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早上八点,当年由西方传教士创建、目前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医疗中心的仁济医院(Renji Hospital)就已经人满为患。医院候诊区挤满了焦急等待就诊的患者。首先,他们得在一块巨大的霓虹广告牌下面排长队取号,上面列着了医生们的科室信息。然后,患者们还要排起蜿蜒的队伍交费,最后还得排更长的队伍,等着到油漆脱落的诊室里就诊。中国基础医疗系统匮乏,这样的情景日复一日,每天都在上演。中国的医疗服务虽然便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你患上任何一种疾病,小到感冒大到癌症,都必须去急诊室接受治疗。

  而在距离仁济医院急诊室不到100码的一栋现代化大楼里,我们可以瞥见未来中国的医疗服务。这里是贵宾特需门诊,也就是所谓的VIP医院。在VIP大楼里,患者不需要排队,而是可以坐在舒适的真皮沙发上,看着宽屏电视等着预约的医生。不同于仁济医院普通门诊区的嘈杂喧嚣,VIP门诊区噪声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身穿洁白制服的护士会陪同患者走进私人诊室。人们在仁济医院很难看上的专家,在这里却可以预约——但要支付预约费用。VIP医院的医生每次会诊的费用是60美元甚至更高,而这在马路对面可以看50次医生。

  为了帮助支付这样的VIP待遇(和治疗),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选择附加健康保险——这纯粹是美国人的理念。而讽刺的是,虽然中国对各种理财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统计,外国公司在中国银行与保险市场所占的份额仅有2%。国有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至于因为收入下滑,纽约人寿保险公司(New York Life)在去年不得不放弃自己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转而把它出售给日本的三井住友保险公司(Mitsui Sumitomo Insurance)

  但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布洛姆菲尔德的信诺集团(Cigna)却正在悄悄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它颠覆了其他美国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传统做法。信诺于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但它选择的合作伙伴并不是当地的保险公司,而是一家领先的零售——银行中国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招商银行以灵活应对消费者的手段而著称。招商信诺(信诺与招商银行的合资企业——译注)并没有招聘大批成本相对较高的销售人员,而是进行创意营销,成立了配备最新数据挖掘技术的电话营销中心,推出由电影明星代言的电视广告,同时进行在线和社交媒体营销,借此逐渐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销售人员所产生的巨额日常管理费用令许多公司背上了沉重负担。去年,招商信诺在中国的收入达到了3.3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2%(虽然与信诺集团29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相比仍微不足道)。经过十年的经营,这家公司刚刚在中国售出了第100万份保单。仅仅经过三年,公司就实现了收支平衡,目前已经能够稳定盈利。

  信诺在中国的早期成功,使它可以借助正在重塑这个国家的各种力量所产生的合力,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私人医院和诊所的兴起,它们是中国政府谋求为13亿国民提供医疗保健所付出努力的一个关键部分。这些VIP机构针对的是中国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这个群体的财富将形成更多对于医疗保健和保险的需求——虽然这一点听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他们的寿命将更长,对于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他们将需要特别护理和治疗;他们的饮食将发生变化(虽然不见得变得更加健康),他们会坚持要求服用以前因为成本太高而不会开的药物。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师安娜?古普特称,截止2015年,中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将达到6,480亿美元,比2008年的1,820亿美元增加三倍以上。她推测,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在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而信诺集团在中国的年收入将接近1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它目前国际业务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信诺集团CEO柯伟健在访问上海时曾表示:“在我们的国际业务中,中国业务的增长是最快的。未来5至10年里,中国将成为集团业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为我们将为这个市场的个人和越来越多的雇主们带来更多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未来业务中令人激动的一部分。”