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春玲,女,36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医妇科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绝经相关疾病。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创建的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来调节相关脏腑和经络失衡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妇人的生理特点—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而且皆易耗血,所以机体常处于血分不足,气常有余的状态,气血失调是妇产科疾病中一种常见的发病机理。薄智云教授提出的神阙经络系统理论,认为神阙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妇科疾病多集中在盆腔位置,腹针疗法针到病所,在治疗妇科某些疑难病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临床效果。
病例一:患者陈某某,女,35岁,已婚育,2周前经历一次例行妇科检查后开始出现阴道疼痛,放射至肛门有坠胀感,症状逐渐加重,以致不能进行正常夫妻生活,妇检阴道未触及明显疼痛点。患者多方求医,医者多以其为心理因素影响而开导之,甚则运用镇静药治疗。患者来诊时,无其他不适主诉,舌脉象正常。反复考虑,难以辨证用药,遂单以腹针疗法施之,处方如下:引气归元(中脘、下腕、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加上双侧气穴。取引气归元调脏腑之气,腹四关有通调气血,输布全身之妙,辅以双侧气穴散郁解滞。施针第一次后患者肛门坠胀感明显减轻,第二次后阴道疼痛感发作间隔延长,连续三次治疗后改成隔日一次,共行6次治疗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告愈。
病例二:患者赵某,女,45岁,自觉难以忍尿半年余。患者半年前有一好友来访,该好友恰逢患尿道炎,频频如厕,自此赵某开始出现尿频症状,且日渐严重,渐至见水即有尿意难忍,多方求医,先后服用过补肾固涩以及舒肝理气、健脾利湿等中药都未效。应诊时查看患者舌质淡红,脉弦滑,右关脉细尺脉不沉。辨证肝郁乘脾,水湿代谢异常。施与腹针疗法:用“引气归元” 调脾胃、补肝肾,调节机体神经系统;取双侧大横调脾气;取水分通调水道;取气旁、气穴舒肝解郁。连续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改善,以后隔日一次,共治疗10次而愈。
病例三:患者黄某某,女,50岁,以“绝经2年,情绪低落半年余,加重1年”来诊,家人伴其来诊时诉其已有自杀倾向,失眠,需靠安眠药入睡,目前同时服用两种抗抑郁药物。查看患者舌苔白腻,脉弦细滑。患者已惧怕服药,希望试用中医特色疗法。遂予用腹针疗法,处方以“引气归元”为主,以后天补先天,调节机体神经系统,并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功;取大横调脾气,具有去悲忧之功;交替使用阴都、商曲、太乙、气旁、气穴、关元下以改善大脑供血不足、调节脑神经、安神宁心。诸穴合用有醒脑安神、散郁解滞、柔肝补肾、清心宁志、理气调血之神功。治疗1周后患者开始减量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加用中药治疗,针药并施,先后调理1月余而愈。
体会:
1. 用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临床是腹针疗法的辨证特征。腹针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因此,脏腑和经脉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即脏腑经脉系统。在脏腑经脉系统的理论中,脏腑是经脉的内核,四肢百骸是脏腑的外延,而经脉则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网络 。“正气存内.邢不可干”,即脏腑的功能正常就不会受到病邪的伤害,而慢性病和疑难病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久病及里”,因此腹针疗法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的主张,强调“从调理脏腑入手”来治疗疾病。所以多以“引气归元”调理脏腑功能为基本处方基础。
2.阴阳学说认为,在腹部以脐为中心,上属阳,下属阴。腹中属阴,腹外属阳,左属阳,右属阴。通过腹部来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腹针疗法的基本原则。在腹部循行的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5条经脉,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侧。腹部不仅有阴中之阴的任脉,还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阳经。因此,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亦可调阳。此外,还有带脉束腰一周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相连,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亦行小腹或腹前,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多种途径。所以腹针对于气血失和的病变具有奇妙的调治作用。妇人病由气血失和者多,故腹针的调气和血功用对妇科疾病显其独特之处。
3. 腹针在刺法上具有痛苦小的特点。腹针的刺法,采取细针浅刺,并根据病人腹壁的薄厚选择用针,针刺的深度均在脂肪层,在筋膜上,未达肌层,比一般传统针刺的深度要浅,加之在操作过程中无须寻找沉、涩、紧的感觉,刺激的强度相对来说较轻,因此患者所受的痛苦相对较小,故被薄氏称之为无痛疗法。女性患者通常痛觉较为敏感,腹针疗法这种无痛性在临床上极易为患者接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