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聪明的孩子,是每一个家庭共同的期盼。但不幸的是,总有些家庭期望会落空,出现缺陷儿,并且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根据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

    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不但严重危害儿童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家庭幸福和谐,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防治出生缺陷极为重要。2015年5月15日,第二届中国母胎医学大会暨母胎医学新进展培训班在北京召开,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边旭明发表了题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的现状与思考》的演讲,对中国出生缺陷的现状、总体情况、防治进展及面临的问题作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边旭明

 


出生缺陷:儿童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


    出生缺陷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围产儿死亡、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出生缺陷约30%在5岁前死亡,40%终身残疾。出生缺陷病种繁多,目前已知的至少有8000-10000种。但总体来说,出生缺陷可分为系统性出生缺陷、结构性出生缺陷、染色体异常出生缺陷、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几大类,常见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发育缺陷、唇腭裂、四肢短缩、足内翻、脑积水、生殖器异常、胎儿水肿、体腔血管发育异常、多指趾、肠道/肛门闭锁等。


中国出生缺陷总体情况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低收入国家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42%,中等收入国家为5.57%,高收入国家为4.72%。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总数庞大。


   根据上文数据,我国每年新发出生缺陷例数高达90万,其中,先天性心脏病超过13万例,神经管缺陷约1.8万例,唇裂和腭裂约2.3万例,先天性听力障碍约3.5万例,唐氏综合征2.3万-2.5万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7600多例,苯丙酮尿症1200多例。


   出生缺陷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这一趋势在我国也逐渐显现,出生缺陷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经过全民叶酸补充推广,近十年来,神经管缺陷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生缺陷类型。


    近十年来,这些常见出生缺陷的发病率趋势:



    其他出生缺陷的发病率:


  从个人来看,出生缺陷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从整体上来看,出生缺陷降低了人群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因治疗、残疾或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巨大。根据卫计委数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神经管缺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综合征生命周期的总经济负担超过100亿元,新发先天性心脏病生命周期的总经济负担超过126亿元。在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出生缺陷导致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出生缺陷不但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也是导致我国人口潜在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进展

    目前,我国的出生缺陷防治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是指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遗传咨询、计划生育、最佳生育年龄选择、增补叶酸、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避免接触高温环境)等。


    二级预防是指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主要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 以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对已确诊的畸形胎儿,动员孕妇及其家属做选择性终止妊娠手术。


    三级预防是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防止病残,促进健康。有些先天性疾患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可阻止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如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用甲状腺素治疗,80%以上的患儿智力发育可达到正常,如早期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发育落后,智力低下等严重残疾。苯丙酮尿症患儿如早期发现,采用低苯氨酸奶粉治疗,患儿的智力水平可以接近正常。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在出生六个月内采取干预措施,进行康复治疗,到3岁时,听力就能与正常儿一样。


    在以上三级预防策略中,一级预防是积极、主动、有效、经济、无痛苦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对这三级预防的措施不断加强。其中一级预防方面,取得最大成绩的是婚前医学检查和增补叶酸。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已由2004年的2.7%上升到2013年的52.9%。叶酸缺乏会导致无脑儿、脊柱裂等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增加,经过对全民叶酸补充的推广,近十年来,我国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已经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顺位的第三位(2000年,发生率11.95/万),降到了第九位(2013年,发生率3.37/万)。


    二级预防方面,据卫计委数据,2011年我国产前检查及保健服务产检率达到93.7%,唐氏综合征产前血清学筛查率为22.7%,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中国产前检查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77%的平均水平。


    三级预防方面,在多个地区,我国已将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听力障碍筛查、先天性心脏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疾病列为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截止到2013年,全国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率达到85.8%,新生儿甲状腺低下筛查率达到85.7%,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达到68.6%。


    除三级预防外,国家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1995年,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年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2年发布了《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极其实施方案》,同时陆续制定了《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孕期保健管理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等,使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同时,国家也开展了一系列出生缺陷防治相关的重大项目,例如2009年开展全国农村地区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以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2010年开展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2012年开展了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项目、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补助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健全,已经形成了妇幼保健医院、妇幼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出生缺陷监测点在内的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全国有85.2%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婚前保健工作,有600多个机构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成立185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中心、22598个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机构,有7000多所医院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服务。


面临问题及发展建议

    虽然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患儿绝对数量多,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等,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出生缺陷防治面临“三个不平衡”问题:

1环境因素的恶化及妊娠年龄的增加与优生优育需求的不平衡

    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恶化、高龄妊娠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些都对优生优育带来了威胁。


2出生缺陷防治地区间的发展阶段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在机构数量、专家团队、政府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防治体系不健全,综合防治能力不足等问题。


3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和出生缺陷防治需求不平衡

    目前,国家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尚不完善,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与临床遗传咨询的能力不匹配;高精尖的诊断与干预技术与适宜技术普及需求不匹配,存在着防治费用过高的问题;包括学科建设、职业体系、住院医师轮转、医学继续教育在内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机制,将出生缺陷防治纳入到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经费保障;落实好各项出生缺陷防治相关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动员社会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做好应承担的行政规划、审批和监督事项。


2、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听力筛查、治疗康复机构等;加强产科、儿科、产前诊断、妇幼保健等学科建设;加强遗传咨询、产前咨询、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与诊断等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婚检-孕前咨询-孕期保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筛查与诊断-儿童康复及随访管理”的各环节有效衔接的机制。


3、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推广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咨询保健指导,推行叶酸的孕前及早孕期增补,提高产前筛查的覆盖率、产前诊断的可行性及质量,加强孕期超声筛查和诊断能力及覆盖率,推进新生儿疾病的筛查及听力筛查,提高覆盖率和筛查病种,加强疾病的确诊和干预率。


4、加强产前筛查的覆盖率和筛查质量,研究转化新的产前筛查技术体系,例如NIPT及其他高准确性筛查方法;推广新的产前血清学筛查适宜技术,例如干血片产前筛查;有条件地提高产前筛查的疾病谱,例如实现染色体微小缺失的筛查;建立针对血清学和二代测序技术产前筛查的质控体系。


5、发展和融合多种产前诊断新技术,提高产前诊断水平。



6、加强出生缺陷的监测与研究。准确的监测,才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相关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研究,出生缺陷防治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技术研究以及适宜技术转化研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政策研究。



总之,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有利于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残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关于边旭明

    边旭明,女,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1年起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历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986-198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妇产科进修围生医学、高危妊娠的临床监测及妇产科超声诊断的技术。1992-199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参与了“早产病因”的临床及基础科研工作。


    对高危妊娠包括内外科疾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和分娩期合并症等的处理有较高水平,每年参与百余例危重疑难病例的诊治及会诊。先后对过期妊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头位难产、胎儿宫内生长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预防进行临床研究,并在国内产前诊断方面享有盛誉。


    现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北京市围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副主编。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并于2005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