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国”千年辉煌、百年伤痛,六十年复兴崛起

 

中华文化是中医文化之根,根深叶茂。而今中医(药)学严格说来已无法简单地称之为传统医学,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浓郁特色的、己形成文字系统的一门独特的原创医学科学,今称为中医学、中药学,以区别于西医学、西药学。

 

一、中华民族文化馈宝——原创中医文化历史辉煌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医学文化绚丽多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多数地区医学还在蒙昧时期,医学受着宗教控制,医学解剖人体绝对禁止,可以说还处于鬼神治病时代,而在中国,约在3000年前,已有原创医学构架,已经逐步地形成了今天中国独有的原创中医学思维、理论和方法,并逐步分化为医学、药学各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为我国历史上迎来若干个太平盛世、几度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是在中国文化长期垂练中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汲取各时期的哲学、文学、数学、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知识传承和发展起来、集成了她的新层面一一“整体论”、“系统论”和“平衡论”哲学思想,是中医药学的精髓与灵魂,有力地指导着临床思维和医疗实践。中医理论架构、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历代皆有长足发展,成就辉煌,皆为中国独有,充溢着我国人民的智慧,真真确确是在几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一门原创医学,独创一帜步入医林,随时代发展而前进。世界上还没有那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有像我国的中医药学如此独特,集成哲学、人文医学为一体的原创的医药学体系:

 

(一)原创独特的医学基本理论

 

基本论是人与自然界“天人合一”,人体的生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形和外感内伤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这一特殊感应传导系统,将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联络起来,故一脏有病将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机体整体。人体健康与罹病,中医学归结为:①外在自然界通常有“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变化,人体一般都能适应,即所谓“天人相应。倘“六气”太过,即为“六淫”邪气,正气不足者易受熏染,形成相应的“外感疾病”。②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太过,或痰饮、瘀血等内在因素,或饮食劳倦等影响,每令相应脏腑经络引起“内伤疾病”。③疫疠、虫积、痰饮、瘀血、外伤等。

()    原创独特的临床诊断论

诸种疾病,应用“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手段,按“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多种辨证纲领,判定疾病之属性。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二焦等辨识多种传染病、急性热病证。按此独特的中医诊断体系进行临床思维,归纳衍绎,综合判断,进行辨证辨病。

(三)原创独特的论治法则

据辨证,确立治疗法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等)、遣方和用药,因人、因地和因时制宜施治于相应病证。中药组方、针灸、推拿亦复如此。

(四)整体、系统、平衡统领识病全过程

中医学认为:健康人体的生命现象是阴阳的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阴阳失去动态平衡则便罹病,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亢则害、承乃制”,“补不足、损有余”,“阴阳无谬”,“治焉有差”等治病理念,深刻地体现了古老的中医学所蕴涵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平衡论”的先进思想。

(五)医学分科历史最早

早在汉代就有了医学分科,逐渐形成内、儿、妇、产、外、骨、针灸等一级学科,温病、瘟疫、伤科、脾胃、痨瘵、症瘕、痘科等等专科专病,分类符合临床实际,并有相应的专科书和各种本草学、方剂学、炮制学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医药著述汗牛充楝,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未见有如是众多的医药著作遗产留给后世,其中不少如《神龙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等流芳千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医者没有迷信邪说,强调科学实践至今视为经典。如成书于秦以前的《神龙本草经》载有“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在十五世纪的欧洲有医者解剖死后人体被判死刑,而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人体解剖试探:“丈夫八尺之士死后剖而视之。”

(六)原创的众多中医药成果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众多医药著述是中医文化的巨大成果,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己入《世界记忆名录》;不少事实说明中医药临床疗效独特(本书文中多处将有专项提及),此仅以肝炎和艾滋病治疗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迭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对比,其结果为0.05%:11.7%,亦即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艾滋病一21世纪瘟疫。从发生显性感染算起,平均寿命9个月,死亡率100%。20044月报告,我国感染者近100万人,患者8万人,流行趋势居世界第14位,亚洲第2位,病毒感染以年40%速度递增,处于暴发流行前廊,形艺严岭。中国中医科学院昌维柏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去非洲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宝贵治疗经验,其成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2004 108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科技部中医战略专题组,先后去艾滋病高发区河南上蔡县10余次,调查中发现有的患者已用过唯一治艾滋病西药“鸡尾酒法”,应用条件限制严格难予掌握,预期“治愈率”40%,且须终生服药。特别是患者用药后40%有难以耐受的毒副作用,表示“宁死不愿再服”,中辍治疗。新近发现有新产生的病毒亚型耐药株,更无办法。民间中医自费送药治疗近600例艾滋病患者,用中药治疗无毒副作用,三五天内普遍能吃饭,腹泻消失,1个月后可参加体力劳动。一般服药13~23天,用药最多9个月~1年即可停药,无需终生服药。中药费用约相当于西药3个月到半年的费用。用中药很多人病情很快好转,恢复或基本恢复了健康。卓越疗效,得到国务院研究室、科技部调研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河南省科技厅有关领导及专家联合反复调查后形成的《关于河南省利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情况的调研报告》中证实: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良好效果出人意料”。“患者普遍得到有效救治,反映良好。一些患者很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甚至开始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大部分接受调查的患者,己很难从外表看出任何患病症状。”上蔡县艾滋病防治与关爱办公室冯主任说,美国自然基金会专家到此宣传:艾滋病可防不可治。通过中西药在上蔡使用对比,他认为,只有中医才能解决艾滋病问题,因此他们现在宣传:艾滋病可防也可治。前后简单两句话,说明了很多问题!援助赞比亚“民间大使”田圣勋医师花费20余万美元之巨,研制出治疗艾滋病有卓效的中药艾可扶正片,治疗河南上蔡县146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39Al-82A6%:相继在河南重点地区又治疗HIV感染者和患者千余例亦佳。种种可喜苗头预示着:中医中药极可能是艾滋病等疑难病症的最佳克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成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制定工作计划,相继对豫、冀14省区3600 余名患者免费中医药治疗。正如中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指出:中医药的原创优势,不仅使我国能够在该领域中确立长时期的领先地位,而且有可能将这种领先优势延伸到基础学科、生命科学和信息等领域。中医药数千年的实践程序和形成的独特理论,证实了中医药不仅具有分科的知识体系,而且有综合各科的理论纲纪。历代医着汗牛充楝,致力发展自身的医学体系,切不可等同于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从进步的多元化观点来看,世界上不能仅承认一个西方医学,不能因为有西方医学而始终将中医学放在传统医学层次上,这就很难正确体现它的医学地位、性质和价值。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理论体系各异,但目的一致,各用其长广为人群健康服务。也可以说中医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体系,而是集成的知识体系。发展中的中医药不能因它不同于西医学就只能简单地划归为传统医学。

