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复旧不全所致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0年间我院收治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复旧不全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65%,造成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胎盘附着部感染、产后尿潴留、子宫位置异常等。结论:影响子宫复旧而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因素涉及孕期、产时和产褥期,所以加强围生保健,特别是做好第三产程的处理和产褥期保健工作,对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  子宫复旧不全 晚期产后出血 围生保健

  子宫复旧不全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失血过多可导致严重贫血或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加强围生保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我院收治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晚期产后出血患者40例,其中因子宫复旧不良引起的26例,占65%。26例患者中年龄20岁~35岁,平均年龄28.5岁;其中在家分娩8例(30%),住院分娩18例(70%);经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9例;初产妇16例,经产妇10例。

  1.2  诊断标准 

  分娩24 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一次或多次,持续或间断,导致贫血或失血性休克;全身检查可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妇科检查:子宫较同时期的正常产褥期子宫明显增大、质软;B超检查可以排除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

  1.3  临床特点
 
  26例患者中仅有8 例接受过孕产期健康教育、产褥期保健措施;追问妊娠史、分娩史: 3例双胎妊娠、2例羊水过多、3例胎膜早破,4例行阴道助产术,1例前置胎盘;5例有产后出血史,3例曾出现产褥病率,1例发生产后尿潴留;发病时间在产后1周~3周,平均2周;出血量估计在500 ml~1 600 ml;发生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14例,其中失血性休克8例;子宫较同期的正常产褥期子宫大且软,宫体有程度不同的压痛;B超检查10例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1例双子宫,2例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所有病例经输血、抗感染、促进子宫收缩、清宫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血停止。

  2  讨论

    分娩后,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缩复作用,迫使肌层内血管管腔闭琐或狭窄,子宫肌细胞缺血并发生自溶,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胎盘附着面血管在分娩后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胎盘附着部边缘有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也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得以修复,这一过程称为子宫复旧,约需6周~8周。当复旧功能受到阻碍时,即引起子宫复旧不全。影响子宫复旧的最常见原因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部感染,较少见原因有产后尿潴留、子宫位置异常,子宫肌壁间肌瘤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引起的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10 d左右,粘附在宫腔内的残留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形成胎盘息肉,当坏死组织脱落时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量明显增多,有时可能出现突然大量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有时可见残留组织。胎盘附着部复旧不全所致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其病理特点是:有坏死的蜕膜组织、无绒毛;蜕膜或肌层内有扩大、厚壁、透明变性的血管,血管内栓塞形成不全;再生的内膜和肌层有炎症反应。

    根据本文资料分析,影响子宫复旧而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因素涉及孕期、产时和产褥期,所以加强围生保健,特别是做好第三产程的处理和产褥期保健工作,对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至关重要。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娩出的胎盘、胎膜必须仔细检查,如怀疑有残留时,应立即清理宫腔;应指导产妇及时排尿,如有尿潴留,须积极处理;对有胎膜早破、阴道助产、产后出血等高危因素的产妇,尽早应用抗生素;对双胎、羊水过多、合并子宫肌瘤的产妇产后给宫缩剂;做产褥期健康知识宣传,鼓励早期活动,指导产后健身操,避免长期仰卧位,尤其是疑有子宫后倾、后屈者;产褥期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会阴1次,禁忌盆浴及性交;妇保人员在产褥妇出院后3 d内,产后14 d,产后28 d分别做3次产后访视,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正常子宫底高度每日平均下降1 cm~2 cm,于产后第10日入盆腔,当发现子宫复旧不良或恶露有异常应积极处理。对有高危妊娠史、异常分娩史及产褥病率史的产褥妇应增加产后访视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