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避孕(emergencycontraception,EC)是指妇女在无保护性生活或觉察避孕措施失误后,在72h或几天内采用的一种紧急补救措施。目的是预防意外妊娠发生,以减少人工流产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4000~6000万例次的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终止早孕。从现有的人工流产方法来看,均不能完全保证对妇女健康没有危害,其中约有2000万例次人工流产导致妇女伤残。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例次的人工流产,其中50%左右是未采取避孕措施或避孕失误所致。如果这些妇女了解并及时采取EC,每年将减少人工流产300~400万例次。
   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试图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EC方法。EC的使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性交时无任何避孕措施者;另外一类是避孕者措施失败如宫内节育器脱落或位置下移,以及避孕套滑脱,安全期计算错误,避孕药漏服等。从理论上讲,任何能抑制排卵、预防受精或阻止着床的药物都可达到紧急避孕的目的。紧急避孕药可干扰精子的迁移、获能,干扰输卵管的运动,干扰子宫内膜的发育、功能及受精卵的着床等。目前经过试验的EC法超过12种。临床上较多使用的有高剂量雌激素、Yuzpe法、IUD、丹哪唑和孕激素等。米非司酮用作EC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下面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EC方法及使用现状。

  1 高剂量雌激素1963年Moris首次报道用高剂量雌激素作为EC。主要针对遭受强奸的妇女,防止妊娠。用法:乙烯雌酚(DES)50mg/d,共4~6d,以后改为25~50mg/d。或炔雌醇(EE)0.5~2.0mg/d,共5d。药物必须在性交后72h内给予。因其恶心、呕吐、头晕、乳胀、月经紊乱等副作用较大,70年代引入Yuzpe法后停用。
  2 Yuzpe方案1972年Yuzpe首次报道了雌孕激素联合作用EC方法。用法:在无保护性交后72h内,首次口服炔雌醇(EE)0.1mg,配伍dl-18甲基炔诺酮(dl-NG)1mg,相隔12h给1次,共2次。失败率为0~5%,副作用与单纯雌激素相似,但发生率较低。目前该方法被认为是经典的EC法。我国目前尚无专用的雌激素EC制剂。可用国产口服避孕(DC)片(每片含LNG0.25mg与EE50mg),于性交后72h内服用,首次2片,12h后再服2片,或复方左旋18甲或复方18甲短效避孕药代替,用法:首次4片,12h后再用4片。其用效果与Yuzpe方案相似。
  3 孕激素70年代中期对给予单方孕激素用于EC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将孕激素作为一种常规事后避孕药,于每次性交后使用,其临床效果较差,易引起月经紊乱。将单方孕激素左炔诺孕酮(LNG)用于偶而一次无保护性生活后EC,则临床效果良好。近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支持的研究证实LNG用于EC优于Yuzpe方案,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显低于Yuzpe方案。用法:首次0.75mg/片,口服1片,间隔12h再用1次,共2次。WHO排卵后避孕方法专题组建议今后将LNG替代Yuzpe方案,作为EC的标准方法。LNG的商品名为Postnor-保仕安(匈牙利产)、毓停、慧婷(国产)。目前有20多个国家批准LNG0.75mg/片作为EC药。由于这种药品价格比较贵,临床普遍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我国现有的速效探亲避孕药每片含消旋炔诺酮3mg(相当于左炔诺孕酮1.5mg)。用法:性交后72h内首次服用半片,间隔12h再服用半片代替。
  4 丹哪唑1982年Rowlands首次报道丹哪唑用于EC。在无保护性交后72h时内口服丹哪唑800mg,间隔12h1次,用2~3次,避孕效果良好,失败率为1%~2%。其副作用少而轻,优于Yuzpe方案。WHO最近的研究表明妇女接受两次600mg的丹哪唑,预防妊娠数与观察妊娠数相同。因此,认为丹哪唑用于紧急避孕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米非司酮90年代初米非司酮开始用于EC并应用于临床。1992年WHO支持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研究。Glacier与Webb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无保护性交72h内单次口服米非司酮600mg597例,妊娠率0。而Yuzpe方案589例中,妊娠9例,妊娠率为1%~2.62%,丹哪唑为4.66%。为了减少米非司酮大剂量使用的副作用,国内外开展了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EC临床多中心研究。上海市紧急避孕协作组(1999)报道,米非司酮50mg、25mg、10mg三种剂量用于无保护性交后5d内避孕效果分别为93.4%、93.3%、93.8%,而恶心、呕吐、头晕等副作用较轻。12%~14%月经提前,25%~28%月经延迟。结论:三种剂量用于EC都能安全、有效地防止意外妊娠。吴尚醇等及韩学军等都对左炔诺孕酮和小剂量米非司酮的紧急避孕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比较。其结论均认为两种药物都是有效的EC药。米非司酮因其副作用小,效果更优于左炔诺孕酮。目前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最佳剂量仍在探索。
  6 双炔失碳酯双炔失碳酯也称C53号探亲避孕药。是我国70年代研制开发的避孕药。1995年韩学军等报道在无保护性交后72h内,首次用双炔失碳酯7.5mg(7.5mg/片),间隔12h再服用1次,共2次,与段薇等(1997)报道首次用双炔失碳酯7.5mg,隔12h及翌日早、晚再各1片,共4片用于EC,其避孕有效率分别为36.8%、58.1%。由于其避孕效率低,在以后的紧急避孕研究中取消单独用双炔失碳酯组。与米非司酮联合用于EC的研究也未显示出协同作用,但其抗生育作用强于单独用药。
  7 含铜宫内节育器(IUD)1976年Lippes首次报道在无保护性交5d内放置宫内节育器作为EC方法。文献报道应用1300余例,仅1例妊娠。周丽瀛等(1998)报道在无保护性交5d内放置MlCu375SLIUD,994例多中心临床研究中,仅2例妊娠,避孕有效率达97.25%,副作用主要是出血,腹痛,月经过多等。这种方法不限于常规的月经后短期内放置,其优点在于放置时间可延长到性交后5~10d。而且没有激素避孕的副作用。一旦置入即起作用,故有人认为IUD用于紧急避孕,尤其对不适合激素类药物且愿选择IUD作为常规避孕而无禁忌者适用。但是,放置前必须检查阴道清洁度,有阴道炎、盆腔炎及性传播疾病危险的妇女、青春期少女等不适合。由于放置IUD存在可能引起盆腔炎的危险,故有的学者认为,放置IUD作为EC有较大风险,尤其在卫生状况差的贫困地区。因此,反对IUD用作EC。我国对IUD用于EC的研究报道还不多,对于其安全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紧急避孕法使用已有30多年历史,其减少非意愿妊娠及人工流产的作用近年才被认识。通过近年国内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左炔诺孕酮与米非司酮是临床使用上安全、有效的EC药,但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必须强调的是EC不是经常性的避孕方法。它仅是一种在避孕失败或无保护性交后采取的临时紧急措施,不宜反复使用。目前WHO正资助对这些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作深入的研究。例如这些药物对卵泡的生长发育、排卵、子宫内膜的形态发育以及某些与生殖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便为临床的用药时间、剂量、用药后的医学指导等提供进一步可靠的理论基础。目前,个大规模临床多中心研究正在进行之中。一是WHO课题97902,另一为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9801。目的是比较左炔诺孕酮与米非司酮哪个是理想的EC药物,并选择出最适宜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总之,EC已经成为国内外生育调节研究中的又一个新的热点,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将会使紧急避孕达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