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第13届WCE中,来自北美的3位教授作了题为《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标记物的潜力》的系列讲座。


首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Linda Giudice教授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延迟诊断很常见,平均为9.3年;初诊于妇科专科能相对较早诊断,但是也需要7.6年左右。其主要原因包括不理想的就诊条件、被误认为正常的月经、家庭和朋友对月经的态度、不连续使用口服避孕药能获得短暂的症状缓解、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没有严重症状时无手术意愿等等,尤其是缺乏非侵入性的标志物。来自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的Warren Foster 教授认为最理想的标志物是基于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可以包括血液、尿液、子宫内膜组织等样本,着眼于蛋白、基因表达、miRNA、神经网络等各个层面。但是,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言,依然存在诸多挑战。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类型、分期、分级,疾病存在于不同部位、月经周期的影响、不同的疼痛类型及其严重程度、是否合并不孕症、有无其他合并症、使用的激素和药物对诊断的影响等等均对标志物的寻找带来困难。目前超过100个生物标志物用于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包括最常用的CA125, 但是准确性均很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想标志物希望是可重复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效易得,有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有良好的疗效预测和疾病预后评估。耶鲁大学的Hugh Taylor教授阐述了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准确性的两种策略:1. 整合已知的低效指标联合使用以获得较好的评估价值,2. 应用组学技术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分子印迹。目前,还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单独理想指标,主要该疾病是非同源、多因素的作用结果。对于血浆标本,多参数分析显示annexin V,VEGF,CA125,妊娠相关蛋白等的敏感性为81-91%,特异性63-81%;miRNAs的研究中显示miR-125b-5p和miR-3613-3p具有较显著的改变。同时也讲述了孕激素受体和芳香化酶预测治疗反应的价值。在目前各国指南中,影像学诊断手段无法替代手术诊断的情况下,三位教授认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生物标志物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寻找到在筛查、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有效指标,指导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过程。


来自荷兰的Mianne Van Kessel总结了1000余例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应用于不孕妇女的研究,对该术式的适应症、禁忌症做了规定。对比分析了双侧输卵管的状态和粘连情况对术后ART的干预与否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而且手术的并发症为2.5%。讲者认为该手术方式实施于后穹隆无病灶、子宫活动度好、无严重后倾后屈、无既往手术史的不孕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下一步将开展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随机对照研究。


有关疼痛机制研究的探讨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Jennifer Brawn报道了慢性盆腔痛对中枢的影响。26个罹患慢性盆腔痛的患者(合并或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腹腔镜手术前2周内行头颅MRI检查,同时对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进行评分,分析疼痛时间和抑郁、焦虑评分的关系。她们发现超过24个月的慢性盆腔痛能导致中枢海马区和导管周围灰质区的改变,这提示临床需要尽早干预慢性盆腔痛。


来自美国的Joe Arosh 报道了应用异体移植小鼠模型,注射人子宫内膜样上皮细胞(12Z-GFR)和间质细胞(22B-RFR),研究EP2和EP4抑制剂使用后36天,采集样本对比分析小鼠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及外周神经纤维分布,DRG的EP2、IL-1β、TNF-α等蛋白表达,疼痛行为的改变,发现选择性抑制EP2和EP4能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和局部神经生长,减轻DRG、脊髓和中枢皮质的前炎性微环境,缓解外周伤害感受和中枢疼痛致敏机制。

特别感谢:以上图文内容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秀峰教授(左一)总结,特别感谢黄教授以及所有现场参会的中方专家对妇产科在线报道的支持和帮助! 


抑那通用心支持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现场报道,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