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018年12月22日,恰是冬至好时节,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专科医师分会及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联合协办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2018中国妇产科研究与发展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

本次会议旨在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研究型医院妇产科临床科研转化,探索妇产科青年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先进医院发展理念的优秀研究型人才,同时为妇产科感染、盆底疾病、妇科恶性肿瘤及妇产科青年医师搭建交流平台。会议分为妇产科基础研究与转化、妇产科医师培养与管理、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研究与转化、盆底医学研究与转化、妇产科青年医师论坛及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研究与转化六个专场,邀请妇产科学界院士及全国著名妇产科临床科研专家、妇产科医学教育专家、医学人文学家及妇产科优秀中青年医师进行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同时成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媒体支持,为您带来精彩的会议报道。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盛况空前,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小平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专家和嘉宾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王建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小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黄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黄守国教授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小平教授 主持开幕式


李小平教授首先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及同仁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隆重介绍莅临本次大会的领导及专家!然后,李教授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此次会议能在交流中精进学识,增进友谊,推进妇产科研究的发展。


开幕式现场


在开幕式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宣读《关于成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的批复》并致辞。随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王建六教授和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分别作大会开幕致辞。他们都对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给予衷心的祝贺!同时作为前辈,他们勉励每一位青年医师,要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机遇,为人生积累能量,为塑造命运的精彩未来而积极奋斗。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的成立,为大家搭建起交流互通、展现自我的平台,希望大家珍惜平台。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王建六教授还希望在座的青年医师们可以把“要把前浪扶到沙滩的座椅上,欣赏他们激荡出的靓丽浪花”。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希华 宣读批复并致辞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王建六教授 致辞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 致辞


※妇产研究发展“新青年”※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于2018年12月21日召开成立大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六教授兼任青委会主任委员,经过举手表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果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科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颖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青、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旭垠担任副主任委员(后附委员会完整名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小平教授主持选举会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郝瑞生出席会议。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颁发证书仪式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张果发表感言




【学术讲座】


※妇产科基础研究与转化专场※


马丁院士:医学临床研究概念与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指出,临床医学研究是指临床医学领域引入科学研究概念,严格设计、测定和评价,从个体诊治扩大群体的研究。它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病因,评价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效果和效益,使临床医学不断地发展进步。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临床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临床医生做临床研究是永恒的主题,与过往相比,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将成为临床研究的主流,因为谁有临床研究的结果,谁就能主导“诊疗”规则。马院士还在讲座中依次阐述了“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临床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和困境、分类法则”、“我国妇科肿瘤临床研究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临床试验设计、实施与管理及现状”等方面内容。


谢幸教授: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现状与思考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通过荟萃资料指出,尽管自新辅助化疗提出后这些年来的实施率在不断上升,但对其质疑也一直不断,其中最大的疑惑就是,RCT显示NACT使晚期卵巢癌满意的手术率上升、手术相关并发症减少,而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改善。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即NACT后的R0或R1并不是真正的R0或R1、NACT导致的耐药抵消了其带来的生存获益。那么,临床医生该如何在PDS和NACT-IDS之间权衡,使患者最大化获益呢?谢教授认为这取决于治疗前的“评估”,同时对影像学、腹腔镜等评估方法给予比较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就卵巢癌新辅助化疗而言,其总体趋势指征逐渐放宽(尤其对老年或IV期患者);治疗前评估能否耐受手术和能否满意切除是新辅助化疗的关键,而治疗后的生存获益(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黄健教授:人类基因组变异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分子变异与宫颈癌预警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黄健教授主要讲解了系统生物医学、宫颈癌与分子变异及医学大数据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系统生物医学是以临床医学中的重大需求为切入点,把人体视为完整系统,采用多组样技术,获取生理/病理相关的分子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整合信息,建立模型,系统地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诊断/治疗/预防的新措施,存在获取信息、信息整合、完善规律三个层面的科学问题,识别分子变异是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我国宫颈癌形势严峻,且目前面临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明确诊断已发癌症、有效治疗各期肿瘤及分层管理各类人群五大防治难点。黄教授结合试验研究从HPV整合与宫颈癌、宫颈癌与基因突变、宫颈癌与5mC/5hmC、免疫组库及应用四个角度解析了分子变异在宫颈癌防治中显示出的价值。


张小为教授:人类生育力下降机制与保护保存——人类生育力现状及相关问题思考

WHO认为:生育力下降已经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并列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三大疾病,给社会、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小为教授在本次讲座中,首先指出人类育龄人群生育力呈下降趋势的现状及生育力下降的核心——生殖细胞数量、质量的下降。其次,对影响人类生育力的内外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给予生动讲解。此外,张教授还讲到我国育龄人群生育力低下问题日益凸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防护生育力下降,保持育龄人群良好生育力,对于社会稳定人口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在精彩的学术讲座之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还分别为大家带来题为“高危HPV持续感染干预新方案”和“APTIMA HPV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策略”的专题讲座。


