:
  (1)弥漫型:肿瘤累及较大宫腔内膜,呈息肉菜花状,表面坏死、溃疡,可有肌层浸润。
  (2)局限型:肿瘤局限于宫腔某处,累及内膜面不大,组织呈息肉样或表面粗糙呈颗粒状,可有肌层浸润。
  2.镜下表现:腺体增生、排列紊乱,腺体侵犯间质,出现腺体共壁。腺上皮细胞大小不等,核大,深染,呈异行性。
  3.病理组织类型:内膜样腺癌,占80%~90%;腺棘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等。其中浆液性腺癌恶性程度最高。
  【分期】
  1.FIGO(1970)临床分期:目前该分期仍应用于少数非手术患者及手术前放疗患者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FIGO,1971)

  2.FIGO(1988):1988年10月FIGO推荐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自1989年10月开始使用。该分期增加了与预后有关的因素:子宫肌层浸润的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是否阳性,有无子宫外的转移灶等。

  注:组织病理学分级:
  G1: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
  G2: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为6%-50%
  G3: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
  【转移途径】
  约75%子宫内膜癌患者为Ⅰ期。特殊组织类型及低分化癌(G3)易出现转移,转移途径初期为直接蔓延,主要为淋巴转移转移,晚期可有血行转移。
  1.直接蔓延:病灶沿子宫内膜蔓延,向上经宫角到输卵管、卵巢;向下到宫颈、阴道;侵犯肌层、子宫浆膜层到输卵管、卵巢,继而侵犯盆腹膜、大网膜、子宫直肠凹陷。
  2.淋巴转移:淋巴结转移不像子宫颈癌那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与腹腔冲洗液癌细胞检查是否阳性,癌灶在宫腔内的位置及病变范围的大小,肌层浸润的深度,是否侵犯宫颈,附件有无转移,癌细胞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
  3.血行转移;晚期可转移至肺、肝、骨。
  【临床表现】
  1.常与雌激素水平相关疾病伴存: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肿瘤。
  2.易发生在不孕、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婚、不孕、少产、绝经延迟的妇女;可有近亲家族肿瘤史。
  3.症状与体征 75%均为早期患者,极早期可无症状,病程进展后有以下表现:
  (1)阴道流血:最常见症状。未绝经者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绝经后者阴道持续性出血或经歇性出血,个别也有闭经后出血。
  (2)阴道排液:少数主诉白带增多,晚期合并感染可有脓血性白带伴臭味
  (3)疼痛:因宫腔积液、宫腔积脓可引起下腹痛。腹腔转移时可有腹部胀痛。晚期癌浸润周围组织时可引起相应部位疼痛。
  (4)全身症状:晚期腹腔转移时可有腹部包块、腹胀、腹水;引起贫血、消瘦、恶液质及全身衰竭。
  (5)妇科检查;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可子宫稍大;晚期子宫固定,并可在盆腔内触及不规则肿块。
  【诊断】
  1.病史:高育龄及绝经后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d出血,结合临床特点,应考虑有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2.辅助检查:
  (1)细胞学检查:宫颈口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不高。
  (2)分段刮宫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用的方法,确诊率高。先用小刮匙环刮颈管,再用探针探宫腔,然后进宫腔搔刮内膜,刮出物足够送病理学检查即可,以免穿孔。肉眼检查刮出物糟脆,高度可疑癌。宫颈管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病理学检查。
  (3)B超检查:了解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宫颈,有无侵肌,有无合并子宫肌瘤。
  (4)宫腔镜检查:适用于有异常出血而诊断刮宫阴性者。直视下观察病灶大小、部位、形态,有无宫颈管受累,取活组织检查。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内膜癌向腹腔扩散,应注意压力。
  (5)癌血清学标记物:CA125检查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鉴别诊断】
  1.良性疾病:与更年期功血、炎症、老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积脓、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鉴别。
  2.恶性肿瘤:与子宫颈癌、子宫肉瘤、输卵管癌、卵巢癌鉴别。妇检、诊断刮宫、B超等可协助鉴别。
  【治疗】
  1.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1)手术范围:
  Ⅰ期a、b及细胞分化好(G1、2)行筋膜外阴道闭式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选择性切除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Ⅰ期c、Ⅱ期、细胞分化差(G3)、透明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等行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患者肥胖或有内科合并症时可取淋巴结活检;
Ⅲ期或Ⅳ期、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或腹腔转移同卵巢癌,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2)术中注意事项:

  2.放射治疗
  (1) 术前放疗:目的减小肿瘤范围或体积。Ⅱ期宫颈转移或Ⅲ期阴道受累者行腔内放疗1~2次后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