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由妇幼健康研究会生育调控学专委会主办的妇幼健康研究会生育调控学专委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为更好地促进妇幼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专委会建设、推进生育调控专业的生育力保护、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及辅助生育等学科进步,切实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大会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围绕中国产前诊断的过去、现在、未来,妊娠早期超声评估胎儿结构的可能性,高龄男性生育力评估和保护,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早中期诊断和处理,避孕节育手术、腔镜手术、辅助生育技术和子宫肌瘤手术中如何保护生育力,子宫内膜病变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策略等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现场互动频频,学术氛围浓烈。妇产科在线作为合作媒体,全程报道大会盛况。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刘欣燕教授主持。她首先隆重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及嘉宾,并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随后,妇幼健康研究会王永发秘书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顾向应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铿教授分别致辞,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刘欣燕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永发秘书长开幕式致辞


顾向应教授开幕式致辞


 沈铿教授开幕式致辞


【学术讲座】


熊承良教授:高龄男性生育力评估和保护

生育力的保护不仅适用于女性,对男性也同样重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熊承良教授介绍男性在超过40周岁后的生育会增加后代的健康风险,统计学发现高龄男性的精子参数逐年下降。多中心研究显示,高龄男性生殖内分泌的量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总睾酮的量下降不及游离睾酮下降明显。熊教授介绍常用的男性生育力的评估指标有:精浆生化、顶体反应、精子DNA损伤、染色体核型分析、内分泌激素测定、影像学诊断、精液病原微生物。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保持男性生殖健康最基本的生活习惯。


边旭明教授:任重而道远——中国产前诊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边旭明教授介绍了我国产前诊断的发展过程。2003年《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出台让产前诊断在中国成为一项有法可依、管理明确、流程清晰的医疗工作。回顾中国产前筛查的发展史,边教授指出产前诊断技术也从细胞遗传学向细胞分子遗传领域转变。边教授认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需细胞培养,能提供客观的自动分析,虽有局限性,但提高了人类对遗传病的认识水平。


顾向应教授:剖宫产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终止妊娠专家共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顾向应教授主要对胎盘位置异常的相关定义、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的诊断、终止妊娠的方式、并发症处理等内容进行解读。讲到中期妊娠引产时,顾教授表示胎盘形成8周B超可见,9-10周呈半月形,胎盘形成血管生成比早期更容易植入穿透。其中,胎盘前置状态和胎盘植入是终止妊娠前的诊断关键点,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随后,荟萃大量文献及图像,顾教授对“如何选择终止妊娠方式、如何预防和处理大出血、如何预防和处理胎盘残留”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刘民教授: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妇女健康研究

北京大学卫生学院刘民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医学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并通过三篇实例研究——中国贫血妇女人群分布、I型糖尿病妇女孕早期的血糖控制与新生儿缺陷的关联、母亲的健康生活方式与子代肥胖风险的关联,介绍了大数据在女性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张帝开教授:阴道微生态环境对生育力安全的影响与策略

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罗湖医院)张帝开教授从临床上感染导致的不良结局切入,通过大量数据和研究展示了阴道微生态环境对生育力安全的影响。张教授指出63-71%的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80%的30周前的早产是由宫内感染引起的。应对阴道微生态失衡,张教授建议使用全面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和检测,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黄丽丽教授:避孕节育手术与生育力保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丽丽教授首先介绍了影响男性和女性生育力的因素。预防生育力下降是生育力保护的首要措施,预防措施中避免反复人工流产极为重要。通过分析临床病例,黄教授强调需要掌握各种避孕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放置时机;术前应注重高危因素的识别和筛查;术中选择合适的监视和手术方法;术后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陈勤芳教授:子宫内膜病变保留生育功能诊治策略

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陈勤芳教授从子宫内膜增生的病变特点、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治疗和管理、子宫内膜癌的保守治疗指征和方法等方面给予梳理。阴道超声、诊刮、宫腔镜下诊刮、病理检查是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方法,80-96%首选药物治疗。陈教授表示,对于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推荐激素治疗;对于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推荐曼月乐治疗。