“中医大国”千年辉煌是民族的骄傲。

二、回顾百年历史(1840年至1949年),为何中医受尽挫折

民族的历史悲剧造成了中医的伤痛、损伤了“中医大国”形象。反向搜寻历史,1840 年英国侵华的鸦片战争轰塌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掠夺我国价值连城的大量文物和金银财宝,还得割地赔款,中国迅即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洋枪洋炮进入中国,列强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不仅带来天主教、基督教,也带来西方文明。一向以“中央之国”自居的中国人士还来不及有所思想准备,西方科学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如潮水般顺势涌来。国外列强盯着这块地大物博的土地,欺而欲夺,包括战争掠夺、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的影响、市场的占领、经济领域的垄断等。列强掠夺中国大]大量财富后,又以世界“救世主”的姿态,借传教、传播“先进”文化、办学(包括医学院校)、办医院等为名,大势宣扬西方先进,嘲笑中国人落后。同时为殖民的需要,1906年美国退还一半“庚子赔款”1160万元,作为增派留学生赴美的费用,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渡洋求学,从封闭中走出来眼见海外世界,深感当时的中国落后而自愧,不少有识之士奋斗学习,要科学救中国,形成了所谓新学思潮,同时负面的也滋生了崇洋和科学主义思想,逐渐在某些科学文化界和国人中泛滥至今,流毒非浅,随着鸦片战争的侵略,西方文化侵入,西医也进入中国,从此国人称自己原创的医学为中医,西方来的医学为西医。由于当时国弱民穷,科学得不到发展,医学更是薄弱,从此西医药成为了我国的主流医药,便有称中医为旧医,称西医为新医。中医药受到严峻的考验和挑战。20世纪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冲击的首先便是“不科学的中医”,以致中医几经处于被消灭的危境。1914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总长汪大燮发起废除中医,各地中医组成“救亡请愿团”与之斗争,其阴谋终未得逞。北京、上海、成都、江苏、广州等地由当地名中医合作举办多所中医院校,陆续培养了不少人才,中医在挣扎中得以生存。曾经留日学医的余云岫(1879-1954)1916年毕业归国后,以“酷”反中医“鸣世”。他指称“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话都是谎话”(《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第一步》,1917年):中医是“不科学的玄学”,“灵素之渊源,实在巫祝”,所以“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灵素商兑》,1917)。其在《灵素商兑》中诬称中医“灵素杀人四千余年……毒有过于盗贼……无一节可以为信”,叫嚣“旧医一日不除,新医无法建立”,力主“改造旧医,禁学中医,限期消灭中医”。1929年在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悍然通过余氏发起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医横遭扼杀,只缘其疗效卓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医界奋力抗争和广大人民卫护下虽得以生存,但限制很多,处于风雨飘摇,奄奄一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医队伍减员至50万人。再看历史上也有名人权威主张废医的,虽当时尚未形成气候,但影响非浅,如清道光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俞樾(1821~1907),于1879年发表《废医论》,率尔参证《周礼》、《春秋左传》和《史记》诸书,谙于古代巫卜医之并重,逐步衍变为“重巫而轻”,后巫、卜渐衰,医乃盛行,遂以“卜可废”之理,发为“废医”之论,成为历史上主张废除中医的“祖师爷”。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和中医学家,他在1926年所撰《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中言昔人以五行若人之五脏,“妄言生克”,“可以尽废”:但承认中医治病疗效,其在给上海国医学院院刊提名并拟定声明时称:“本刊内容一洗阴阳五行之说,欲以科学解释中医”。又谓:“近世多信远西医术,以汉医为诬,如征效,则汉医反胜”。20世纪初叶,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那场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宏扬“德(民主)先生”和“赛(科学)先生”精神,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汹涌膨湃,难免良绣不分'一些文士把老祖宗传下来京剧、中医也作为“靶子”称“旧剧”、“旧医”加以“横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1921)认为中医药是“纯属臆造的一套似是而非的虚玄话语”。及至暮年他有所顿悟,深感传统文化若“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然为时己晚,此犹孔子“朝闻道,夕死”,诚可贵矣!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陈独秀(1880-1942)猛批中医“不知科学……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为何物也!”,梁启超(1873-1929)因血尿不愈,协和医院误割其无病的右肾,他还为《晨报》撰文维护科学”尊严,声称手术事故“不过偶然例外”,无法因此“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同时尚未忘记“捎带”批判中医是“阴阳五行的瞎猜”。鲁迅(1881~1936)则痛批中医是“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胡适(1891~1962)在《人与医学》该书叙述西洋医学的演变过程)译本序言中写道“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意指中医在医学科学史上没有地位,大有“自惭形秽”之慨。虽然这些都是一时间的言论和主张,但他们的名人效应却影响非浅。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的借名人非议中医的言论拉大旗作虎皮,裹在身上去吓唬别人。其实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些人并非全才、通才和真理化身,更非中医专门家,只凭耳闻目睹或个案亲历,对中医所作评判往往是不全面的,有时还难免杂以个人成见。如鲁迅之父罹病中医未救过来;何祚庥之父罹伤寒被夏某“治”死,是否他们的父亲找中医时就己病入膏肓也未可知,对中医误解之深,成见之大,可以想见。在那样的心理状况下,能够实现刘勰所憧憬的关于文学、学术批评应当“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辞镜矣”的理想境界么?民国初年全国虽拥有中医号称80万之众,但同时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最近南方都市报一篇注目文章“缺席还是僭席”一—民国时期中医纳入教育系统争议始末,分别于2009-7-282009-7-30刊登(著者郑洪陆金国)。作者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揭露了民国时期不接纳中医药进入国家教育体制的实史,读后令人义愤填膺,中华民族的国粹竟遭到民国当局如此歧视。“民国时期不接纳中医进入国家教育体制,中医药界抗议之声四起,教育部一面声称并非歧视中医,一面却明确表示不会给中医药学校立案,这一态度令中医药界志士十分愤概,指出“部颁医药学堂规程,专西遗中,国粹亡,利权失,民生前途,两受影响。”力争教育部增列中医于教育系统之内。当时中医有识之士已经感到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仅以师承和家传形式,虽能得到倾囊相授,但也有墨守一家一派、知识面狭窄的局限。中医成立学校,实为顺应时代的革新之举。为求中医药长远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对中医学术价值的承认,著名中医冉雪峰等提出:“教育部学校课程系统有西医而无中医,致令办此项学校者,无课程矩镬可遵:往此项学校者,无奖励出身可望,是不啻以法律限制学术,为自灭文化之政策。故欲振兴中医,非办学校不可:欲办学校,非加入.学校系统不可。”几次抗议均未考虑接纳中医入教育系统。中医界自然立即再起而抗议,但教育部不予理会,同时还对当时一些有影响的中医药界团体筹办的中医学校严令取缔,禁止各校招生。适值此时卫生部也发布指令禁止中医医院称“医院”,只能称为“医室”。这些限制,迫使全国中医界再而三集会请愿至1940年,在遍地烽烟的一个时空间,当时的教育部在医学教育委员会内成立了中医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医历经约卅年才争取列入到建制化医学教育体制中。”建国前任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是臭名昭著的“废止旧医案”的始作俑者。这就是中医的历史悲剧和几经被取消的历史根源。

