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每2年一度的东方妇产科学论坛在上海如期召开,今年的第三届会议感染分论坛都有哪些亮点呢?小编为大家盘点了两天精彩的内容。生殖道感染和微生态、HPV感染和阴道镜、女性性传播疾病三大板块,权威的专家阵容开启了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的新篇章。



福利时间

错过时间没有机会参会的老师也不用担心,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的合作媒体,为大家准备了感染分论坛“线上”“线下”精彩课程福利!59~139元不等,让您足不出户也能够有亲临现场的学习体验~


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感染论坛课程】



洞悉微生态之精



廖秦平教授:阴道微生态的研究热点和理念更新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带来了“阴道微生态的研究热点和理念更新”的专题报告。廖秦平教授从微生态系统是人体的有机组成讲起,对皮肤、口腔、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及泌尿道各个微生态系统进行了细致的讲述。继而讲述了人体微生态组研究技术标准,并着重讲了关于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从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内分泌调节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廖教授讲解了阴道炎治疗的三阶梯,强调了女性微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及前瞻研究,值得各位妇产科同仁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安瑞芳教授:阴道微生态、HPV感染与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瑞芳教授带来的报告是“阴道微生态、HPV感染与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首先,安教授从伦理角度定义了何为微生物失衡以及菌群失调分度的评价系统。其次,阐述了近年来的新观点:BV与HPV的感染有相关性;持续HPV感染,除了自身免疫力外,阴道微生态失衡,也是影响HPV清除率的因素;女性阴道的优势菌群乳杆菌发挥着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最后,安教授通过分析近年的文献,总结自己主持的临床试验结果,为HPV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隋龙教授:混合性阴道炎的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对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难点与对策作了专题报告,隋龙教授从阴道炎诊疗状况回顾、混合性阴道感染的现状、诊断及检测新方法、诊断与治疗难点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生殖道感染是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混合性感染的现状是发病率高、漏诊率高、复发率高。其诊疗难点是大约37%的混合性感染患者未见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导致诊断不准确。隋龙教授讲述了混合性阴道炎的现有诊断方法:阴道炎五联检测法、双抗体夹心法、NAAT和基因组学诊断方法。隋龙教授认为,对混合感染实现有效治疗的前提是对每种阴道炎进行精确诊断。


刘朝晖教授:RVVC诊疗:困惑与挑战(基础到临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朝晖教授从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宿主防御机制两个方面,自分子生物学方法层面到细胞学层面详细讲解了外阴阴道假丝念珠菌病(VVC)的发病机制。生动的讲解了微生物的毒力影响因素,包括真菌形态转换、新概念White-Opaque相的详解等。刘朝晖教授通过微生物因素及宿主情况两方面提出了RVVC发生的五大可能原因,强调了在VVC药物管理上的重要性,并汇报了自己及研究生最近完成的动物实验成果:从病原学、免疫组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强调了相关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刘朝晖教授的汇报为RVVC的诊疗带来更深层的思考,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思路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启发。



解析HPV之惑



薛凤霞教授:后疫苗时代 宫颈癌筛查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凤霞教授主要从宫颈癌现行筛查方法与策略、HPV疫苗的前世今生、以及疫苗接种后宫颈癌筛查存在的困惑与挑战三方面进行了汇报。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学筛查、HR-HPV初筛以及细胞学联合HR-HPV筛查。薛凤霞教授提出,随着HPV疫苗的推广,接种HPV疫苗后,HPV16/18阳性感染率下降,因此以单纯HPV16/18分型检测的初筛不再适合。薛教授认为,后疫苗时代,HPV检测更适于筛查,细胞学检查更适于分流,后疫苗时代筛查的合适起始年龄,安全间隔及如何整合疫苗与筛查策略,仍需更多研究。后疫苗时代,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宫颈癌筛查策略仍有待探索。


耿力教授:中国妊娠期宫颈癌筛查及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耿力教授从妊娠期宫颈癌筛查及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入手,简要介绍了我国妊娠期合并宫颈细胞异常的现状,继而讲到了妊娠期宫颈癌筛查目的,同时给出相应的筛查建议,特别指出检查时间应于孕前或第一次产前检查。妊娠期子宫颈癌筛查主要采用以宫颈细胞学为主的筛查方法,且在整个妊娠期不会对母儿构成威胁。耿力教授详细介绍了妊娠期宫颈癌检查结果,同时系统地讲解了异常细胞学结果相对应的管理方法。耿教授特别指出,妊娠期宫颈细胞学诊断的难点在于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对宫颈细胞的影响,所以应充分考虑激素水平改变带来的生理性变化。最后,对于妊娠期异常宫颈细胞学的转归,耿教授表示,此类疾病转阴率较高,多数宫颈细胞学异常可在产后6周恢复正常。目前,我国对于妊娠期宫颈癌筛查的普及率仍待进一步提高,期待各级医院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陈飞教授:后疫苗时代阴道镜实践将面临的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飞教授从“后疫苗时代”的定义入手,简要介绍了HPV检测与疫苗,包括FDA批准的HR-HPV检测方法及检测指征,HPV疫苗研发上市历程,重点介绍了我国关于HPV疫苗接种推荐及201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二价HPV疫苗。同时,通过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介绍HPV疫苗接种减少宫颈癌前病变发生率。最后,陈教授从美国宫颈癌筛查指南的制定过程及2017年ASCCP阴道镜检查标准入手,介绍了后疫苗时代阴道镜面临的问题。问题包括由于HPV基因型不同,阴道镜下特征也有所不同,随着HPV疫苗的普及,阴道镜评估在后疫苗时代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HPV疫苗虽然降低了HPV16/18相关病变的发生率,但是在阴道镜检查评估中病变不明确或者病灶较小的发生率升高,增加了评估困难,因此,如何在后疫苗时代提高阴道镜检查的准确性是当前亟待结局的问题。