※妇产科医师培养与管理专场※


刘晓光教授:立诚信心 正科研行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刘晓光教授借用苏轼杜撰典故蒙考官的史鉴以及《Tumor Biology》撤稿、“心脏干细胞”造假案例,揭示了古今中外总是存在一些学术不端的现象,由此引申出科研诚信的含义、意义,并对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不当行为等科研诚信问题的含义、产生背景和危害给予阐述。另外,刘教授还提出避免出现科研诚信问题的四大原则,即明确自身定位,提高荣誉意识;锤炼意志,及时化解心理压力;提升科研能力,构建科研思维;关注科研细节,诚实开展科研。同时,还要避免“数据收集”、“图像处理”、“文献引用”三大雷区。最后,刘教授分享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的主旨——提倡良好的科学实践,防止学术不断行为,比揪出少数已经出轨的人更重要。


徐丛剑教授:CA125的相关研究与转化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开篇用两首诗的中英互译及谐音后产生的新的释义,对“转化”给予生动的解释,进而引入肿瘤标志物的概念,指提示或反映肿瘤存在、发生或病情进展及肿瘤细胞特征的可探测物。CA125是最重要的卵巢癌血清标志物,但特异性较低,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良性疾病中也显示增高。通过研究,发现CA125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粘蛋白,因此多年前,徐教授曾提出不同的疾病是否会存在糖基化修饰差异?进行CA125糖基化检测是否可以改善卵巢癌的术前诊断?并从高度糖基化HCG试剂盒中的得到启示,联合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终于取得瞩目结果,目前,基于研究的CA125糖基化试剂盒已经问世,在卵巢癌的诊断及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汪辉教授:临床医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汪辉教授首先阐述了临床医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现状、科学研究的意义、临床医生做科研的必要性、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间的相互联系、医院排名与科学研究、中国医院科研能力排名、当代临床医生的新标准、医学科学研究类型等方面内容。其中,科学研究是提升学科进步的关键途径,整合科研资源是科学研究必备神器,阅读文献能培养科学思维。那么,如何进行临床研究呢?汪教授例举临床研究实例从选题、执行、总结三大环节给予解答,从中还对真实世界研究的由来、意义、流程等相关问题给予解答。在讲解医学基础研究时,汪教授还指出高通量组学为现今的基础研究带来机遇,且多组学一体化研究方案十分重要。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研究与转化专场※


梁志清教授: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治疗——历史、现状与反思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梁志清教授荟萃国内外文献数据、结合个人团队研究,对子宫颈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子宫颈切除、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单孔腹腔镜治疗子宫颈癌等方面给予系统阐述。面对相关的文献报告,梁教授进一步反思后,认为应该特别关注无瘤技术,并分享相关经验,如腹腔镜完成淋巴结切除及宫旁组织的离断后,可经阴道切除子宫,避免全腹腔镜下子宫颈病灶组织因举宫而脱落并遗留腹腔;采用简易举宫,避免阴道上皮损伤所致的肿瘤细胞种植等。


魏丽惠教授:探讨大数据下的科研思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指出当前信息时代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且大数据在生命医学的应用逐步扩大。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对人类疾病的诊治研究带来巨大贡献。而大数据对癌症的治疗也产生巨大影响,大数据时代收集的大量信息,正在改变我们对待癌症治疗和预防的方式。在妇科,基因组学-大数据对临床治疗常规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定妇科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依据方面。魏教授举例HPV疫苗的研究数据、子宫内膜浆液性癌中EIC的研究、卵巢癌中BRCA基因的研究数据等形象讲解了基因组学-大数据对临床治疗常规产生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从大数据到真实世界的研究,从而认为大数据将引起未来医学模式的变化,但大数据下应如何重塑医疗的未来等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吕卫国教授:宫颈癌筛查与干预新技术及方案的研究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吕卫国教授介绍了宫颈癌筛查与干预新技术及方案的研究的背景、内容、目的等。其中,项目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适宜宫颈癌筛查方案的建立、基于宫颈脱落细胞分子标记物筛查新技术的研发与验证、基于分子的癌前病变“无创”干预的研究。通过任务分解,吕教授团队主要负责“基于RNA分子标记物筛查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研究,此研究分为两部分:“正常宫颈、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中的miRNA表达”和“miRNA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在HPV阳性妇女中分流价值的比较”,同时他们还完成“高通量miRNA检测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价值的临床评价”的研究。