三、六十年中医药事业的崛起与复兴

()   新中国为中医带来无限生机

19508月毛泽东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将“团结中西医”制定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1953年毛泽东严励批评当时卫生部某些负责人歧视中医的错误时说:“祖国医遗产若干年来不仅未被发扬,反而受到轻视和排斥,对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未贯彻,中西医的真正团结也未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错误一定要纠正”,在处理繁忙国事中,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及时发现卫生部推行着一个相当严重的歧视、排斥和扼杀中医的政策,已引起全国中医界和有识之士的强烈愤慨和反对。在查明事实真相后,果断地把对此负有主要责任的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贺诚及副部长王斌撤职。从此中医事业开始复苏,中医药受国家保护,为“中医大国的崛起”开辟了新篇章。1954年,毛泽东指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链接库”19541020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发表社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后更名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周恩来题辞:“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继,一批有名望的中医进入各级医院:中医被遴选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肖龙友、叶橘泉和承澹安三位老中医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周总理亲自批准在北京、成都、上海和广州成立四所中疾学院。从此中疾药纳入国家高等教育。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党组关于开展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央政府对中医工作相当重视,当时我国生产的西药97.4%是仿自国外的,上世纪50年代西药97.4%是仿自国外的,成本高,难以满足需要,釆用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乙型脑炎、麻疹肺炎、腺病毒肺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屡获卓效而震撼中外医学界。勇闯西医百余年来治疗急腹症禁区,宫外孕等急腹症。中医正骨秘法和小甲板固定治疗骨折,骨痂形成快,且在避免石膏固定引起肌肉萎缩方面具有优势:枯痔散与挂线秘法用于痔漏疗效明显提高:无私奉献出的季德胜蛇药,成了边防战士和野外工作者的“保护神”:又如心脑血管疾患、急慢性肝肾病、多脏器衰竭综合征、溃疡病、糖尿病、痛风、颈椎病和白塞氏病等大量急难病症,许多西医病因不明或纵已搞清但苦无良药之病症,中医往往能取得显效,起到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作用。仅11(1955-1966年)时间,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不少可喜成绩,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广大中医界人士欢欣鼓舞地迎来了中医事业的第一个春。

(“文化大革命”搞乱中医文化,中医后继乏人乏术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歧视中医的流毒仍然潜在,卫生主管部门对中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医院校办学沿袭西医模式培养人才,西医课内容多,必然成了不该是“主课”的“主课”:忽视中医经典和理论,即使曾推行一段时间“师带徒”,满师多年,工资待遇无法合理解决:中药剂型改革开始走向“西化”等等,中医事业未能得到应有发展。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资深名老中医发现中医工作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以北京中医学院李重人为首的五位老中医教师投书中央,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可惜为时己晚,瞬间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大浩劫一“文化大革命”在神州大地上爆发。昨天还孜孜不倦地从事医教研工作的老中医们'一夜间成为“封建余孽”,“五老上书”被贬为“五鬼书”,他们因此受到种种极不公正的待遇,中医药事业淹没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的口号声浪中,很多名老中医被当“封资修”和“牛鬼蛇神”批斗,监督劳动,有者含冤死去。一些人把中医“形左实右”地简单化为“一根针”、“一把草”,提出“一个月普及中医”,个别地方提出“两周普及中医”,甚至各行各业都可以辨中医班,其结果贬低了中医学术,搞乱了中医队伍,留下的后遗症非浅,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很大破坏,中医工作一片紊乱,进而逐渐萎缩,中医药人员由建国初期50 万人,锐减到1978年的25万人。“文革”对文化道德的破坏、对科学意识形态的搅乱,潜在流毒很深,一时间将古今中医文化、中西(医)混为一潭,中医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乏术等重大问题更加突出。中医事业好不容易盼来的第一个春天就这样短暂地过去了。

