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全国妇幼健康与社区卫生新视角峰会暨北京协和MCH热点论坛”会上,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的特邀报告《妇幼人群慢病防治与营养策略》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陇德院士的特邀报告《妇幼人群慢病防治与营养策略》中提出:

   (一)全球慢病防控的严峻形式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案例中,有近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应该承认非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和威胁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有损世界各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威胁到国际商定发展目标的实现;2008年完成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40%的肿瘤。

(二)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1.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造就了慢病上升的基础;2.具有危险因素(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的人群大量增加;3.造成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的原因。

   (三)国际社会的保健意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保健的主要原则、方式及注意事项:

        1.锻炼三要素:频度,每周至少三次;时间: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强度:心率最好达到170—本人年龄

        2.把握消耗量与摄入量的平衡

正常成人基本持平:基础代谢消耗60-70%人体活动消耗20-30%食物特殊动力消耗10%

    超重者   28BMI24  100--500千卡

             BMI24  300--600千卡

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科学饮食调整、维持、控制、增加“八字方针”。即一调整: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二维持: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三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四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

       3.锻炼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耐力型(消耗性):快走、慢跑、中速游泳、舞蹈、太极拳、“模拟”跳绳;力量型:器械、哑铃、拉力器、俯卧撑、仰卧起坐(骨骼肌指数每增加10%,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11%,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降低12%);对于65岁及以上年龄组,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4.最佳锻炼时间。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早晨可做较轻量锻炼,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剑、散步等

       5.养成习惯很重要。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形成习惯,坚持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

王陇德院士指出预防慢性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调整生活方式,除此别无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