 

姜世勃教授:HPV感染清除机制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姜世勃教授自浅入深地讲解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子机制以及HPV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从人体HPV感染的自然清除分子机制、细胞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谈到HPV感染的免疫治疗---干扰素。从预防性疫苗谈到最新HPV治疗性疫苗的研发思路以及最新进展,更是谈到了新热点HPV的基因治疗。姜教授的演讲使我们对于HPV感染及感染相关宫颈癌发病的分子生物机制有了更深入透彻的了解,他的成就更是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成功案例,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钱德英教授:2017ASCCP阴道镜指南:经验与不足

广东省人民医院钱德英教授首先介绍了ASCCP制定的美国阴道镜现状,2017年ASCCP阴道镜检查新标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回顾、社会调查、征询公众意见及专家共识四个方面,ASCCP认为阴道镜检查应基于风险采取不同操作时间,其检查目的是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风险源于阴道镜转诊原因和阴道镜所见,而阴道镜转诊主要在于筛查异常。随后,钱教授介绍了多点活检的理由和证据,研究显示,单点活检可能会漏掉1/3的宫颈癌前病变,若活检点从1个增加到2个,可大幅度提高CIN2+的检出率。最后,钱教授对于阴道镜的学习给出几点建议:应将临床资料全面综合分析,缜密的图像判读,重在临床思维的决策,努力打造我国质控好的阴道镜检查。

 

武俊青教授:性教育与HPV的感染:不得不说的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武俊青教授首先强调了对于HPV感染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在意识上以及性行为管理上仍有待加强。在对HPV感染定义以及疫苗的重要性略提一二后,对HPV感染及宫颈癌疫苗引发的相关性教育的思考这一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就HPV感染而言,要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尤其是避免危险性行为,并提倡坚持/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生动形象的向大会普及了男用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强调人工流产仍有较多的原因在于安全套滑脱、破裂等。武俊青教授近几年向国内引进了女用安全套,并在大会上邀请其他专家配合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该类型安全套。武俊青教授对于性教育的思考与经验分享提高了大家对于性行为的正确认识、以及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李双教授:智能化、大数据对宫颈癌防治带来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双教授首先介绍我国的宫颈癌防治现状,主要是缺乏长期宫颈癌筛查的循证医学证据,缺乏统一的诊治规范标准,缺乏宫颈癌防治的动态分析等。因此,智能化、大数据对宫颈癌防治的指导和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接着,李双教授简要介绍了由马丁教授带领建立的中国宫颈癌万人数据库。基于我国宫颈癌早期、年轻患者比例明显增多,加强早期预防措施锚定精准医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筛查策略,标记宫颈癌易感高位人群亟待开展。李教授通过介绍宫颈小细胞癌HPV整合模式及组学研究这一案例详细介绍了智能化、大数据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剖释性传播疾病之解



周平玉主任:梅毒对女性的危害

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性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周平玉主任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梅毒对女性的危害”。报告中,周平玉主任通过分享临床中遇到的梅毒典型病例,非典型患者的图片、视频,以理论和临床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的介绍了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特异表现及治疗方案。她强调了梅毒早发现,早诊断的重要性。对于妇产科医生,应特别重视母婴传播的阻断。最后,周主任对诊疗药物的选择、孕期药物合理应用做了详细的指导及注意事项的解读。


卢洪洲教授:HIV母婴阻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卢洪洲教授从HIV的背景、WHO的建议:愿治尽治、母婴阻断治疗现状、孕期保健以及青少年预防HIV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卢教授提出,HIV感染的孕产妇在孕期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优先选用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对于HIV和HBV双重感染的孕妇,TDF是首选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之一。分娩过程中继续抗病毒治疗或预防应用抗病毒药物,产后自愿选择婴儿喂养方式,分娩结束后,母亲和婴儿继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婴儿感染早起诊断检测、随访,需要时给予治疗。卢洪洲教授指出,应对青少年提供友好型服务,为其提供安全套和有效避孕工具以减少HIV的感染。


刘杨教授:支原体感染的诊疗新认识:抗生素该用吗?

对于支原体感染,是否需要治疗?,复且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杨教授在感染论坛上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刘教授从支原体的研究历史,支原体定植于人体的部位,支原体的检测方法,支原体的致病部位及治疗的指征多方面来阐述。他认为,支原体种类繁多,但是致病的是为数不多的几种 ,同时健康人群也能分离出支原体。所以,临床工作中要改进检测的方法。建议使用特殊培养基+典型菌落形态十菌落计数方法或者采用PCR技术检测。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同时需重视夫妻双方的治疗。规范支原体检测及诊断,避免过度治疗,减少耐药的发生。


【席晓薇教授与刘建华教授分别作论坛总结】



在本次论坛中,妇产科在线还就“妇产科感染诊治未来的发展趋势”采访到感染论坛坛主隋龙教授,聆听大咖经验,解读妇产科感染诊治原则,精彩内容,请关注妇产科在线后续报道内容!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会务组审核后发布。最后,特别鸣谢各个论坛的通讯志愿者们及时提供简要文字小结,他们分别是:史颖莉,李雪莲,李昕;并同时感谢上海玛瑞莎摄影有限公司全程提供摄影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