(三)改革开放迎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推上历史的断头台,“文革”结束。中医界欣庆“劫后余生”,百废待兴。但是,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存在的大量问题显露无遗,在中医医、教、研和管理工作上有待重整理顺,先后有四川老中医李仲愚向全国人大彭真委员长,广东老中医邓铁涛向徐向前元帅、继与多位全国名老中医联署致函中央,全国人大常委、北京老医董建华院士等数位老中医联名致函中央,卫生部离休老领导吕炳奎向彭真委员长、谭震林副委员长等致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上上下下,为着中医事业的再次复苏不断谋划、奔波和操劳,过中情节,中医界老一辈人士至今难以忘怀。

197897日,邓小平受命第三次复出,在拨乱反正和日理万机之中,邓小平对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建议以中央名义加一仳语转寄下去。”不久,中央拨出4000万元专款支持中医事业,这在当时国家刚从“四人帮”致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中解脱出来不久,的确称得上是一笔“雪中送炭”的巨资!

为保证中医事业有力发展,1986年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两年后扩权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投资建成几个原大区性质的中医临床基地,值得一提的是19842月,四川省率先全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提出“振兴中医”的口号,并以《决定》的形式,从政策、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此,国家卫生部特授予四川“振兴中医工作的先声”称号,号召全国中医药学习四川。在不长的时间里,从统计资料来看,全国有3900 多所中医院,四川省就有180多所中医院,中医院对中医药的发展和学术推进起到舞台和阵地的作用,给中医创造了一个发挥优势与特色的用武之地。各省市县中医院陆续建成10个急症室,中药制剂研创有很大发展,全国性学术交流活跃,陆续推出了一批中医药科研成果。

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极为重视中医工作,1982年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特点,确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所在!1996129日江泽民强调:“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198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医药事业发展有力的保障,中医不能丢,必须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决定把“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胡锦涛主席在第35次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对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明确指示。在200710月举行的中共十七大,胡锦涛将坚持“中西医并重”写入所作报告中。在讨论中,有代表建议为有利于“中西医并重”方针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建议加入“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的内容,中央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在修改后的报告中加入了该内容,体现了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一贯政策。温家宝总理200411月三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批示;2005年为《中医杂志》创刊50周年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学”:在200735日十届五次全国人大会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2008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此后,每年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发展中医药事业昀具体指示。适此,有关中医政策相继颁布,大力开展中医药各项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分管国家卫生工作期间,代表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做了重要指示:2004219日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继承创新,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还特别指示“要起草制定和实行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在中药、民族药的审批中,要制定区别审批西药的标准。”:2007 111日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示:“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要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鼓励发扬中医药“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她亲率国务院20多个部委办局主要领导与会,拉开了“举国体制”、全力支持中医事业的序幕。200764日《求是》杂志全文发表吴仪的重要讲话:《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200777日,吴仪副总理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现行的启动仪式,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药监局、计生委、总后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和中华慈善总会等17部门或单位领导,同中央与首都新闻单位,以及1000多各方面代表参加此盛典。主题是:“传承中医国粹,传递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目的是:“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2007830日吴仪出席全军中医药技术大比武总决赛,并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9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和军队中医药工作的开展:20071128日,吴仪在世卫组织和中国国家五部委(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贯坚持的方针,始终强调要更加注重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 20073月宣告成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协调小组”,组长由吴仪副总理兼任,成员包括20 个部委局或副部委局领导。该机构负责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定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的落实。协调小组在中医药局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督促落实协调小组议定事项,承办协调小组的其他事项,专门破解“中医药难题”。2008125日,即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第二天的讨论会上,代表们建议尽早召开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建议以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或意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服务保障机制:建议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落实好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时,也能够照顾到东部地区,“人才培养要将师承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加强中药材种植的监管力度,争取对中药材种植生产源头的管理”,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中央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采取的最大的支持行动,也就是把“举国体制”进一步具体化。随着国务院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成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医药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和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明显加快,必将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322国务院16 个部门(包括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教育部、国家民委、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人口计生委、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发布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2006~2020年)》。这对我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中医药发展战略,2007521日国务院向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坚持中西医、中西药并重,实现中西医药协调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制定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全面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和名厂、名店、名药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卫生部、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法制办和中医药管理局等18个部委办局联合制订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年~2015年)》。20071112日在卫生部网站发布,其中要求“充分利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养生康复及辨证论治等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开展中医药对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及环境污染所致亚健康的干预研究,提出干预措施。推广中医药保健养生方法,增强人体对环境污染的抵抗力,预防和推迟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形成。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所属(国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民委、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等)11个部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共同推讲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央将拨出巨额资金,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民族医医院和农村民族医院,不断提高民族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准:重点民族专科专病:民族药制剂能力建设:药房建设:常见病、多发病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及老民族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文献挖掘整理:民族医药高校教材编写和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通力合外,全社会支持,切实釆取有力措施,完成好《指导意见》布署的各项工作。