陈倩教授:妊娠11-13+6周超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陈倩教授分享了妊娠早期超声评估胎儿结构。无论是高危还是低危人群,中孕期均是进行胎儿结构评估的标准时期。早孕期胎儿解剖结构的评估和异常的检测为更早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随着有效阴道检测的出现,11-13+6周NT非整倍体筛查被引入。11-13+6周可尝试观测胎儿结构,如双眼和晶状体、眶间距、颈部淋巴、脊柱裂是否为开放型、有无胸腔积液、实性占位、心脏畸形等。


费允云教授:抗磷脂综合征合并习惯性流产的诊治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费允云教授从发病机制、抗磷脂抗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APS合并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抗磷脂综合征合并习惯性流产的诊治进展。费教授介绍抗磷脂抗体诱导胎盘血管床血栓形成,干扰滋养细胞的成熟、移动和侵袭能力。在先兆子痫、胎儿生长受限中抗磷脂抗体阳性率达50%。心磷脂IgG阳性是产科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产科APS的治疗建议孕前加用阿司匹林,发现怀孕即加用肝素/低分子肝素。


孙正怡教授:辅助生育技术与保存生育能力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孙正怡教授带来了题为“辅助生育技术与保存生育能力”的讲座。保存生育能力需要利用辅助生育技术。孙教授详细地介绍了辅助生育技术的类型、适应症、操作过程,精子冷冻、胚胎冻存、卵子冷冻和卵巢组织冷冻。孙教授总结冷冻技术和辅助生育技术是女性生育力保存的基础,胚胎冷冻是最可靠的保存技术。


任爱国教授: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解读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任爱国教授从7个核心推荐、1个个性化增补及增补叶酸的安全性角度解读了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7个核心推荐包括:1.无高危因素的妇女;2.夫妻一方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3. 夫妻一方患神经管缺陷;4. 患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肢体缺陷,或有上述缺陷家族史,或一二级直系亲属中有神经缺陷生育史的妇女;5.患糖尿病、肥胖或癫痫的妇女;6. 正在服用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药物的妇女;7.患胃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的妇女。任教授详细介绍了核心推荐的开始时间、剂量和增补时长,并给出了证据强度和推荐类别。任教授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短期增补叶酸具有明显的副作用。


于昕教授:保留生育力的子宫肌瘤相关热点问题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于昕教授探讨了保留生育力的子宫肌瘤相关热点问题。子宫平滑肌瘤可造成不孕和自然流产、早产、胎盘早剥、先露异常、剖宫产风险、产后出血。一项meta分析显示子宫肌瘤造成宫腔变形的患者接受肌瘤剔除术后的受孕率显著升高。于教授指出多发子宫肌瘤患者的早产风险高于单发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增大在妊娠早期更明显,多数患者产后子宫肌瘤会缩小。是否应该在妊娠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于教授指出需根据个体情况确定。


郑杰主任医师:重度宫腔粘连的处理与生育力保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主任医师郑杰主任系统分析UAE术后、结核感染后、孕中晚期引产后、子宫畸形、二孩时代和转诊患者的宫腔粘连的原因,并给出有效的应对措施。UAE术后,内膜因得不到足够的血供而地图样剥脱。郑主任建议谨慎行UAE术后。针对结核感染后宫腔粘连,郑主任建议患者重视原因不明的月经量下降,尽早排除子宫内膜结核可能。郑教授强调宫腔就像迷宫一样充满挑战,需要术者有强大的识图能力,尽可能降低对残留内膜的损伤。


林青教授:剖宫产后的长效可逆避孕措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林青教授介绍了剖宫产后的长效可逆避孕措施(LARC)。为了减少母体、胎儿和新生儿的不良结局,WHO建议至少活产后24个月之后再次妊娠。林教授指出生育间隔大于2年,可避免30%孕产妇死亡率,可避免10%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因此产后避孕非常必要。林教授介绍了LACR的种类和功效,并对比了剖宫产后和顺产后不同时期放置IUC的脱落率和效果。


王晓晔教授:子宫内膜病变与助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晓晔教授从病因、高危因素、发病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了子宫内膜息肉治疗和助孕。王教授指出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可以改善自然妊娠率。研究显示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接受IVF助孕的间隔时间对助孕结局无影响。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不影响胚胎移植妊娠率。


【闭幕式】


刘欣燕教授主持闭幕式


大会主席刘欣燕教授做闭幕式总结:感谢领导们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同时也感谢学员们的热情参与与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至此,为期两天的妇幼健康研究会生育调控学专委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圆满落幕,期待明年相聚!


【主持风采】



【会场花絮】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