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女,25岁,G1P1,因剖宫产后腹壁切口肿痛4个月入院。于4个月前自觉剖宫产腹壁切口肿痛,查体见下腹正中长约13cm手术瘢痕,瘢痕下1/3段肿胀,轻压痛,按压有少量浆液性渗液。腹部B超检查提示下腹部有不均质回声。血常规:WBC 6.3 X 109/L,Hb125g/L。初步诊断:腹壁异物?切口感染?行清创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腹直肌前鞘,见T型宫内节育器(IUD)横臂突出腹直肌前鞘表面0.5cm,切开腹直肌前鞘及IUD周围的纤维组织,取出T型IUD 1枚,发现T型IUD横臂与纵臂折叠。遂在硬膜外麻醉下探查腹腔,见IUD自子宫峡部偏右侧穿入腹腔,自耻骨联合上方lcm腹正中线右侧约1cm处穿出腹腔至腹膜外,穿出部位腹膜与大网膜粘连,分离粘连,关腹。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出院。出院诊断:IUD异位。追问病史曾于2年前行剖宫产术,
术后切口甲级愈合。产后lO个月哺乳期放置T型IUD,手术顺利。术后一直腹胀痛,时轻时重,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讨论:IUD异位并非罕见,位置也不尽相同[1] ,但异位至腹壁切口实属罕见。IUD异位于子宫外是放置IUD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发生率为0.05‰-1.3‰ 。主要与操作者的技术,哺乳期置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组织薄弱、弹性差等因素有关[2] 。临床中放置IUD后出现腹痛应高度警惕IUD异位的可能。本例为剖宫产术后10个月哺乳期放置T型IUD,术后一直腹部胀痛,分析原因可能是哺乳期子宫较软,哺乳反射引起子宫收缩,T型IUD位置下移,宽大的横臂随着子宫的收缩嵌入子宫壁薄弱处并穿出子宫进人腹腔,后从腹前壁穿出至腹膜外,形成腹壁异物。就诊时应考虑到IUD异位的可能,及时发现并取出异位IUD,本例忽视了IUD异位的诊断,值得反思。放置IUD前应充分了解受术者病史,严格掌握其禁忌证和适应证,手术操作轻巧、正确,于置器术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以避免和及时发现IUD异位。
(感谢河北省人民医院朱俊真主任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玮,梁艳.宫内节育器子宫外异位2O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3520.
2 杨婷.宫内节育器异位的诊治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