国家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为尽快改变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20081224日中国医药报导,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本年度共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逾35亿元,用于支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网域,据了解,自1986年开始财政部、国家计委每年排近1亿元全国中医药专项资金,近几年中央财政对中医药投入持续增长,2008年超过35亿元的投入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为尽快改变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协调,并在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专项资金22亿元,支持全国159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208所县级中医医院(含民族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支持276所县级中医医院配置医疗仪器装置。财政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11亿多元,用于支持开展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建设、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农村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县级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城市小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以及中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央财政对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大动支持,项目共安排专项资金3100万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图通过中医药宣传现行、普及中医药知识、推进中医院文化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科技部也日益重视中医药自主创新研究,当年度也投入中医药科研的资金超过1.5亿元。“973计划”稳步增加了对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支持力度,在脏腑相关理论、灸法理论、药性理论等方面新增了4个项目:“十一五”国家科书支撑计划新增了“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的示范研究”项目:中医药工业科研专项今年新设立44个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项目计划总投资4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余亿元,将于2009年全面启动建设。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的民族医药,均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在防治疾病中有其特色,建国前夕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已处于濒临灭绝的悲惨境地。建国后,在国家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政策竭力扶持下,截止2006年底,全国建成民族医药高等学校(系)14所,开展蒙、蒙、维、傣、朝、壮、苗等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在校生约1.7万人,藏医、蒙医均开设了博士、硕士学位教育。藏、蒙、 维、傣等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医院196所,病床6885张,民族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18人。民族医药研究所35所,出版涉及19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典籍83部、著作100余部,35个民族发掘整理了本民族医学资料。民族医药企业156余家,通过GMP认证90多家,生产906种成药、药材230种,年销售50亿元。

中央重视,主管部门积极落实,2009年新春伊始,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卫生部长陈竺做了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开创卫生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全面布署了卫生工作,并于2009112日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中医工作是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面贯彻中医政策。

中医事业形势喜人,相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如中医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武汉、沈阳和西安等含“大区”性质的大型中医临床基地,得以分期分批投巨资建设:省、市、县级中医院陆续建立:中医药科研机构有所增加:中医、医教、研成就不断涌现:中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国际上“中医热”再度兴起。

2003年“非典(SARS)”肆虐神州大地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为防控这一人类历史上首次遭遇的新的暴烈传染病,中央下达史无前例的全民总动员令,高度戒备,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及时指示中医介入治疗。中医界未负中央厚望,防治“非典”疗效有如治疗乙一样的出乎意料之好,其重大成就,得到广大人民、政府和WHO的充分肯定。中医药被世人刮目相看。以战“非典”大获全胜为契机,回击“科学主事义”砥毁。

在不断总结和改革中,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法制化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以中医医院等不同形式的城乡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网络,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分,特别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城市小区卫生保健等基层工作中所发挥的中医服务优势和特色,符合国情地方便了基层群众防病就医;在应对突发性公用卫生事件、防治重大疾病方面中医药积极投入作出了贡献: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在改革中逐渐形成规模,培养出的一代名医和大批中医药人才活跃在中医药医、教、研、工、贸、管岗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的挖掘和整理正加紧进行'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也正在跟进。扶持和建立的具中医药特色的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己初显其成效: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未病”理念正在被重新认识和加强,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网域的优势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对中医药的科研正在加强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以能形成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中医药基础、临床以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必须废中医药自身规律进行己提至重要议程;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药民族产业,己成为医药和健康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民众的认同。            

                             

香港回归祖国13来,在特区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中医药事业在立法、规管、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及中医医疗与保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999年特区政府通过《中医药条例》为香港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成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将中医药纳入政府认可的社会服务体系。1998年香港浸会大学率先开办五年制全日制中医药学院,陆续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等也开辨了中医药学院或机构;澳门特区也陆续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有祖国作坚强后盾,港澳台中医工作必将大踏步前进,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中医药在竞争香港高层次科学基金项目能力明显增强,资助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大幅上升。特别是香港赛马会出资5亿港元设立的香港中医药研究院的成立,有力地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香港人才汇入计划较早接受的人才汇入是进阶中医人才,由香港慈善集团东华三院与香港五所大学合作,率先开办了五个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为香港承传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良好开端。目前己陆续增加公立中医诊所,将中医门诊服务逐步纳入香港的公立医院系统。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方兴未艾,为国际化的中医药医疗及科研中心,为内地与香港在中医药网域开展更加务实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蕴涵了巨大的市场潜力,香港中医药事.业肯定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但由于香港百年英制历史的特殊环境:中医流于民间不受政府保护,加之受殖民文化影响,对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影响至今,现有的医疗规定和管理部门的认识还不适应形势发展,尚待持续加强发展力度。  

                                                                                