张国楠教授:卵巢癌紫杉醇耐药与精准化疗转化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指出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PDS联合术后化疗和NACT-IDS联合术后化疗,TP方案是主要的化疗方案,但卵巢癌的个体差异或卵巢癌细胞的异质性对TP方案的客观反应同时存在明显差异。复发、转移是严重影响卵巢癌患者治疗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化疗耐受或抵抗是卵巢癌复发、转移的始作俑者。张教授团队以紫杉醇为切入点对卵巢癌细胞化疗耐药进行研究,发现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TLR4/MyD88信号通路的表达及临床预后的关系,从而提出基于TCGA和My88分型的EOC个体化治疗策略。


翟晓梅教授:临床研究:伦理学视阈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翟晓梅教授首先阐释了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面对的不同伦理问题。然后,翟教授通过对生物医学研究合理性辩护的讲解,指出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试验的设计要有最好的质量保证和最严格的控制,包括严格的伦理学标准,这是绝对必要的。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伦理委员会历经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委员会两个不同类型,两者工作范围和性质不同,且通过全国范围内的伦理审查,发现不同地区的伦理委员会的制度化建设比较好,但存在能力差别,因此她呼吁伦理审查的一致性。最后,翟教授还对创新疗法、常规医疗、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讲解。


刘哲教授:知情同意与信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哲教授讲到,通过资料检索和社会案例报道,可以发现当代医患关系依然沉重,对此国家也出台了治理的相关重要举措,而目前医患关系的流行性观点主要是:医患冲突源于医患互信的缺失,医患互信的缺失源于医患双方各自的失信,因此,改进医患信任关系的治理选择是提升医患双方各自的诚信,并认为知情同意机制可以构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刘教授在讲座中主要围绕知情同意、医患关系中的信任、个体自主、重新思考知情同意机制四方面展开全面阐述。  


母双教授:伦理审查申请及知情同意书的准备

2016年10月2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作为伦理审查的依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母双教授首先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从“临床医疗”到“临床研究”的角色转换、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含义和关系给予阐述,然后指出临床研究应体现尊重原则、有益/无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其中,知情同意是尊重原则的体现,对风险/受益的评估是有益/无伤害原则的体现,选择受试者的公平程序是公正原则的体现。此外,母双教授强调要对研究做好分类,然后分类别进行伦理审查申请,并对伦理审查的类别、审查方式、流程、知情同意书的准备和审查等给予系统讲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孟元光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四方面展开阐述。其中,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体现:2018年里医疗圈人工智能的大事件(美国加大与谷歌研发新型神经网络,深度“描绘”细胞结构;英美联手研发出新人工智能设备,提高胚胎孕育的成功几率;日本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定位胃癌部位等),AI与手术机器人/远程协同系统,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智能医疗平台,IBM watson系统,AI在医院物流领域的应用。而AI在目前妇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远程会诊及手术、人工智能宫颈癌实时筛查技术(TS)、AI用于卵巢癌预后预测模型等方面。


王志启教授:子宫肿瘤SLN示踪及多中心研究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志启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与系统淋巴结切除相比,子宫肿瘤SLN有如下益处:减少不必要的系统淋巴结切除,增加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机会,提高低体积转移的检出率,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目前的SLN定位示踪剂包括染料类、放射性核素、荧光三类,三种示踪剂各有特点,通过荟萃文献,发现不同示踪剂的检出率、敏感性、NPV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示踪剂的临床应用效果,王教授团队开展两项多中心研究,即《比较不同淋巴结示踪剂方法在发现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比较不同淋巴结示踪方法在发现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并对两项研究给予介绍。


【主持风采】




【会场花絮】



【晚间快乐时光~】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名单


主任委员:王建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兼任)


常务副主任委员:张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委员:

李科珍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李  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王颖梅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  青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旭垠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青年委员64人(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蔡慧华,陈诚,陈锰,董阳阳,顾圆圆,郭海燕,郭洁,韩雪川,贺芳,黎柳明,李佳,李科珍,李娜,李妍,李艳辉,李圆,李源,栗宝华,梁炎春,梁竹巍,廖琪, 刘西茹,刘小春,柳鑫,龙启芳,卢文华,孟燕,彭艳,任芳,任莉,石永云,宋耕,孙艳,田其芳,佟晓晶,王菲,王建六,王慰敏,王心,王颖梅,魏顺英,魏蔚霞,魏振彤,吴栋才,肖兰,徐文治,闫志风,于云海,曾雅畅,张春燕,张果,张敬坤,张静(北京),张静(海南),张宁,张青,张晓莉,张旭垠,张云,赵丹,赵建国,赵书君,周丹,朱熠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会务组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