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剖宫产率平均15%,我国剖宫产率高达40%-60%,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发病路呈上升趋势。

CSP发病机制

创伤学说——瘢痕处存在缺陷底脱膜发育不良,绒毛植入肌层。
内生型——孕囊向宫腔发展,可能继续妊娠,但有大出血的可能。
外生型——绒毛向宫壁发展,结局是在早期即可引起子宫穿破破裂大出血。


诊断(初诊误诊率高,常误诊为宫内妊娠,宫颈妊娠或流产)
    
一般诊断:停经、腹痛、无痛性阴道出血;有剖宫产史。

B超诊断标准:宫腔内无妊娠囊;宫颈管内无妊娠囊;子宫峡部前壁(瘢痕)见孕囊生长发育;孕囊与膀胱壁间的子宫集成组织有缺陷。

MRI诊断标准:对盆腔脏器结构的评估优于超声,清楚地显示子宫内膜,切口和孕囊的关系,无创多平面呈现,组织分辨率高,用于B超难以确诊病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HCG临床价值:评估CSP严重程度和选择治疗方案,随访指标,与滋养细胞鉴别。

治疗
   
原则——及时终止妊娠(早孕期);保持生命安全同时保留生育功能,防止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根据HCG水平,孕囊浸入子宫壁的深浅及病灶大小、血流情况及子宫瘢痕处肌层的厚度综合评估滋养细胞活性和子宫破裂的风险,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参考指标。
 
药物治疗——多用MTX联合米非司酮,MTX采用肌肉注射或孕囊内注射,此外尚有局部注射KCL或天花粉。疗效差异大,疗程长,尚无规范化治疗标准;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观察,如血β-HCG下降缓慢,可能发生大出血或子宫破裂,再次妊娠可能出现CSP。应具备抢救大出血的应急措施。

手术治疗——

清宫术:妊娠时间短,孕囊表浅,仅部分粘附于剖宫产瘢痕处,大部分凸向粘膜下,瘢痕肌壁没有明显变薄,可在B超或腹腔镜下行清宫术。

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内生型CSP,病灶直径>3cm,应用“U”型电切环电切病灶,必要时加用B超或腹腔镜监视,宫腔镜下能偶清晰的辨认孕囊与其种植部位的血管分布,电凝止血,微创。

开腹或腹腔镜病灶切除术:外生型CSP,孕囊侵入深穿透瘢痕全层,明显凸向浆膜,清楚瘢痕组织同时性瘢痕修补术,避免了妊娠物的残留却消除了易于形成CSP的瘢痕处的微小腔隙,防止复发。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联合灌注MTX,用于控制出血,病灶缺血缺氧绒毛坏死、萎缩;局部高MTX药物浓度增强杀胚作用。UAE术后妊娠组织缺血坏死,若待其自然吸收时间长,随访繁琐且存在感染风险。选择中效栓塞剂,采用直径1-3mm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UAE治疗疗效显著,出血少,住院时间短,近年来已经推荐为控制妇产科大出血的首选方法。局部药物浓度高,经动脉灌注MTX,提高局部血药浓度,全身不良反应少。栓塞术后再行清宫术减少大出血风险,减少子宫切除风险,保留生育功能,介入治疗相对全身药物保守治疗无孕周限制,对孕龄较大的患者治疗亦安全有效。

CSP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及预防性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剖宫产后妇女的避孕宣传,减少意外妊娠率。提高CSP诊断水平,尽早种植妊娠,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要求人工流产史,不宜盲目刮宫,英仙座超生检查确定孕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