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空前,建立中医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活跃中医学术,澳门大学成  立了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医学院:《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  关系的安排》(CEPA)为推进粤澳更紧密合作,推动科学发展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特区政府已与广东省政府取得一致共识,将于珠海横琴设立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称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双方将以合资公司形式开发及经营管理产业园,澳门占51%股权,广东省占49%。20121123日在澳门成立了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澳门特区政府,以及中医学术界、中医药名家、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可以预言,中医药走向国际科学话语,两港将具前沿意议。我们希望三地中医药界同仁能够抓住机遇,优势互补,更加紧密合作,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为民众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医药事业再一次从逆境低谷中走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中医界亲切地将这个新的发展机遇期称作“中医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国际上对中医的发展形势十分关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成立的短短5年的时间里,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近200个学术团体,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提高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学术和医药水准。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于20071030日在北京会见王国强时,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传统医药网域取的成绩及对世界各国医疗保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感谢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对发展中医事业做出的政治承诺”。她愉快地回忆起她在竞选世卫总干事期间存取过30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卫生部长希望了解推动传统医药发展的那段经历。“中医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中医药与世卫组织倡导的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标相一致。希望中国继续在本国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时,把经验和体会交流给其他国家,与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分享经验,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彼时,这一彪炳千秋万代的业绩,必将永载人类健康事业的光辉史册。2008年对全球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里程,借世界卫生组织成立60周年之际,在北京召开了首次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来自74个国家的1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察看了中医药在中国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统观上述,我国政府近几年来,特别是2007年起为中医药的发展采取了若干重大战略措施,尤其中央断然密集地用“举国体制”坚定地支持中医和民族医药,在中国和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在2008125日,即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第二天发言中深有体会地说,去年他“参加国家科技专项论证工作时,感觉到很多著名西医大家及其他学科的院士都对中医药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他们对国家重大计划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寄予厚望。现在我国医学的两个重大专项中,中医药都占有相当的份额”。表明中医工作开始迈入第三个发展机遇期。中医药工作更崭新局面之开创,近在咫尺。中医药发展的第三个春天在望,近期关于中医的争论,个别人对中医的诋毁言论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包括社会层面一些智者的反思:能促使政府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医。也“应该认识到中医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包括社会观念、舆论和政府的政策、体制、机制等问题,也有医院的管理、学校的教育等问题。文化的崛起跟国家实力的盛衰息息相关”,所以应当及时“抓住国家崛起这难得的机遇,发展壮大中医事业”。“中医不仅仅是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甚至是符合中国整体发展态”。日前,人们往往把医疗看作一个消费商品,而且对中医文化对中医不信任、不接受,因此,要考虑从教育上去改变人们的观念,包括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中医药工作,学习中医、发展中医。“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必须中西医并重,把中医提升到主流医学地位”。“由于中医在亚健康治疗方面的优势,欧美国家的人非常喜欢中医。许多国家也都在进行医疗改革,想跳出目前的西方医学型态,寻求新的医疗模式。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宝贵财富,应该大力发展”。我们一是要在理念上坚持,二是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方法研究。信息是个整体,和中医的整体论相符。信息化是中医乃至中华文化的机遇。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认识、发展、传承、创新"。  高层专家们从战略高度着眼,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卓有见地的高深见解,再度为“抓住国家崛起发展中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我国独树一帜的医药卫生模式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最本质的成就:

模式是人们在对某事物的认知中概括出的一种基本样式,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新认知,形成了新样式,这就是认识的进步、事物的发展。我国独树一帜的、符合国情的中西医并存、共同发展的医药卫生模式,正体现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自1950年“团结中西医”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列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中西医并存、并重、共同发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事业特色,我国存在的中丢西医两种主体医药发挥两种医药优势,保障了从四亿多人口发展到今天十三亿人口的健康。尽管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但六十年来没有出现过大的瘟疫,这几年世界不少地方发生非典流感、甲型流感等灾情,所谓先进大国亦难控制,在我国却控制在局部未引起大流行:特别在严重震灾、水灾、火灾、泥石流重大灾害后,大力组织中西医人员釆用中西医防疫措施,今未出现大灾后大疫情,比之他国救灾防治伤病措施更为效实,这充分证实我国特色医药餐源在卫生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科学性、大众性(覆盖面大)和优势,尽管还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发展,我们仍应为之自豪。

十分令人振奋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3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紧接着又颁发了两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20093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2009421),(以下简称两个“意见”),对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作了全面布署,“立足国情扶苌,建立我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前提,也是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指示,两个重要文佚明确指出要“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要“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为保障国情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用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了全面的布署。四大体系的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是目前医药卫生界最为重大、最为紧迫的工作。“两个《意见》”是惠及全民的大事,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落实。

 

国务院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工作,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对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型态转变,中医药越来越察看出独特优势”。“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鲜明地提出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明确地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作了本质性的定性、定位,中医药事业是体现我国卫生事业特色的不可分割、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性还不仅在于中医药的本身,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发展我国整个具有特色的卫生事业的需要,这是无可动摇的发展理念。事实证明,中西医并存共同发展提高了疾病的防治,己为世界所瞩目:缘于多种因素导致疾病谱变化,医学序贯由往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换,向生物-心理-平衡-社会-环境-宇宙医学模式的更高层次迅速转变,亚健康、文明病和心身病人群激增,而现代医学乏于良策:人们响往高品位生活,普遍追求养生防病和延年益寿,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肃课题,全新健康理念,而这些正是中医之优势。

