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排除先天发育畸形和产时器械损伤外,一般极少出现皮肤缺损。

 

一、临床资料:

入院查体:产妇宫高34cm,腹围102cm,胎心130次/分,诊断宫内孕40周,孕2产1,枕左前位。 产程进展顺利。

新生儿查体:头皮有3*4产瘤,皮肤红,未见皮损 治疗经过:新生儿次日10点50分洗澡后,发现头顶部0.6cm近似圆形结痂,略凹陷, 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无人工破膜史,产时产妇不会用腹压,抬头在盆底期压迫时间较长,11点15分请儿科会诊,考虑分娩抬头挤压出血所致,可能性大,给予局部碘伏消毒,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5天后痊愈出院。

 

二、原因分析:

新生儿出生时查体未见头皮缺损,首先排除先天畸形可能,其次产时未行人工破膜术。排除器械损伤所致。 胎头在产道盆底期压强时间长,引起部分皮肤功能发生改变。压疮定义: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良致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新生儿头皮缺损用压疮定义可以解释(包括缺损的形状和深浅)。

 

三、预防:

首先要提高新生儿头皮压疮的认识,临床上引起重视; 正确处理产程,在产程观察中,如发现胎头水肿,应查明原因,尽快结束分娩; 操作规范,胎头位置不正,避免过度刺激抬头旋转,避免头皮摩擦损伤; 产后给予碘伏消毒水肿头皮,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防治损害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