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畸形是生殖道系统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不孕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1-17.9%,反复流产者中发生率约占13%。各类子宫畸形中,子宫中隔最为常见。畸形所致解剖学异常是影响受孕、妊娠和产科相应并发症的根源。

 

    子宫发育异常(AFS,1988)分类:1、米勒管发育不全:阴道发育不全、子宫角发育不全、子宫底发育不全、宫颈管发育不全、以上多种畸形联合存在;2、单角子宫:两侧子宫腔相互连通、两侧子宫腔不相通、残角子宫没有内膜腔、没有未发育的残角子宫;3、双子宫;4、双角子宫:完全双角子宫、部分双角子宫;5、中隔子宫:完全中隔、不全中隔;6、弓形子宫;7、乙底酚药物引起的相关畸形,现在很少见。

 

    先天性无子宫(congenital absence of uterus):因两侧苗勒管中、下段未发育和会合所致。始基子宫(primordial uterus):因两侧苗勒管会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子宫多数是无宫腔或有宫腔无内膜。上述常合并无阴道,但卵巢发育正常,第二性征不受影响。临床表现为:无月经,无生育能力。幼稚子宫(infantile uterus):又称子宫发育不良(hypoplasia of uterus),系两侧苗勒管会合后短时间内即停止发育所致,多为妊娠晚期或胎儿出生后到青春期前的任何时期子宫停止发育。体征及临床表现:成年后子宫体积较正常小,宫颈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1:2,患者可有痛经、月经过少、不孕不育等。单角子宫(uterus unicornis)一侧苗勒管完全没有发育,另一侧发育完全形成单角子宫,常伴为发育侧的卵巢、输卵管、肾缺如,临床表现:少量月经、不孕不育。残角子宫(rudimentary uterus):由于一侧苗勒管发育,另一侧发育不全但有正常的卵巢、输卵管及韧带。分为:I型 残角子宫发育不全无宫颈有宫腔,与发育侧单角子宫腔相通;II型 残角子宫发育不全无宫颈有宫腔,与发育侧单角子宫腔不相通;III型 单角子宫为始基子宫,无宫腔,宫颈为实体。残角子宫多位于发育侧子宫的中下侧,少数位于宫底,常伴残角侧泌尿道畸形,临床表现依据残角侧有无功能而异,无功能残角同单角子宫,有功能残角II型出现经血逆流、盆腔包块、残角妊娠子宫破裂。II型残角一定要手术切除,剩余单角子宫,单角子宫虽然妊娠率低,但可以缓解痛经等症状。纵隔子宫(uterus septus)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吸收不全形成的隔膜。中隔畸形在子宫畸形中非常常见,占90%,分为:I型 完全中隔,中隔终止于宫颈以下,有时终止在宫颈外口,外观似双宫颈;II型 不全中隔,中隔终止于宫颈内口以上。临床表现: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腹腔镜下可见子宫横径大于前后径,双侧输卵管及卵巢发育正常。宫腔镜下可见“鼻孔症”,彩超下见“猫眼症”。宽厚的子宫中隔很少能成功妊娠,短而薄的隔有些可以正常妊娠,这与受精卵着床部位有关,如受精卵着床在子宫侧壁,完全可以正常妊娠,一旦着床在隔的附近,就会造成流产。对于有不良孕产史的子宫中隔患者应该手术治疗,手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完全中隔子宫合并阴道纵隔,主要看隔的末端终止的位置,1/4的完全子宫中隔合并阴道纵隔,很容易同双阴道双宫颈双子宫相混肴。阴道中隔切除同子宫中隔相同,沿中线切除,近宫颈处可见到貌似“双宫颈”,宫颈一般不需处理,避免由于宫颈口松弛导致流产。完全中隔子宫不合并阴道纵隔特别容易漏诊,不容易想到发育畸形。双角子宫(uterus bicornis)分为三型:I型完全双角子宫 双侧宫角分离在宫颈内口处;II型不完全双角子宫 双侧宫角分离在宫颈内口之上的任何部位;III型弓形子宫、鞍状子宫。双子宫是因两侧苗勒管完全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宫体、宫颈,各有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

 

    阴道斜隔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合并双宫颈、双子宫,但阴道不是完全的一分为二,往往是右侧阴道壁上的斜隔,这类病人非常常见。分为:Ⅰ型无孔斜隔型,隔后的子宫与外界及对侧子宫完全隔离,宫腔积血及斜隔腔积血,表现为周期性下腹痛及阴道斜隔囊性包块;Ⅱ型有孔斜隔型,隔后子宫亦与对侧子宫完全隔绝,斜隔腔内经血可通过小孔引流,但不畅,易发生感染积脓;III型 斜隔上无孔,两宫颈及宫腔间有交通,斜隔内经血引流不畅,易感染积脓,形成肿块,此型少见。阴道斜隔综合征处理时应该打开梗阻道,超声监护下穿刺抽出咖啡色分泌物,诊断成立,可在超声下打开阴道斜隔,使经血流出,患者痛经得到缓解。

 

    腹膜代阴道主要针对于无子宫无阴道患者,再造阴道只能解决性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生育问题,应该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