溯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医学发展较快,治好许多现代医学颇感掣肘的急难病症,震动了国际医学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先遣人员、《纽约时报》资深记者詹姆斯雷斯顿在北京突发阑尾炎,急行手术后肠胀气但苦无理想药物,经针灸不到半小时满腹胀痛消除。尼克松访华期间,在黑格将军陪同下,亲睹针刺麻醉下成功施行外科大手术奇迹。他们无不惊叹中国对中医的尊重、继承和发扬,回国后撰文、讲演推崇备至,导致新一波世界性“中医热”、“针灸热”不断兴起。受非洲和中东40国吁请,我国派出42个援外医疗队为所在国人民治病:迄今全球每年以中医、针灸和推拿等治病者,占世界130多个国家总人]1/3 以上,海外华人的70%。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患者来华找中医治病者越来越多,中医上乘疗效口碑载道,中外学术交流日趋频密,人员交流(中医出国讲学、会诊,国外来华学习者)络绎于途。尤其应提到的是,我国三位在美欧为中医做贡献,为祖国争光的开拓者。旅美中医针灸专家田小明教授,20多年来手拈小小银针,为数万美国人驱除疑难病症,训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在他的病人中有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及白宫部长以上高官20余人,社会名流(包括美国医生本人)极多,对针灸的良好疗效赞不绝口: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副院长凯珀尔等官员目睹田氏用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神奇疗效,先后把数以百计的病人推荐给他。参议员迪康西尼患颈部神经炎,疼痛到无法低头和签字,经华盛顿特区著名西医治疗久不见效后,慕名找到田小明,仅仅15次针灸就使他神奇康复。迪氏激动地在国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克林顿总统报告,他不仅赞扬中医针灸的疗效和田小明的精湛医术,还特别指出中医针灸在美国国家医疗保健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药监局开会肯定针灸疗效和地位,美国保险公司把针灸破天荒地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老百姓针灸像看西医一样享受保险买单待遇。2001127日克林顿总统曾向田氏颁发委任状,任命他为白宫补充和交替医学政策委员会委员。张绪通(1932-)博士,美国道学会会长、美国明道大学校长、美管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出身名门和名医世家,早年留学美国、日本,获西医内科、哲学、法学三个学位的博士,是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他在世界宏扬道学及道学文化的同时,竭诚宣传中医中药,他认为中医学是中国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积累,有着的丰富的知识、理论、实践和经验。它也是伴随和维护中华民族成长很完整和成熟的科技,是世界既科学又哲学的另一种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医学体系。”中药的制作是“既科学又不违背自然,适应性超强,不破坏原生命结构,特等的智能和辨证方法论的结晶。它既是治疗的,又是预防的”。中医学“更是中华民族本土科技仅存的硕果,它代表着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文化的光辉。”他曾把《针灸全书》翻译成英语,把针灸介绍到美欧,为美国政府承认针灸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美遇疑难病症,尝用祖上独到经验治疗获效甚佳,颇获患者和同行的好评。1988获里根总统颁荣誉奖,并受聘为总统府咨议。澳大利亚华裔中医师林子强等人,靠自己治病的卓越疗效,最终说服了澳大利亚政府于2000年为中医药立法,正式承认中医药,在欧美产生了巨大影响。200912日由他负责筹备的第六届世界传统中医药大会在墨尔本成功地召开'一位曾在who工作过的参会者幽默地说:“中国的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很经典。我说无论中医西医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言简意骇地驳斥了不久前“科学主义”掀起的反中医潮。田、张、林三氏以他们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宣传和扩大了中医影响,当之无愧地成为在国际上为中医药鼓呼的号手,中美、中澳的文化使者。“截止2005年底,我国中医药已传播和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至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人民青睐。我国与覆盖五大洲的美、英、法、俄、德、加等9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含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政府间在中医立法、教育、医疗、科研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仅近5年来,共与42个国家和地及WHO开展274项合作项目,年均增长率超过30%,医疗、科研合作病种有SARS、艾滋病、肿瘤、血液病、糖尿病和哮喘等。我国中药、中成药出口,5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自然科学中留学生首位,仅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留学本科生达1027人。粗略统计,从1987'2005年,中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中医药人才54700名,仅3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培养36000余名针灸人才,这些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进修生。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机构有5万多家,针灸医师10万余人,注册中医师2万余名。各种大小规模的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频繁,仅以2005925 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共同召开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会”为例,吸引4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3000余名代表出席,可谓盛况空前。世界“中医热”己形成不可逆转喜人态势!由颇富盛名的世界顶级医疗卫生管理专家主持、世界一些优秀医学专家组成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主持、管理和协调全世界医疗卫生工作的最高权威组织机构。经过多年与中国真诚合作开展工作和调查研究,对中医药抱肯定嘉许的态度。WHO在亚洲设有13个传统医药合作中心,其中7个设在中国:其在2003年制定的《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特别强调中药、针灸在人类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同年对我国以中医药扑灭SARS疗效极为肯定。传统医学作为在全球医疗体系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一直为WHO所认可。20071016日由WHO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WHO西太平洋区传统医学官员崔升勋通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研究进展情况:通过中、韩、日、英、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专家4年来持续努力,完成了WHO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任务。该标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各科、治疗学、针灸(学)、药物治疗、传统医学典籍等大类,3543个词条。此为WHO首次推出此类统一标准,旨在使世界各国有所遵循。这是根据医、教、研和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自2004年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为主,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参与起草《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WHO共同进行协调,相信经过实践和不断完善,将成为传统医学术语的国际标准,能为之有所依循。

 

世卫组织和中国国家五部委(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2007112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中医药科技合作的国际性会议,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提高中医药的研发水平,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快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近500人参加了会议。12位各国韶长或副部长官员介绍了各自国家的国际医药科技合作政策和现状,34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医药和传统医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中医药的临床与应用、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挑战、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分享、信息平台建设等议题作主题发言。与会代表还对推进适合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政策法规和建立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开展“计划”专家委员会筹委会的工作等主要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医药国科技合作北京宣言》。由我国专业人士主导、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4年来团体会员所在国家和地区从37个发展至55个,增加47%。在中、美、欧、澳大利亚、以色列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关专家参予下,主持规范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中、法、加拿大和新加坡次第各召开一届共四届:各专业委员会召开40次学术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950篇,有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7850名代表出席,通过交流,促进了国际中医药学科分化:创办学术刊物3个:建立中、英文版“世中联网”,已传播信息1.8万条:“信息服务网”介绍中医药机构23家,中医药专家3065名:成立由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中医药教育机构组成的“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了各种培训班,编辑出版从业人员考试辅导用书28本,推动了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进入各国医疗保健体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如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针联”,成立20年来,对培养国际针灸人才,针灸进一步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医针灸学术在全球推广。各国针灸医师已达10万余人。在WHO主持下,在世界针联专家参予下,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针灸学会专家的方案为主,对针灸穴位国际统一标准化命名几年前已告完成和颁行。“世针联”致力于交流中医针灸学术,每次学术会议参加者都相当踊跃,如2007 1020 日在北京召开的庆祝“世针联”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300多位国内外针灸学者出席。缘何如此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与我们开展中医药合作?缘何大量笛字生来华学习中医药?可以断言,都是奔着对多种疾病具有确切疗效的我国独有的中医药前来的。人们响往这些正是中医之优势,足见在科学文化领域,民族性精华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最具魅力和生命力。中医命运历尽坎坷依然根深叶茂,道理在此。放眼世界,各国每年用于传统医学的支出皆在显着增加中,如马来西亚为5亿美元(西药仅3亿美元),美国27亿美元,英国23亿美元,加拿大24亿美元,显示传统医学对世界医疗型态所具有的研了究意义,也说明中医药可发展为重要的知识经济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在世界亚健康保健体系中有望发展为主流地位。近几年世界名城如伦敦、巴黎、墨尔本、纽约等举办孔子学院传承中华文化,其中多附有中医学院。以上所及仅是部份资料收集,但足以证明符合我国国情的、独树一帜的医药卫生随所体现出的优势已日益受到世界关注。WHO驻华代表Dr.HenKBeKedam 说:中国将传统医学整合融入到中国医疗体系的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更为着眼看国内:医药卫生政体、医疗、教育、科研、企业、外事等工作中,无不有中医药与共。

六十年来我国扶持和发展中医药所取得的世界瞩目的成就,有力地证实了我国的中西医并存、并重、共同发展的医药卫生方针符合国情所体现的特色和成就,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医中药理论相依,临床相随。“中药”原本相传指“神农尝百草”发现能治病的植物称为“本草”,自西学东渐,西医药传入中国后,“本草”始逐渐“约定俗成”地更名为“中药”,以示与“西药”之区分和界定。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国际对其更为关注,但目前研究方法与标准多按西药型态复制,失去特色而难显药效,中药种类之多,要弄清每味中药的成分,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工作,按照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几千年来的人体服用,也应简单概之中药有效无毒,历来中医就认为“无毒不药”。中药主要为多种原生植物药,部分为动物药、矿物药,毒性常可通过传统炮制方法使之减毒增效,有的通过方剂的动态调整,药物相互取长补短,副作用得以减小到安全,疗效增强。尽管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现代化的研究,不少古代经典中药复方应用二、三千年,成功救治数以几十亿人次计(世界医学网域中还没有这么样的“大样本”)。中医因人因地因时因证论治,针对性极强,“药随证变”,不易产生抗药性、耐药性及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按中医药特色研究取得的旗标性成果不乏多种。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本草巨著《中华本草》己编撰完成。新药研制正进入中药标准化科研,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从事医药卫生的人士,应该深刻认识“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特征和优势以及对医学的贡献,只有深化这一认识才会长自己的志气,才能深刻领会为什么必须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医政策减少工作失误。

 

中医药近六十年来的复兴和发展是主流,来之不易,不容否定,应大力彰显。我们要满怀爱国热情坚定不移地从国情出发,科学地走自己的医药卫生发展道路,为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兴起创造生存空间,获得生存优势,参与知识创造,逐渐通过现代转换,参与全球化语言文化的对语和扩散,汇入世界知识网络,转化为时代的法宝,运用全球视野推进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回顾“拯救中医、复兴中医、振兴中医”我们已经呐喊了几十年,国家也制定了种种政策法规来扶持中医药,来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却总是不断受到来至各方的干扰!这也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曲折和问题所在,特别是执行中医政策仍有不少认识问题、方法问题和反映出的现象值得正视,否则将会影响政策落实的质量如:中医工作中表现出的一些方式方法问题;一些有关中医的基本问题,至今争议不休或至今不甚明确,如关于中医现代化、量化、可重复性、国际接轨和评论问题:“中西医结合”问题:中医特色等等,更有“科学主义”攻击中医不科学,反对中医发展;“科学概念西化”的影响,“中医西化”泛滥;“固步自封”自信不足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中西医同等对待、共同发展的认真落实等等问题(这此些问题涉及面宽,此文将难展开讨论),需要有明确昀认识和对策.基本问题概念不清,玌象不予纠正,干扰不排除.中医政策难以全面落实,中医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中医药在传承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使各项有关政策能更为落到实处,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大事。中医发展之路辉煌艰辛。回顾历史,中医大国”千年辉煌、百年伤痛,六十年复兴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是中医药发展的辉煌时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明确地将一门学科的发展提到国策高度,纳入宪法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当引以为荣,牢记这个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我国,两种不同理论体乡的中医西医并存,构成了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坚持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符合我国情的医药卫生及相关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应该看到这是我国独树一帜的医药卫生模式,既符合国情又具有推向国际的深远意义。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文化亦随之浸入,“崇洋”思想犹然而生,“科学主义”首先攻击“不科学的中医”,以致中医几经处于被消灭的危境。由于历史性的社会根源和现实性意识的偏见,潜在的“重西轻中”意识,以及医学市场竞争的利益倾轧,至今干扰着中医药事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正视中医发展中的困惑,面对世界文化对语和社会根源和现实性意识的偏见,潜在的“重西轻中”意识,以及医学市场竞争的利益倾轧,至今干扰着中医药事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正视中医发展中的困惑,面对世界文化对语和挑战,迎接“中医大国”的崛起。中医文化前景壮阔,但前途任重道远!紧迫的前题是提高政策水平,防泛工作导向失误。 

 

我们深感当前还须加强力度执行中医政策:排除千扰狠揭猛批“科学主义”的危害,扫清“西方科技独霸”影响,纠正“中医西化”:加强改革力度,纳入国家战略振兴中医事业:革管理体制加快立法进、增加财政投入应对中医建设急需、宏扬中医学术坚持特色创新、倾力人才培养办好高等教育、创造和谐氛围重用新老英才、突破中药瓶颈保证用药安全、"扶持”中医完善补偿机制、发扬爱国主义大力持续进行中医文化宣传,重建“中医大国”风范,迈向世界医林。

 

发展中医事业的大好机遇向我们明确地昭告:中医事业腾飞的第三个春天来到了!

笔者是中医战线的老兵,对中医发展历程虽有切身体验,但由于水平有限,难以全面表达,谨此抒发我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为此,笔者畅怀而书《中医之路六十年见证》大型著述,将六十年末我国中医发展的成就、困惑和我们的建言集成二百余万字,献给读者以表对中医事业的忠诚。本文仅借这次学术会之机,将本书主要内容作一简介,以期同仁指正。

 

                                                  

                                                                          20121111日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